崔 勇,陳彥國
(哈爾濱工程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哈爾濱150001)
工程意識是指工程人和工程共同體對工程的本質、特點和工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作用的認識以及對工程活動和工程存在物的態度、觀點、意念等心理過程的總稱[1]。一般包括:實踐意識、系統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經濟意識、環境意識以及社會意識等許多方面。工程素質的核心是工程思維習慣和工程思維能力[2],是合格的現代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之一,包含工程知識、工程技能和工程能力三個方面。從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的內涵可以看出,二者密切相關,互為條件。工程意識反映了工程素質,工程素質以工程意識為前提。因此,工程意識培養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現代工程師素質養成的重要基礎。
哲學上講,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人主動的感知對象、理解對象的結果或行為。因此,工程認識是指工程物或工程活動在工程主體的頭腦中反映或觀念地再現的過程及其結果。由此可以看出,工程認識既是一種理解工程的結果,也是一種感知工程的行為。
工程認識與工程意識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首先從認識的結果角度講,工程意識包含工程認識。工程意識是人在對于工程活動的認識和體驗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精神實體,其外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代工程和現代工程師的總體認識,即“現代工程觀”;二是工程活動中的行為傾向及思維方式。在此,工程觀即是工程認識。有什么樣的工程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傾向及思維方式,因此工程觀是行為傾向及思維方式的基礎。
從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意識是工程師工程行為的基礎,起到統帥和指揮作用。具有正確的工程意識是合格的現代工程師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工程認識是工程意識的主要方面,也是獲取工程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工程認識與工程意識密切相關,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強工程認識教學是提高工科大學生工程意識的重要途徑。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與工程認識有關的課程,但多數是將其作為一門入門課和初步認知課納入工程訓練的教學內容之中,無法適應現代工程師工程意識培養的要求,需要通過教學體系的構建來實現。
以“回歸工程”教育理念為先導,改變傳統的專業觀念,改革學科設置和課程結構[3],有意識、有計劃地把工程認識教學和訓練貫穿于本科四年教學的全過程。要充分認識到,工程認識教學目標不是靠某一門課可以達到,而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課程來實現。不但需要理論課教學的不斷引導,還需要實踐教學環節的反復體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工程認識是通過認識行為實現的,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是教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另外,在課程體系中還應逐步增加有關工程原理和工程開發的綜合課程,加深學生對工程本身系統性的理解。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工程認識當然也是以工程實踐為基礎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加深對現代工程實體以及工程實現過程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工程觀。首先應認識到實踐環節并非都是工程實踐,很多實踐屬于科學實驗的范疇。工程實踐是那些有利于加深對“什么是工程”以及“怎樣做工程”理解的實踐過程,是在實踐中體會工程的教學過程。其次應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認識本身就是人的主動行為。只有在工程活動中的切身體驗,才能有效的形成對現代工程的正確認識。最后工程實踐是構建現代工程師合理素質結構的關鍵途徑,從而也是認識工程的最重要途徑。因此,需要進行不斷的、反復的實踐,才能形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逐層遞進循環,實現工程認識的不斷深入。
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工程認識,獲得較好的工程認識指導與訓練,教師的工程認識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目前我國工科院校的教師大多直接來源于學校,受一直以來沿襲的學科教育熏陶,較少接觸工程實際,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較薄弱,工程認識水平有待提高。近幾年,工科院校發展起來的工程訓練中心,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的“三師型”(即講師、工程師、技師)教師團隊建設模式很好的適應了工程教育的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工程教育界倡導“回歸工程”、“大工程觀”理念的今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的教師首先自身要有較高的工程認識水平。
現代工程觀的核心是系統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具有系統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多的接觸實際工程,在實踐中形成對工程的正確認識。其次還要提高教師的工程理論水平。教師不但要認識工程,還要能夠通過歸納形成工程認識理論。還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傳遞給學生。總體而言,就是要形成一支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1] 王章豹,吳娟.論工程意識的系統結構和功能[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4):51-56.
[2] 任正義,劉思嘉,王冬.現代工程師的工程意識[J].現代工程師的工程意識,2013,32(3):14-198.
[3] 蘇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學生工程意識與工程素質的培養[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9(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