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越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100872)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是一個在動態中而不是在靜態里要求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
科學發展觀,就其本質而言,是指一個國家、部門、行業;小至一個家庭或個體,大至一個群體或整個人類,都應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過程,亦即遵循科學發展規律,井然有序、萬馬奔騰、社會安寧的和諧發展觀。所以,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不是對立的,而是相容、相通、互相促進的,這也就是哲學上的所謂“本質同一性”。
科學發展觀內含著社會和諧,至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得到說明:
眾所周知,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但是“發展”的涵義是多義的,有的“發展”的性質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有“科學的發展”,也有“非科學的發展”;有“良性的發展”,也有“惡性的發展”;有“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也有非“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等等。我們所要的發展,不能是非科學的、非良性的、非全面的、非協調的、非持續的發展,而只能是科學的、良性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一句話,是能必然導出社會和諧的發展。為此,它就必須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同時不斷完善上層建筑即我們的政治體制,并且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之與不斷發展的生產力相適應。從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中最為活躍的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不斷涌流出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地高速發展,社會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將會極大的涌流起來。
但是,和諧安寧的“大同世界”,并不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產品的豐富就會邏輯的必然的到來。要使豐富的物質產品真正成為社會和諧的必要前提,就必須在保證國家的國防和再生產的前提下,將其余的所有財富都用于改善社會福利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發展全民教育、大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提高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讓所有勞動的成果,真正讓全體國民共享。誠然,成果共享,并非是要搞平均主義,而是允許存在合理差異的共享;但反而言之,如果允許差異的存在,就放任自流,使其差異無限制地擴大,乃至出現貧富過分懸殊,以致極少數人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勞動成果,絕大多數的人,則總是在“小康”的邊緣徘徊;極少數人因為富有而醉生夢死、窮奢極侈、不可一世,絕大多數人雖已溫飽無虞,但卻缺乏應有的生活尊嚴。在這樣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特權嚴重的情況下,社會和諧就難以實現。所以,國家如果長期處于貧困,可供國民分配的物質少之又少,社會就必然不會和諧,所謂“饑寒出盜賊”,顯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真理。因此,當我們已經具備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之后,要使社會和諧從理想變為現實,就要在公平、公正分配勞動果實上狠下功夫,盡快使關系到億萬人民切身利益的公共設施日漸完善,例如,教育應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布局,要日趨合理;少數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應當逐漸走向平衡,那種把優質教育資源變為少數有錢有勢的人的專有權利的局面,應當盡早遏制;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應當向中小城市有計劃地轉移,甚至向農村形成輻射;小病不出鄉鎮,大病、疑難病癥、“絕癥”的就醫,不要南上北下、長途跋涉,就近在居住附近的中、小城市便可以解決;交通設施、劇院、電影院、圖書室、游樂場,星落棋布在各個社區或大小鄉鎮農民集聚的地區,從而呈現出安居樂業、和諧相處、相互關愛、歡歌燕舞的太平盛世,亦即我們早盼晚盼的和諧社會。
