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心宇
(河南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1191)
伴隨著我國高校連續多年的規模擴張和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需求,要求我國高校注重內涵發展、提升教育質量,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本文所探討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個廣義的范疇,主要包括以職業生涯設計、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為基本模塊的課程教學和其他與就業相關聯的輔導、咨詢、大賽、社團、實習、實踐等活動。教練技術在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能夠推動高校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優化與完善。
教練概念最初來源于美國體育界,20世紀70年代開始作為一種管理技術從體育界應用到企業界,目前在歐美企業管理和銷售、教育與培訓、領導力與潛能開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領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而我國相關領域對教練技術的引進與開發才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美國職業與個人教練協會(PPCA)把教練行為定義為一種動態關系,意在從客戶自身的角度和目的出發,由專人教授他們采取行動的步驟和實現目標的方法,做這種指導的人就是教練。[1]Mike McDermott、A1ec Levenson 和Steve Arneson認為,教練是關于塑造個體行為、意識、知識或技能的一對一干預過程。[2]Perry Zeus和Suzanne Skiffington認為,教練是一種改變和轉化,它關注人們成長、改變不良行為和產生適應良好行為的能力,尤其在改變過程中遇到困境時,給予受教練者及時支持。[3]Witherspoon和 White認為,教練是一種為促進有效行為和學習敏捷性的行動學習過程,這里“學習敏捷性”是指通過體驗和反饋來進行學習的能力水平。[4]綜上所述,教練是一個支持被教練者全面成長與發展、改進與提升的過程,重點在于理念引領、思路探索、聚焦目標、激發行動、調整心態、改變狀態、引發學習、發揮潛能,使其擁有更為平衡圓滿、自我實現的工作和生活。教練的工作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巧訓練、幫助被教練者解決具體問題,也不是給與現成的答案和方法,更不是把什么東西都傳授給他們,而是利用特定技術反映他們的心態、語態和狀態,幫助被教練者學習和成長。
教練技術是一項通過改善被教練者的思維方式、心智模式和人生態度來激發潛能、提升效率、達成目標的有效管理技術,是一門新興的行為改變應用技術。它整合了管理學、社會學、哲學、積極心理學、成人教育、職業生涯、組織創新、領導力等許多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教練技術是教練的科學與藝術,它是一套科學的、成體系的、系統的方法論,它由一系列從許多學科領域發展出來的有效的教練工具、技巧、干涉、草案、模板、模型組成。”[5]教練技術的目標導向性非常強,能夠直指問題的本質和根源;教練技術的基本方式以互動式有效溝通促成學員主動改變心態、語態和狀態為主;教練技術的有效運用從根本上取決于教練與被教練者雙方良性和諧關系的建立。從教練技術的本質上看,是特定的溝通藝術(心理引導)與技術(語言推進)的有機結合,而并非如多數溝通所做的對當事人行為的直接建議。[6]教練技術的目的在于提高個體成就和生活質量,促進個體及組織朝其期望的方向改變,可用于幫助組織、企業、團隊和個人發展。從教練內容來看,教練技術不同于傳統教育與培訓注重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而把關注焦點放在拓寬被教練者人格深層次的態度和信念,挖掘其個人價值觀和愿景上。“從教練過程來看,教練活動是一個幫助被教練者不斷建構自我的過程,他在與教練的互動過程中不斷挖掘自己、清晰自己、發展自己,對自身的認知、人格、情感、態度等進行不斷的建構,并對自己的學習和行動負責。”[7]教練技術經過4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歐美企業界和教育界提高生產力的有效的管理、培訓方法之一,已成為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具有影響力的技術之一。[8]教練技術在歐美企業管理實踐中的發展和推廣已經比較成熟,聘請優秀教練比聘請資深律師和顧問的費用還要高,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都在內部推行教練技術和教練文化。迄今為止,教練技術在我國相關領域中的探索、研究、運用和推廣還處于啟蒙、起步、啟動的階段。教練技術在我國企業界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不少知名企業也逐漸認識到它在開發人力潛能方面的獨特優勢,開始培育自己的教練團隊和教練文化。
教練技術的運用不僅僅局限在企業界和教育界,目前在歐美出現了多個領域的教練,例如財務教練、溝通教練、人際關系教練、創造力教練、潛能教練、親子教練、生命教練等,教練技術可以廣泛遷移運用于人生成長與發展的各個領域。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方面的教練可以稱之為生涯教練(也可以稱之為職業生涯教練或職業規劃教練,目前在學術界和實踐界沒有統一界定)。生涯教練是指將教練技術應用于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就業指導與幫助、職業咨詢與輔導、專業學習與生涯發展中,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活動進行引領和指導、調動和激發、答疑和解惑,使被教練者洞悉自己的心智模式、理清自己的情緒和狀態、釋放自我能量、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能夠對自我的定位、成長和發展進行深入分析,及時有效澄清自己的困惑和糾結,超越個體局限和障礙,做出合理決策,從而讓被教練者自主自覺探索職業方向、目標和路徑,使被教練者以最佳方式和狀態有效達成目標。生涯教練做的是幫助學生破繭而出的環節,在生涯教練技術中特別注重和強調積極正向思維、內在潛能激發、關注未來和行動導向。
