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云
(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多媒體教學在很多方面具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然而,多媒體的盲用和濫用也使學界對多媒體教學產生頗多爭議。多媒體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了課堂形式,提高了課堂效率,但其對課堂預設性的限定、教師教學的限制、學生思維的束縛也顯而易見。課堂上聲光電俱全,異彩紛呈,課后卻是學生語言、能力、思維發展的空白。“高效”課堂是教師教的高效,卻是學生學的低效。預設“是對教學系統地預先分析與決策,是一個指定教學計劃的過程,而非教學實施,但它是教學實施必不可少的依據”[1]。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學習策略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預設多從教的角度預設,生成多指學生學習的生成,二者之間的關系其實屬于教與學的基本關系的范疇。多媒體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關系使得教與學的矛盾關系得以放大;正確處理多媒體教學目標預設和結果生成的關系實際就是正確梳理多媒體教學基本的教與學的關系,直接關系到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多媒體技術主要借助計算機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不同類型媒體信息。多媒體教學就是以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手段的教學形式。課件的制作與使用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最主要表現形式。課件以豐富的多媒體信息與教學設計緊密結合,或呈現教學要點,或展現復雜信息,或迅捷地提供學習材料,或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從而使教學緊湊而有序,高效而生動。
然而精細的教學設計往往轉化為對教學的束縛。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完整的教學過程,甚至教學情境以直觀生動,全息具象的方式呈現于設計者的心中。從一個細小的板書,再到一段學習材料的呈現,設計者的心血無處不在。有的教學設計更是全面以課件的設計為依托,設計與課件緊密結合在一起,設計即課件,課件即設計。多媒體對課堂教學的預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且,這種預設伴隨著教學的實施似乎變得不可違逆。否則,一個精心設計的課件會因為課堂教學的不可知因素而變得支離破碎。課件的設計凝聚著設計者的學識與智慧,而且涵蓋豐富的知識信息。而變化的教學實際卻有可能不順著這種精心的教學設計走,致使課件的設計與制作變得多余。如果教師為了彌補這種課件被遺棄的遺憾,或者為了保持課件使用的完整性,而硬是在教學中呈現完整的課件,則會使有機的課堂教學變得無序,甚至畫蛇添足。
此外,有了精心設計的課件以后,教學也就變得成竹在胸,或許他不是這個課件的設計者,但他可以很容易地充當這一教學設計的執行者,或者說演示者。于是出現了集體備課,或一人備課而千人受用的怪象。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學者個人的智慧、個性與情感的體現,它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而不是產品式的消費。所以,異化的多媒體教學放大了教學的預設,而忽視了教學的生成。這種異化的關系實際也就是教學中教與學基本關系的失衡,而多媒體教學使得這種失衡得到了放大。
那么多媒體是否真的就是使教學預設不可逆的罪魁而與教學的生成不可兩立呢?當然不是。多媒體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開放性,二者具有互補性”[2]。所以,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關鍵節點在于教者如何正確地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邦A設過度必然導致對生成的忽視,擠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生成過多也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計劃的落實。從實踐層面上,不少有價值的生成是對預設的背離、反叛、否定,還有一些則是隨機偶發的神來之筆,生成和預設無論從內容、性質還是從時間、空間講都具有反向性?!盵3]教學的預設建立在對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的基礎之上,生成的結果實際上也就是預設的學習目標。預設是對教師指導行為的預設,而不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限定;預設是為了幫助教師對可預期的教學狀態進行教學準備,以利于生成的更好發生。生成是學生學習的必然結果,不是對預設的否定。預設體現了過程中教師的價值存在,而生成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與學的矛盾關系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關系,預設與生成的對立統一矛盾關系則是教與學對立統一矛盾關系的重要表現。
在多媒體教學中,一方面,多媒體的幫助使得教學的預設變得更為細致、具體,也易使得教學的實施往往變成課件的單向展示和機械執行。多媒體也有知識鞏固性極差的弊端。“由于課件的大信息量,快速閃過。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沒有停頓、沒有細致的組織加工,也不可能在頭腦中建立廣泛的聯系”[4]。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因其預設手段的多樣性使得多媒體教學優越于傳統教學,更利于生成的發生。多媒體教學設計方便迅捷,還可以通過超鏈接的方式極大地擴展課堂教學內容,擴充知識信息,豐富學生頭腦。特別是優秀的多媒體教學設計還可以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多方面的預設,每一種可能都可以通過不同的鏈接做事先的教學設計,這就避免了傳統教學備課的機械、單一。
教學的實際充滿變化與不確定,生成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過程。怎樣的預設才能促進生成的發生,怎樣的生成符合先期的預設,二者關系的處理涉及到多媒體教學有效性提高的問題。
何為教學的有效性?有的認為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學?!盵5]也有的說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的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盵6]無論怎么下定義,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對學生預期效果的指向性。教學的預設包括教學目標的預設,也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預設,而首先是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的生成也只有指向預期的學習效果,即對教學目標的預設才為有效。因此,從教學有效性提高的角度看,二者在這一點上得到了統一。