必須指出,人民生活普遍富裕,政府運行公平公正,社會人際交往和諧安寧,這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共同期盼。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圣賢就在《禮記·禮運》中做過描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德,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是為大同”。在這段話里,描寫了一些圣賢心目中的關于“大同世界”的一幅藍圖:“天下為公”是人的德行的最高境界。社會的管理和各種事務,應由德才兼備的人來做,管理國家的人不僅要關愛自己的親人,也要關愛天下其他的人;不單是關愛自己后代,而且要關愛天下人們的后代。人與人之間,要重誠信、講仁愛、重友善、修和睦、富庶安康;對于社會成員,幼年要受教育,使之健康成長;青壯年各盡所能、老年人要對之終極關懷;男主外,女主內;生產工具、農產品可以置于地里而不必放在自己家中,大家的亊情大家出力,不必都由自己去做。所以在這樣的社會里,盜賊全無、夜不閉戶、其樂融融,這就是人人向往的“大同社會”??上?,這樣美好的社會,在我國兩千多年超穩態的封建社會里,并沒有變成現實。究其原因,蓋因封建統治者們不可能產生“天下為公”的思想。他們有的只能是一個心眼地去考慮自己的權力,如何才能夠世代相傳,如何才能夠擷取富可敵國的財富,甚至總是把一個國家,看作就是自己的“家天下”!哪里會去顧及黎民的死活!所以才有“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鮮明對照。如此情狀,要談社會和諧,豈不是天方夜譚!當然,個別朝代的某個歷史時期,也會出現個別開明的君主,推出一些有利于黎民與社會發展的措施,甚至使得當時的GDP已經名列世界前矛(如北宋時期的“GDP”的水平據說就已達到世界最好水平),只是因為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其大量財富依然是向極少數的統治者家族集中,避免不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窮富絕對對立的鐵律,因而,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總是以改朝換代而告終。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現實如當今非洲的一些內戰頻仍的國家,還是從歷史事例來看,國家富裕只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國不強,民不富,衣食不保,盜賊猖獗,社會和諧就必然不會出現,這也就是邏輯上說的“無之必不然”的道理。只有國家富了,物質產品多了,又能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杜絕貧富兩極分化,讓社會全體國民都能過上享有尊仁的富裕生活,社會和諧才會必然到來。這時,也只有這時,物質豐富才會成為邏輯上的“有之必然”的充分條件。
近十年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外延得到了不斷充實與拓展。胡錦濤經過自己的深入研究,把科學發展觀的完整理論概括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胡錦濤的這一言簡意賅的論述,顯示出了科學發展觀上升成為一種學說,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使全黨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高揚科學發展觀的大旗,雷厲風行地深入貫徹和實施。習近平對科學發展觀、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的關系發表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講話,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的內容,并且提出了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的原則、方法與措施。
(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它既是實施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又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何以如此,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的。溫家寶曾經說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是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這種制度必須懂得一個真理,那就是黨和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屬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于人民。又說,這種制度,必須秉持一種精神,那就是人民公仆的精神,黨和政府的一切公務人員,除了當好人民的公仆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特權。由此出發,必須尊重全體國民做人的權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有人對此表示質疑,甚至否定。他們說:“以人為本”的提法是錯誤的,應當回歸“以人民為本”的提法。但是,這種修正是偏頗的,至今仍然帶有“階級斗爭論”的殘余。第一,“以人為本”命題的外延比“以人民為本”的外延要廣。它以廣大勞動群眾亦即人民為主體是不言而喻的,有現實中,我們黨和政府的心中,始終惦記的也是人民群眾。但是除此以外,他也要維護其他國民如非勞動群眾中的宗教人員的正當權益,其中甚至還包括那些犯罪嫌疑人和已判刑正在服法的人的合法的個人權利和人格尊嚴。只要他們是中國的國民,你可以根據他的犯罪而給予刑事懲罰,但是禁止對他們進行人身污辱,剝奪他們的思考、學習、寫作、創造與發明的權利等等。而“以人民為本”的命題,則對這一部分國民的應有權利視而不見。第二,“以人為本”的提法,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博大胸懷,它與無產階級要真正解放自己,首先就要解全人類的博大精神完全一致,而“以人民為本”的提法則顯得心胸狹獈,與無產階級應有的視野與胸懷相悖,是“左”的“階級斗爭論”的思想的表現。因此,黨和政府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以民為大,服務人民、關愛人民、化解矛盾。習近平指出: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的福祉,是我國發展經濟不可動搖的目標;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人民與人民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和諧就有了理念的遵循,人們的行為,就會變成一種理念指導下的自覺的行動。久而久之,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互助友愛,就會內化為一種善良、美好的心靈,隨后,又會外化為一種包容、和善、助人為樂的日常習慣。