歐美發達國家的高校在近百年的教育發展歷程中,構建了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政府、雇主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給予了全方位支持,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教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都還處在初始階段,不少高校的就業指導基本上停留在形式大于內容的階段,有的還停留在臨陣磨槍型的單純就業指導階段,缺乏全程化、全員化、全方位的就業指導理念,還沒有上升到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的高度。由于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相對薄弱、職業素養普遍不高和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滯后,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教育遠遠不能滿足多元而個性化的需求。我國大學生個體在職業生涯設計實踐中存在諸多常見誤區:職業生涯設計意識淡薄,對設計與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理性自我分析與評價,職業期望值過高;方法不明,規劃不清。[9]由于高校的重視力度不夠、社會各界的參與度不夠、師資力量的有限性和局限性,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教育主要以傳統課堂教學和普遍輔導方式為主,以上大課形式統一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課后基本沒有輔導,總課時較短,就業指導與生涯教育有關課程和活動的開展缺乏流程設計、過程管理和效果評估,這就使得課程和活動的滿意度普遍偏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業指導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和市場需求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現實狀況:就業指導體系不完善、針對性程度不夠、實踐操作性不強、師資力量薄弱。不少大學生就業方向和職業意識缺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對于未來職業發展的行動力欠佳。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究其實質是人職不匹配造成的矛盾。人職匹配是實現從學歷篩選到職業資格篩選再到能力篩選的動態過程,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發展的準備階段,尤其需要專業輔導人員提供一套有針對性的系統方案,用來促進個人的職業生涯從認知、探索、準備到選擇的發展。[10]教練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教育實踐中的遷移和導入,能夠切實促進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人職匹配。“教練技術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引導學員對自我負責,激發學員的潛能和動力,非常注重行動的推動、行動效果的過程管控和及時反饋。”[11]教練技術的核心理念是引領被教練者探尋目標、尋找資源、促進行動,能幫助來訪者直面糾結、打開心結、積聚正能量。教練技術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更好地適應與融入,更有效地實現就業定位與選擇、職業成長與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就業能力、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從而將自我價值實現與滿足社會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把就業指導與職業環境以及職場實踐緊密結合;來自社會各領域的生涯教練能夠有效彌補高校就業指導師資力量的不足,能夠促進高校內部師資力量的成長與優化,還能夠豐富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與活動,有利于突破大一統的就業指導模式,為社會經歷欠缺、人員背景差異較大、成長困惑多樣的大學生提供針對性輔導和個性化服務;教練技術的導入還會進一步推動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推動高校學術研究、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有機鏈接,同時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和輸出機制的優化與完善。
擔任生涯教練的人員通常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職業咨詢經歷和人力資源實務積累,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深入和長期的職業咨詢與輔導。生涯教練的特點是能夠及時、快速、有效地解決被教練者的職業生涯困惑和決策問題。生涯教練技術在歐美高校就業指導中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得到較為普遍的推廣、較為成熟的運用,但在我國才剛剛興起,在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基本上還是空白狀態,目前一些市場化教育培訓機構和教育類公益組織在推廣生涯教練技術方面走在了國內前列,它們聯合教育主管部門開始對高校就業指導師資力量進行教練技術專題培訓。清華大學于2006年開始在我國高校中首次嘗試把教練技術導入大學生就業指導和生涯教育,并命名為“職業生涯教練計劃”,以職業生涯教育為理論依據,通過教練技術的形式,促進校園與職場、校園與社會、大學生與職場人的有效溝通與鏈接。生涯教練計劃能為學生提供更具多元性、獨特性、實踐性的咨詢與輔導,引領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探索職業環境并提升職業化素養;同時,有利于用人單位和生涯教練傳遞正能量,樹立校園良好形象,深入了解學生內在需求和成長現狀,發現并吸引優秀人才。
