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濤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已經有109個城市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些城市中,有很多為特大城市,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大規模擴張,擁有歷史文化街巷的城鎮該如何保護是個很大的問題。歷史文化街巷重在保護其外觀整體的面貌,其不但要保護有歷史面貌的文物、古跡、有歷史的建筑,還要保持形成整體面貌的所有因素,如院墻、街道、溪流、小橋、古樹乃至駁岸等。歷史文化街巷要是成片的區域,并有很多民居生活,是鮮活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它特別的文化,因此,不僅要保護好建筑的外殼,還要保存其繼承的文化,保存非物質內容,保留文化的多樣性。
首先由于歷史文化街區大多是木結構房屋,且歷史街巷并不考慮很多的人和車,所以街巷的設計比現在的規模小很多,通道較窄,消防車根本無法通過,尤其是現在車的蓬勃發展,使得舊有的街巷完全不能達到現在的交通壓力需要,交通擁擠且混亂,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另外歷史街巷由于時間都比較長久,古老的建筑物很多都已經風化,有的甚至成為危房,且現代化的水電設施很多為亂接亂拉,暖氣、煤氣也不能供應,不僅建筑需要加固或者重修,在這些地方居住者使用也很不方便,形成了破舊的基本條件和現代人們所要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協調,怎么樣才能在保護歷史街巷的前提下,使這些問題全部解決,非常的困難。尤其是現在第三產業旅游業的興起,歷史街巷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游客對街巷公用設施的需求,如果處理不到,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嚴重的話會對街巷形成損壞,且古老的街巷空間有限,修復重塑其美的東西也存有問題。
現在,很多學者對以上問題加以研究,發現在歷史街巷的改造中,地下空間是個非常有用的地方,可以在保護好歷史街巷的前提下,改造好歷史街巷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旅游發展等問題,既可維護傳統,改善生活環境,還可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地下可以擴充很多的空間,許多歷史街巷,最大的缺陷是原來的空間太小,如果在地上擴充空間,會使原來街巷失去原有的風景,也會受到原有建筑的高度、地理等的限制。但如果巧妙的利用地下空間,就可補充地上空間的不足。尤其現代化科技手段,可以使地下空間成為交通、管線以及商業、倉庫等,使歷史街巷各方面都成熟完善,人們生活方便的現代化都市。
現在有地下鐵路、地下輕軌及地下停車場等地下交通設施,甚至在這些交通設施過程中,形成購物廣場,在歷史街巷的地下空間中建設這些交通設施,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街巷的交通,在交通聚集的地方形成人和車的分流,還可以建成商場,為地上的歷史街巷人們的生活給予方便快捷,也不會對地上的歷史街巷造成大的改造。
在歷史街巷地下空間可以建設基礎設施,從而改善居住條件。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同地下交通一同修建,比如管線設在同一管溝內,還可以把一些市政設施,如垃圾轉運站、變電站、城市的中水回用水池及雨水回用水池等設施建到地下,這樣既可以不破壞街巷外貌,還可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保持舊城區歷史街巷繼續發揮運行,甚至可帶動城市的社會效益。如有城市回用水,可供給城市的消防、綠化、灌溉及清潔用水,節能低碳。
在歷史街巷地下空間還可以設成庫房,存放一些文物,可以有效保證文物的安全。因為地下空間對于抗震、防盜、防空比較容易實現,其與外界進行隔離,環境比較穩定,對自然與人為的破壞都能做到長期的安全保存。對于不能移動的文物遺址,如果做成地下空間,不僅可以保持其完整性,還可以形象地展示古跡。另外新建或改建時,如果將博物館部分功用建到地下空間,也可以為地上省出空間,達到雙贏。
但在地下空間開發時,應注意保護好地上建筑,規模要合適,不宜過大或過小,建設要因地制宜,在道路承載力和施工安全允許的前提下,再充分發掘地下空間的潛力。開發時要注意成片開發,結合業態、停車、交通出入口界定等因素來優化設計有關方案,對地下空間要進行專項規劃設計,提前設計好地下空間的產權利用,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效,積極做好改造工程的周邊工作環境,使各項措施都幫助該項目推進建設實施。
在歷史街巷地下空間為居住功能時,因為民居對空間的采光及通風等地方有一定的需求,其地下空間的開發應該以淺層為主,一般在地下設一層,且這種地下空間的挖掘應該依照建筑作用的類別,而采取相應的建筑保護建設方式。如果對于保留類的建筑,在其外觀上要保留其歷史面貌,在內部空間上進行適當改造,以適應現代化生活時,其地下空間發展時,可盡量向地下發展,如果只是加固性修復時,則地下空間不容易進行挖掘。如果保護區要建商業時,地下空間可進行較大模式的片區開發,以適應其商業和商業配套的功能,且盡可能與地下交通相連,做到商業的易達性,以滿足人流量多時交通的疏散。如果地下空間為混合功能時,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淺層開發居住,次淺層開發商業,合理分布各功能。
伴隨著軌道交通建設的啟動,歷史街巷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到日程上來,建設城市地下快速交通軌道,可積極發揮地下空間所帶來的空間容量增加、地面歷史的維護以及舊城區路網格局的保護,還可減少地面道路的規模,減輕地面的人流、車流的交通壓力,完善居住環境,使人們便捷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間接的保護了環境及文物風貌,在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使城市發展集約利用。
地上停車問題是現在各大城市中一大難題,歷史街區更為嚴重,修建地下停車設施,可形成地上交通的支持,有助于減輕地上交通。如將地下停車場與地下交通相融合,可更好的引導人流進入地下,緩解地上壓力,進而更好地保護歷史街巷的風貌和文物。
歷史街巷市政設施一般落后不完善,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行及景觀,在道路擴寬和改造時,合理使用地下空間,系統規劃及布置各種管道,以形成街巷內有序網狀的市政管網。
地下建構筑物與地上相比,可抵御更多的自然災害,比如地震時,地下要比地上的破壞小,地下空間在結構上比地上的抗震能力要提高一至兩個等級。防火、防盜性等因為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少,比地上更安全一些,尤其在人防上,表現優勢更為明顯。
歷史街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見證,既要保護好現有的風貌,又要與現代化結合,是當前很多地方的難題。地下空間的利用既可以解決交通的疏導、管線的敷設,還可以作為倉庫等各項功能的延伸,還有更多的利用方式等待進一步的探索。
[1]李 巍,盧學偉.淺談地下空間利用規劃[J].山西建筑,2011,37(3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