共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9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4株(44.4%)。未發現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藥菌株,除對奎奴普汀/達福普汀耐藥率較低(22.2%)外,對其他抗菌藥物耐藥率均>40%,對紅霉素則全部耐藥。見表4。
(二)為實現社會和諧明確了目標、要求與舉措。前已論及,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朝氣活力的理論體系,它是要隨著我國現代化的建設的發展而發展的;而社會和諧,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深度與廣度?,F在看來,這件事情,已由許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了,但以習近平同志做得最好、最深入。
習近平同志還在浙江任省委書記的時候,大約2004年的前后,他在一次省委擴大會議上做了《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報告。這個報告論及穩定與科學發展觀、社會和諧的關系,內容極其深刻與豐富,所以被理論界的一些同志稱之為“新的穩定觀”。“新的穩定觀”的本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的手段“不是壓制上訪、截訪、借用強力壓服,而是各級政府應當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根本的立場,是要站在人民的一邊,正確對待民眾意見,傾聽他們的訴求,解決他們的正當要求;根本的動力,是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與黨及政府的凝聚力;根本的目的,是要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可站在群眾的對立面,趾高氣揚的斥責他們,甚至動輒用強力壓服,不會、也不愿意使用將心比心的辦法與民眾對話,解決他們正確的問題”。
習近平同志的“穩定觀”,是動態的發展的穩定觀。唯物辯證法與歷史唯物論,是它的哲學依據,科學發展觀是它的直接的理論來源。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是實現長期的、深度的穩定的核心。所以,他的“穩定觀”與科學發展觀有血緣關系,與和諧觀有包容關系甚至是同一關系?!督ㄔO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報告中把和諧穩定并列使用,說明兩者的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要細分起來,兩者則應有差異:和諧中必然包含了穩定,但它比穩定包含更多的內容,如富強、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愛等等,這都是構建和諧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和諧要有物質要素為前提,但更主要的是思想政治精神上的認同與融合。穩定的落實,有時是可以用強力的手段來實現的,所以,有時穩定是實現了,但未必人人都心悅誠服,亦即未必稱得上“和諧”?;谶@個原因,習近平同志總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深很細:往往投之以情,訴之以理,情理并茂。他提出:要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來鞏固穩定與和諧,要以社會主義廣泛的民主來促進穩定與和諧,要以中國傳統的文化(也不排斥吸收西方有益的東西)來培育穩定與和諧;要以公平與正義來實現穩定與和諧,要以科學、人性的管理來謀求穩定與和諧。在這里,顯示了和諧、穩定的兼容性,甚至是同一性。同時,為了改善黨政干部與廣大民眾的關系,習近平還提出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可以操作的具體建議,如推進領導下訪、創新信訪制度、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努力化解勞資關系矛盾、堅決制止黨政官員把自己和群眾對立起來作威作福的言行,等等。
從上可以看出:習近平的“新的穩定觀”,與以往的“維穩”存在著質的不同,而與“社會和諧”存在著“異曲同工”之美,兩者具有本質的同一,因為兩者都是以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和科學發展觀為理論依據,都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詮釋與落實。而且可以說,習近平的新的穩定觀,是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化與進一步的拓展,因而使我們走向社會和諧的金光大道,更加鮮明、具體,更具現實性與操作性。