生涯教練計劃創造性地運用教練技術,為大學生就業指導開創了一條立足于實踐探索的新模式,將學生、學校、職場、社會有效對接,將原有的線性割裂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提升到一個立體完整的新階段。從2006年開始,清華大學職業生涯教練計劃每年都會優化完善,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共聘請了一百多位生涯教練,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涯教練計劃的有效價值還需要更多院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實踐中的驗證和推廣,其對高校就業指導困境突破的探索性嘗試,將對今后高校就業指導的推進起到一種引領性作用。
1.內容與活動的多元性
教練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實踐應用可以圍繞如下主題開展:職業認知、自我認知、職業生涯設計、就業指導、實習輔導、職業咨詢、職場文化、職業能力、創業教育與培訓,模擬招聘、面試技巧、簡歷撰寫、求職生存挑戰賽、社會見習、生涯人物訪談、職業生涯大賽、創業大賽、職業化培訓,關于學業、專業、職業、就業、創業的專題講座,就業與職業類社團及其活動,職業發展俱樂部和主題班會等。
2.教練構成的多元性
在生涯教練的構成方面力求多元組合、百花齊放,既可以是來自國企、外企、民企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專業技術人員,來自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杰出領導者和公務員,也可以是來自科研院所的資深專業人士和公共知識分子,來自管理咨詢公司、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等領域的白領精英、職場達人等。職業生涯教練的構成還可以引入更多的與高校專業設置關聯度比較高的專業教練,例如高校優秀校友資源的整合、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就業指導從業人員的專業化等,讓相關人員接受教練技術專題培訓,進而在高校就業指導中進行滲透和推廣。
3.教練工具的多元性
教練技術充分整合了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有效工具,例如目標管理、標桿管理、時間管理、壓力管理、SWOT分析法、5W1H分析法、PDCA循環、問題改善、流程優化、360度評價、換框技術、高效提問技術、生涯平衡輪、心理測評、覺察日記、故事敘說等,引領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職業生涯教練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整合與運用多元教練工具,能幫助學生改變看待就業選擇和職業發展問題的角度、賦能并建構起有關問題解決的新視角、清晰看待職業目標并采取積極行動。
4.教練模式與方法的多元性
國內外教練從業者的背景非常多元,每個領域的知識基礎、理論體系和實踐應用也都有所不同。目前教練技術在高校就業指導中主要有四種比較流行的教練模式:系統模式、行為模式、臨床模式和社會建構主義模式。[12]教練技術在實踐應用過程中主要根據自身的知識和背景采取如下教練方法:行為主義、以人為本、心理動力、認知治療、系統導向、認知行為、聚焦目標、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和現實療法。[12]10教練技術在高校就業指導中主要通過現場模擬、角色示范、案例研討、經驗分享、頭腦風暴、深度溝通等基本教練技術,以及企業頂崗實習、實際職業體驗、團隊拓展訓練和職業生涯教練計劃等形式發揮作用。
關于教練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步驟和實踐應用項目的流程設計,目前國內外教練技術專家都有各自的見解。四步教練模式(厘清目標、反映真相、遷善心態、行動計劃)[13]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本文根據目標設定、結果呈現、績效衡量、流程完善的基本原理,提出教練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實踐應用項目設計中的七步法。
1.項目的目標探討與聚焦
教練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實踐應用項目的目標設定,對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達成什么樣的效果要經過相關人員充分討論、達成共識。目標應是被教練者的實際需要,是他們在就業探索和求職行動中能真正對他們有現實好處的追求。目標的設定應符合SMART屬性:具體、可測量、易于理解、有關聯性、可分解,還要考慮目標的可控性、可信性以及實現成本。目標的共識與聚焦應貫穿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始終。
2.項目的前期論證與準備
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前期論證與充分準備是確保項目有效運作、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教練技術的應用,需要教練、學生、社團組織、教育管理者、優秀校友資源和社會相關機構等多主體力量的充分參與、多方面資源的整合協調。教練技術在高校就業指導中的有效推廣,需要全方位考慮項目的流程設計、組織實施、質量監控、效果評估以及優化調整等,還需要與相關主體力量建立長期可持續合作的機制,這樣才能確保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有效推進。