但是,由于預設與生成之間固有的矛盾性,二者常常背離甚至對立。特別是在多媒體教學實際中,由于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設計充滿多樣性,教學的生成也充滿更多不可預知性。這種不可預知的生成并不一定符合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果從短期的對預期目標的指向看,顯然這樣的生成是無效的。但是,從學生的最終發展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看,它卻又仍然是有效的。從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看,教學的生成符合了高層次的教育目的:國家或社會所規定的教育總目的,或者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再或是課程目標,但有可能與實施課程計劃的具體階段,如一節課中對學生所期望達到的要求或結果并不一致。再從教育目的的表現形態看,它有理論形態和實踐形態之分。理論形態的教育目的表達的是一定社會對所要培養的人的一種主觀期望或根本要求,亦稱為“應然的教育目的”[7],實踐形態的教育目的是在自己的教育行為中所實際追求的教育目的,由于它正在被實踐,故亦稱為“實然的教育目的”。這兩種形態的教育目的是統一的, “實然的教育目的”以“應然的教育目的”的實現為基礎,但又受其制約。多媒體教學中的預設首先是目的的預設,為“應然的教學目標”,而其結果的生成表現為“實然的教學目標”。因此,其預設與生成統一于“應然的教學目標”與“實然的教學目標”的統一。二者相統一的教學生成才是有效的教學生成。
再看多媒體教學對教學內容、方法、過程的預設。只有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預設才是有效的預設。然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豐富性決定了其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多媒體可使豐富的教學資源輕易地呈現為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可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方法與過程上呈現為多樣化。因此,如果教學的預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來定向和調控,它極有可能偏離預設的軌道,其教學的生成極有可能是無效的生成。預設對生成具有評價的作用,符合預設的教學目標的生成才是有效的生成,反之,則是無效的。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效的預設與生成體現在對學生主體身份的尊重上。多媒體教學的預設既是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預設,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預設。對自身教學行為的預設須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活動。
傳統教學之所以存在“少、慢、差、費”的普遍問題,根本原因就是對學生學習主人地位的忽視。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似乎能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然而,教學方式的改變須建立在教學觀念的改變上,否則,只是換湯不換藥。近年來,“高效課堂”在各地興起,其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變是巨大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對學生學習主人地位的尊重。學生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目標預設的主人,學生可以與教師就學習內容的難易商討學習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其次是學習內容、過程、方法預設的主人,學生可以就此與教師展開討論,完成學習內容、方法、過程的預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成為他人無可替代的主人。
多媒體教學可以改變教學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還在于觀念的改變。多媒體教學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但大量學習材料的展示也可能讓學生成為教學預設的奴隸,而損害其主體性。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可能讓一節課聲光電俱全,熱鬧非凡,“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的需求”[8],也可能讓學生在膚淺中缺失了更多的學習體驗,喪失了學習的話語權。所以,多媒體教學預設的目的不在于方法手段的更新,而在于增加了對學生學習主人地位尊重的可能性。多媒體教學預設的多樣化也帶來教學生成的多變性。但這種多變的生成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的生成。否則這種生成的有效性將會大打折扣。需要指出的是,強調對學生學習主體身份的尊重并非否定教師必要的引導,脫離對教學目標的審視,當出現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時,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有效、有意義的生成。
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決定于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其實質是觀念與實踐的統一。任何觀念都必須在實踐中付諸實施。作為設計者,對教學過程畫出了設計的藍圖,然后在實踐中實施、反饋、調整。教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守成者,而應該是創新的實踐者。預設在實踐中生成,生成又在實踐中對預設予以及時性的調整,最終達到二者的統一。只有統一的預設與生成才可能是有效的。而其終極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上。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9-350.
[2] 許杉.課堂預設與生成有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13(35):47.
[3] 朱志平.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5 (3):37-40.
[4] 李虹,張銘.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初探[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1(12):180-182.
[5] 姚利民.論有效教學的特征[J].當代教育論壇,2004(11):23-27.
[6] 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7]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4.
[8] 肖桂英.多媒體教學的喜與憂[J].三峽大學學報,2010(S2):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