(一)個體自身的健康和諧,是國家、民族健康和諧的基礎或“細胞”??茖W發展觀的豐富內涵,提示我們人類也要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健康、和諧。而人類個體自身的和諧,乃是一個民族、國家和諧的細胞。我們這里說的“人類個體自身的和諧”,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處于相互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人的健康是什么?是人類的神經中樞即人的大腦的控制能力正常,人的四肢和整個軀體在它的指揮之下,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手足的行動、軀體的向前或向后的位移,都是一種有序的、協調的、步調一致的行動。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大腦的自動調控作用。同樣,人的消化器官及其系統、呼吸器官及其系統、血液循環器官及其系統,也是相互平衡與協調的。假如有一天,這些生理系統的平衡與協調被打破了,光吃不拉、光呼不吸、血液從心臟里流出卻再也回不到心臟里去,或者回去的血液不足,那就可以肯定這個人的健康出了問題,各種細菌、病毒將會乘虛而入,給生命帶來威脅,甚至造成很快的死亡。可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思想,對于人類每個個體的健康和諧,也有指導的意義。通常,一個國家的人民或民族的健康是否優異、其智商(IQ)和情商(EQ)是否很高,是指這個國家的人民或民族的個體健康與智慧的總和說的,故有“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名言,這道出了個人的智慧與強壯,是國家或民族智慧與強壯的前提。
(二)生理上即人的肌體上的健康和諧只是人的個體健康和諧的一個方面,人的思想、精神即主觀意識是否健康與和諧,是人的個體健康和諧的又一方面。一個心里健康的人,常常會使自己的思想處于和諧與平衡的狀態,對己,他既清楚自己的優點,也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對人,他既能客觀地首先看到其長處,又能恰如其分地評價其短處。待人待己,都持一種客觀、公平、理性、平和、友善的心態。他可以自律、自持、自謙,自讓、自重,甚至可以做到“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擁有這樣心態的人,他就善于團結人、關心人、理解人與尊重人,因而常常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成為一個團體、部門、民族、國家團結的核心和締造和諧的人物。這樣的人物,對于自已的言行,總是具有極大的控制力。接連不斷的成功,他不會居功自傲,更不會因之而瘋狂;屢戰屢敗的結局,他不會怨天尤人,悲觀厭世,自甘墮落。而是在哪里摔倒,又從哪里爬起!拍干凈身上的灰塵、反思自我、找出癥結之后,又會充滿自信,奮勇前行!在現實的生活中,當他遭到不公,甚至算計的時候,他也不會以牙還牙,使自己的行為失控,而是尋找在各種方法中選擇對于利益各方,都是樂于接受的公平公正的方法,這樣,既堅持了真理、原則與公道,又化解了可能激化的矛盾,維護了社會的和諧。這樣心地健康與和諧的人,理所當然地受到他人的擁護與愛戴,很有可能成為擔當大任的偉人!
所以,個體自身生理、心理的和諧、健康,是一個家庭、單位、民族、國家和諧的細胞與基石,是國家或整個人類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在胡錦濤同志詮釋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中,談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時指出是五個“統籌兼顧”。“五個統籌”的實質,是在我國從事現代化建設中,應當著重解決這些事關戰略全局的主要矛盾。值得注意的是,“五個統籌兼顧”中的前三個“統籌”,是指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第五個是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唯獨第四個“統籌”突出了“和諧”的重要,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具有深義的。對此,在對待自然界的問題上,我們必須有兩點清醒的認識:
(一)人是大自然發展的產物,雖然它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處于發展的最高端,但不可因此夸大人類的力量而忽視自然力的巨大的報復。由于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的動物,所以人類常常自視自己的強大與高貴,并認為人類對于自然物可以為所欲為,是大自然的說一不二的“主宰”!美國科學家阿西摩夫甚至還對此作了論證:“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的統治者,僅僅因為受惠于一種更重要的特化器官——人的大腦”(轉引至汪海燕課題:《公安創新人才創新思維訓體的目標與方法研究》樣稿)。
如何評價阿西摩夫的看法呢?誠然,人類因為具有認識自然界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在總體上,似乎比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高出一籌!但這樣的看法,顯然是過高的估計了人的思維或認識的能力。是的,人類的大腦可以抽象、概括出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或規律,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大自然的事物太多、范圍太大,現象與本質太復雜,埋藏在深處和遠處的事物的無窮奧妙,我們大多還不能去認識它們,不但如此,人類甚至對于自己的身體機理本身也都沒有完全的認識,例如,我們的大腦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細胞在做功,那么其它百分之八十的腦細胞在干什么?至少目前還不甚了解。又如,人類許多的疾病如癌癥,至今我們還無力完全治愈,甚至連“禽流感”的傳染,我們也尚未找到絕對有效的辦法。至于大自然中的地震、海嘯、泥石流的發生,我們也常常是處于聽天由命的狀態,這怎么可以因為人有了智慧,就可傲視自然,以為人類真是“萬物之靈”、“老子天下第一”了呢?