3.生涯教練的選擇與培訓
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關鍵資源是生涯教練,對生涯教練的精心選擇與系統培訓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成敗。對生涯教練的要求有以下幾點:首先,來源應該涵蓋分門別類的行業、企業、地域和職業類型,以滿足個性化需求;其次,應具有良好的職業化素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能夠為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率先垂范的正能量影響;再次,應具有較為豐富的職場閱歷、實戰經驗、人生感悟,愿意與年輕人分享,同時應了解用人單位的狀況和需求、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困惑以及人才成長與發展規律。
4.項目的內容框架設計
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核心環節是內容模塊設計,其直接影響和決定項目開展的質量和效果。結合教練技術在歐美發達國家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應用,可以圍繞我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實習活動、職業生涯設計、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等環節與課程形成基本教練模塊框架,可以細分為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職業化修煉與社會化適應、就業指導與技能訓練、雇主需求與職場文化、社團與實習活動開展等。基于生涯教練構成的多元性、學生成長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項目的內容框架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除了建議主題框架之外,教練與學生可以共同探討每次活動的具體內容。
5.項目的教練模式設計
生涯教練的豐富職場閱歷和人生體驗以及對雇主需求、崗位要求和職業要求的有效把握,能夠充分整合與運用基本教練技術,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傳統課程模式進行重新設計,由單向式、封閉式教學向互動式、體驗式教學轉變,由大一統上大課的普遍授課模式向分類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輔導模式轉變,從而更好地實現校內外優質軟硬件資源與學生需求的優化配置,構建多主體的、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全員化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在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中可以綜合應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心理測評、360度評價、拓展訓練、實戰演練等方法,可以線上與線下交流相結合、大小班授課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與活動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系統講授與專題講座相結合,也可以將高校學生工作和社團活動中積累的成熟經驗嵌入項目。
6.項目的過程管理
為推動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有序開展和持續推進,我國高校可以結合地方情況和校際情況以就業指導中心為主導,以學生就業職業類社團和各院系為依托,成立專門項目組,統一協調項目的實施過程。項目的過程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內容:設計項目方案,確定教練課程模塊、教練模式、時間計劃等;啟動項目團隊和網絡平臺的組建工作;根據行業分布、專業設置與職業類型等因素,啟動教練邀請與選擇工作;設計教練技術專題培訓課程并對入選教練進行培訓;通過線上線下開展活動宣傳,根據學生報名情況進行篩選和組隊,配備教練人員和協調人員,確保學生與教練之間的充分有效溝通;項目推進過程中,由各小組協調人員與教練進行溝通,確定活動開展的主題、頻率、時間、地點等;每次活動后由小組長提交活動總結,作為共享資源在項目平臺上發布;項目團隊對各小組的活動頻率和效果進行監督,深入各小組充分了解情況。
7.項目的效果評估
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后續跟蹤和效果評估,是確保教練效果更為持久、項目持續開展的重要環節,可以促進教練全方位成長與提升,加快教練技術專業化推廣;同時,推廣教練技術的高校和學生也可以利用項目效果評估來分析他們的成敗得失。項目結束之后,各小組每位成員都要進行自我總結并提交學習報告,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自選項目并進行展示演練;項目團隊在詳細調研、評估、總結項目成果和問題的基礎上,召開項目總結會暨閉幕式,部分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學校、學生和教練就項目相關問題進行共同探討以便于項目的持續推進。[14]