人類在智慧上沒有驕傲的資本,而只有不斷提升智慧的責任。至于在人類機體上的每個局部,與自然界的自然力或某些動物的相關功能相比,有時更是相形見拙!例如,就人的個體的力量而言,我們應該慚愧地承認,還不如一只螞蟻(除非使用工具),螞蟻可以輕松地拖走3至5倍于自己體重的食物,我們人類個體行嗎?翶翔在二千米以上高空的雄鷹,其眼睛可以將在草原上活動的老鼠看得清清楚楚,而我們人類的眼睛能做到嗎?蒼蠅可以嗅到一公里以外的血腥味,而人類的嗅覺是否可以做到?事實告訴我們:由于人類可以通過智慧制造工具來代替人類的手腳,來強化器官的功能,而人類這些器官功能的本身,卻可能正在削弱。計算機的出現,手寫與心算的功能已在下降,就是證明?;诖?,人類對于自己在自然界的演化中的位置,應該做出準確的定位。人類的出現,確實是大自然在演化中的最為美麗、精細的創造,但同時它又是自然界按其自身規律自然而然的產物,是自然界演化過程中的一環,他與自然界中的其它事物,有著平等的一面,并與它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亊實上,自然界中的無機體與有機體的各種物體的存在,都是人類的朋友,有的還是人類自身的構成、發育、成長、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例如鐵、硒、氟、鈣和水等等。因此,對于人類特有的智慧,不可估計過低,也不可估計過高。估計得過高,人類行為就會發狂,就會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破壞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估計得過低,又會對大自然突然襲來的災變驚恐萬狀、手腳無措,不能主動地加以緩解和修復!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的破壞,而對人與自然和諧的破壞,也就是對人類自身生存、繁衍(持續)、友好、和諧的破壞!
(二)“大自然”是人與自然相互友愛的另一個主體,必須平等相待、和諧相處。長期以來,我們只是強調人類這個主體的能動作用,認為人類由于具有獨一無二的認識事物的本質或規律的本領,因而確認人是自然的“主宰”,“萬物皆備于我”,“萬物是人類的奴婢,可以任由人來擺布”。在此狂妄認識的基礎上,人類近代以來,幾乎近于瘋狂地“掠奪”自然,一座座山頭被削平了,一片片森林被剃光頭,一個個礦山底下被挖空了,一條條清澈如鏡的美麗河流,成了流淌著黑色、有毒的臭水溝,一個個生物品種,在人類的不斷侵擾和殺戮之下,不斷地走向滅絕,大地悲歌,山河抽泣!如果這種滅絕的趨勢,不加強力的遏止,人類自己必將成為孤家寡人,并將加速自己的滅絕!人都不能存活了,何來人與自然的友好與和諧?所以如此,首先是在人類思想上出現了認識的誤區,其次是一些人在私利、欲望的驅動下,利欲薰心、唯利是圖。這些人,以為在地球上自有人類這個主體,沒有自然界這個主體,因而構建起了一種錯誤的關系,即人可以為所欲為的欺壓自然界的關系,而不是人類關愛自然、自然則以寬廣的胸懷回報人類的平等關系。故此,必須樹立兩個主體的認識,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與自然都可以是關系的主體。
對于人是自然與人的關系的“主體”的看法,統治我們的思想已有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使我們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以及直接關系著人類生存質量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地球、無機物、有機物中的動植物,累累遭受人類的侵害,苦不堪言。恩格斯早在1876年時,針對當時希臘、意大利人對自然的沒有節制的開發而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時說:“可是,我們不要過于得意我們對自然界取得的勝利。對于我們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的這種勝利,第一步我們確實達到了預期的結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局,常常正好把第一個結果的意義也取消了?!苯又?,恩格斯舉例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便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些地方今天竟然成了荒蕪的不毛之地?!?參見《自然辯證法》第l45-146頁)“由于他們把森林砍完之后,水分積聚和貯存的中心不存在了?!蓖瑯?,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為了十分細心地培養山北坡的松林,而把山南坡上的松林都砍光了,結果,他們卻把自己區域里的高山畜收業的基礎給摧毀了。(同上書)
恩格斯對破壞自然生態的批評已經過130余年了,我們本應從中得到警醒,但很可惜,為了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個早上就進入共產主義,于是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各種不合適宜、嚴重破壞生態和諧的口號與行動發生了:諸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等,于是,全民大煉鋼鐵、農業大放衛星,畝產3000斤、6000斤、36000斤的小麥衛星產量出現了;而水稻衛星的畝產也不斷刷新:有的地方上報畝產3000斤,另外的地方就上報60000斤,更為甚者,廣西某縣一口氣上報了畝產13萬6千斤。但實際上,這些不可思議的產量都是弄虛作假,把幾十畝甚至上百畝的產量堆積而成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性的大饑荒,全國億萬人民承受了由于浮夸、虛報產量帶來的最大之痛!這不但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而且造成了社會最大的不和諧。其認識論上的根本原因,就是無限夸大了人類主體的認識能力,同時,又從根本上忘記了自然界的主體性和它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反抗力。