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成功導入和持續開展需要高校主動、社會互動、政府推動,其導入時機的選擇取決于高校決策層對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與介入、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與資源配置機制的確立、專業化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優化、學生與教師需求本位的激勵獎懲機制導向的確立。當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導入時機成熟時,可以在新生入學、在校學習、畢業就業、新入職場等環節導入,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側重點選擇生涯教練、教練工具、教練內容與活動、教練模式與方法。教練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遷移導入與持續開展,能夠有效克服當前就業指導的現實困境,切實增強就業指導的個性化、豐富性、針對性、實踐性。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教育以歐美發達國家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推介為主,由于獨特國情、文化背景、校際情況、學生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尚未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就業指導理論和方法體系。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教育的普遍推廣和深入發展,亟須發展本土化應用理念與方法體系,構建和完善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本土化與區域化相結合、區域化與校際化相結合的就業指導體系。清華大學職業生涯教練平臺(http://coach.tsinghua.edu.cn)和錦程網(http://www.jincin.com)構建的生涯教練系統為教練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探索與導入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樣本,通過線上活動與線下實踐相結合,促成教練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有效溝通,確保教練技術實踐應用項目的針對性、持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提升就業指導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教練技術在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應用與推廣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教練理論和實踐探索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規范、解決和完善的問題,包括教練技術的共享資源和知識體系、公認培訓和勝任準則、道德守則和規章條例、國家認證以及權威監管機制等,教練技術與標準的規范化和專業化要求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另外,在教練技術的本土化探索與應用、教練模式的開發與應用、結構性教練課程設計、教練技術培訓課程、教練技術導入的效果評估以及教練技術與其他就業指導模式的有機結合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持續深入研究。教練技術的應用是以實踐式、體驗式、引領式為根本特征和內在要求的,其在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探索與導入、應用與推廣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適應調適、不斷創新發展。
[1]MBA 智庫百科.教練技術[EB/OL].[2013-11-21].http://wiki.mbalib.com.
[2]MCDERMOTT M,LEVENSON A,ARNESON S.Executive coaching:What it can and can't do for you[J].Leadership Excellence,2005(12):15.
[3]BARRY T.The manager as coach[J].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1992(24):15-16.
[4]ZEUS P,SKIFFINGTON S.The complete guide to coaching at work[M].New York:McGraw-Hill,S.M.2002:23.
[5]陳國海,劉春燕.企業心理教練[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2.
[6]徐斌.教練技術的“五步引領”法[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5):27-32.
[7]吳燕.國內教練技術的發展現狀和培訓效果遷移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4.
[8]朱紅,閆廣芬.基于教練技術的大學生生涯輔導模式構建與應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2):85-90.
[9]韓笑.大學生職業設計輔導工作合力機制的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1(9):111-113.
[10]史文利,楊衛東.人職匹配理念在大學生就業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管理,2010(2):126-128.
[11]歐陽彥琨.教練技術在大學生生涯指導中的應用[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S1):34-36.
[12]姜梅芳,陳國海.西方企業教練技術研究綜述[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2):9-12.
[13]黃榮華.人本教練模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119.
[14]韓威,魏博,蔡甄.教練技術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