自然界的主體性,突出地表現在它對人的掠奪、貪婪的無情的、可怕的反抗作用。這種反抗作用,在很多的情況,并非它們自身能量積聚的自然爆發,而是人類介入大自然的為所欲為,因而破壞了自然界的各個要素之間的能量間的平衡與和諧的結果。自然界的主體性與人類的主體性的不同在于:人的主體的主體作用是有語言的、有目的的、有功利主義的行為,根據人類的需要,它對自然界的索取是全方位的;而自然界的主體作用是無語言的對其人類主體作用的回應,是對人類的反作用;反作用的區域往往與人類作用的地域相對應,但會輻射、擴散至周邊的其它事物,如開采地下礦產,可以導致泥石流的發生、地面下沉、山體滑坡、河流改道、村莊消失、造成人員財產的重大損失等等,并且伴隨著“無法忍受”而發出的天崩地裂似的“怒吼!”。由此可見,自然界的這種劇烈反應,許多情況下,并非自然界自身合乎規律運動的產物,而是人類強行介入,破壞了大自然的內部平衡與和諧的結果,是自然界這個主體“憤起反抗”的具體表現。因此,科學發展觀中關于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提示告訴我們:自然與人類的和諧,是人類自身和諧的前提,沒有了這個前提,人類自身的和諧就失去了根基!不但和諧無從談起,而且意味著人類將提前消失,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事實。一些文明古國為什么消失?除了戰爭的原因之外,就是生存環境的惡化,致使人類無法生存所致,我國樓蘭古國的消失,就說明了這點。
重視大自然的主體性,讓人類的主體性變得謙虛一點,多一點對大自然們敬畏與關愛,在利用自然界為人類服務的時候,多想想自然界這個主體是否同意?是否會發脾氣,甚至做出超乎人類想象的反應;如何方能使它們保持平衡、和諧,相安無事?唯有這樣,先維護好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然后才有人類自己持久的和諧。
通過上述論證,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是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兩個核心的概念。前者是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的理論與方法,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在全面深化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改革建設中的具體表現;后者是我黨進行宏偉的現代化的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終極目標。
(二)“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是辯證的統一。表現在:科學發展觀的全面的、深入的貫徹與實施,必然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縱深發展;而提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縱深發展,反過來又會哺育、豐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如果說科學發展觀是孕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母體,那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她所孕育的胎兒。只要科學發展觀的全部內涵得到不打折扣的、毫不走樣的貫徹,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然呱呱墜地,這是邏輯的必然。
(三)“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是托舉時代列車馳騁的兩個飛輪,缺一不可。如果缺失其中的任何一個,疾速奔馳的列車就會傾斜或顛覆,或是列車嚴重損壞,或是車毀人亡!因此,只有相互支撐、保持平衡,才會保證時代列車不停地向前飛奔!
(四)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依為命、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的永遠友好與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和諧的根本前提;是人類社會和諧持續地、不斷地向縱深發展的保證。人類必須堅定的樹立兩個主體的思想,堅持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共生共榮共衰的生命共同體,務必時時處處,都要像保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去保護我們同大自然的友好和諧、友好相處。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姜愛林.習近平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觀”的研究[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