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治視野下的警察形象研究

2014-04-08 18:06:14孫亞麗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文化

孫亞麗

(中國政法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法治視野下的警察形象研究

孫亞麗

(中國政法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法治是現代性社會應該具備的一種治國理念、治國方式,法治文化則是法治理念、方式在整個文化中的投射。研究建立在中國本土資源基礎上的法治文化有助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事業。警察文化是法治文化中的重要一元,是以執法性為特征的文化。而警察形象可以說是一國的警察文化在國民頭腦中積累形成的一種整體性、概括性、穩定性的富有直觀色彩的總印象。警察作為執法機關的執行主體,其良好的社會形象對于建構民眾對政府的支持、認同與信任,促進國家政策的貫徹執行有著積極意義。通過法治視野下的警察形象的現狀分析,可以透視和發現公安這一國家重要職能部門乃至整個社會可能存在的重大問題并提出可能的解決問題、改善治理的方案,這將有利于建構先進的警察文化,加快法治政府、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

法治文化;警察文化;警察形象;法治國家

一、法治文化與警察形象

當今時代,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現代性治國方略和治國理念,被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同和接受,神治、人治、德治等治國之道逐步被法治所替代。亞里士多德曾啟迪我們:法治包含兩個層面,即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編印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解釋說:“法治通常的理念就是法律之治,即通過法律治理國家;同時,法治又是指通過法律行使權力和權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會狀態。”[1]公安機關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警察作為具有突出的強制性色彩和國家暴力支撐的重要執行主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第二條的規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勞動教養管理機關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擔負著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秩序,提供緊急救助等職能,對于穩定社會秩序,增強民眾安全感和對政府的信心,保障法律有效實施乃至國家意志和大政方針的貫徹落實等有著直接的關鍵性作用。警察群體的行為凝結、積淀為警察文化,是警察行為方式的集中反映。因為作為范圍更廣泛的法治文化其總體性元素和其警察文化之外的其他構成部分一方面投射、影響著警察文化,另一方面警察群體的特殊性也深刻地塑造著、影響著整體性的法治文化。研究警察文化,有利于從文化視角觀察理解警察行為,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法治文化,有利于利用文化本身的作用,發掘警察文化的文化整合功能,以增強警察群體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潛移默化地培養警察行為的合理規范性,優化警察對權力行使尺度的把握,甚至激勵警察群體的工作責任感和積極性,最終促使其更好地發揮警察的職能和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從而有力地推進整個國家的法治化進程。

形象一詞首先指事物的外在特征,它是感性直觀的,因而易于為公眾所感知。形象一詞首先為文學藝術所常用,比如我們普遍認為“以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基本特征。俄國文藝理論家別林斯基在對詩(代表文學藝術)和哲學作對比的時候指出:“詩是通過形象和畫面而不是依靠三段論法和雙關論法來議論和思考的。……詩的實質就在這里:它賦予無形體的理念以活的、感性的和美麗的形象。”[2]作為事物外部特征為其基本構成的形象,固然是事物自身外在特征的反映,它是指一般事物的外表信息和區別特征。但我們在文化學上所使用的形象一詞,更強調一個群體或個人的內在品質、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等在他者或別人的眼中或頭腦中的印象。而這種形象固然和該群體或個人的外表信息和區別特征有關,更和該群體或個人的內在品質等密切相關,而且該形象雖然主要是由其所代表的主體所決定,但它卻是由他者或他人來建構完成的,或者說這個形象是存在于他者或別人的眼中、頭腦中的。形象雖是一種印象性、想象性評價,它只是原來事物、群體或個人的一種符號性替代品,并不能替代其本身,但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在交流傳播中的力量和價值卻不容小覷。良好的形象,是具有該形象的主體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對于外界則可能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警察形象作為警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它反映警察群體同社會民眾的真實關系和互動效果,是警察內在精神、內在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警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警察形象作為一種具體文化形態的社會印象,乃是社會公眾對警察群體的精神風貌及其行為方式進行綜合認知后形成的關于警察群體特征的總體印象、普遍看法或評價,它是得到社會認同的警察文化建設整體情況的綜合反映和外部表現。但這只是結果、效果,是末不是本,其根本在于警察群體的內在質素、價值理念、意志能力、行為方式等決定的實際言行。因此,生成什么樣的警察群體或個體形象的根本在警察群體和個體自身。培養樹立良好的警察形象,能夠充分提高警察在民眾中的整體形象,推動警察行政、執法等行為順利進展,從而更好地踐行警察職能,推動法律實施,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促進國家大政方針的順利落實。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警察形象是警察文化的直觀顯現,是法治文化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元素、符號。

二、當前我國警察形象的實際狀況

警察形象從廣義上應該也包含警察在自身群體中的形象,即警察內部的自我印象、自我想象構成的形象。而我們在法治的視野下,主要研究警察的社會公眾形象,考察社會公眾對警察群體內在精神和外在行為的綜合反饋。警察形象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首先它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區域的民眾心目中是比較穩定的,不因個別警察行為或者個別突發事件而輕易改變。其次,它大體反映了警察群體的刑事執法活動、治安行政管理行為、公共服務行為等的實際狀況和群眾滿意度。研究警察形象對于我們促進警察群體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發現警察在行使警察權力過程中的缺陷和問題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當前正處于強烈變動轉型期的中國,雖然整個社會處在相對穩定中,但是復雜多變的治安狀況和潛在的社會矛盾也給警務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民眾法律觀念的增強也使得民眾對于警察群體的職業能力、素養期待更高,同時監督意識也大大增強。樹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在當下的中國就顯得更具迫切性。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察心理學教授張振聲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我國首次進行了好警察形象的課題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了好警察形象的群眾意見,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公眾把警察的道德品質和職業道德放在好警察形象的首位;二是強調特殊技能,希望警察有強壯的體魄,從而能迅速有效地制服犯罪分子;三是重視警察的內在素質,這些特別體現在警民關系的處理中。[4]了解公眾對于警察的期待,有利于有的放矢地提高警察綜合素養、建構良好警察形象。20世紀90年代,警銜條例的實施和人民警察法的頒布,為人民警察樹立良好形象奠定了法律基礎,使人民警察形象的塑造和建構朝規范化、正規化、目標化方向又邁進了一步。2000 年,公安部制定了加強隊伍建設工作的十二條措施,全面開展“三項教育”活動,明確了人民警察隊伍形象的基本要求和個體形象樹立應恪守的基本原則。其中,基本要求包括廉潔、高效、有序、和諧和守法。[5]整體上來看,警察在民眾中的形象是正面積極的,是為人民服務、除惡揚善、維護治安的人民公仆。

然而,客觀地說,警察群體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現實形象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一些警察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缺乏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忽視當事人合法權益,他們在執行中有時會出現語言暴力甚至行為暴力,這些行為抹黑、丑化了警察群體的形象,尤其是近幾年被重點關注的孫志剛違法收容致死事件、監獄躲貓貓現象、趙作海刑訊逼供導致冤案事件、成都警察“冷漠執法”致三歲女孩餓死家里事件等,這些事件嚴重損害了公民的人身權益,導致民眾對于警察群體產生一定的畏懼感甚至厭惡感。其次,受到物質誘惑和個人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警察群體中的腐敗現象、徇私舞弊、執法不公等行為,也導致警察形象嚴重受損。一些警察甚至涉入違法犯罪活動,如為黑社會犯罪活動、不正當商業活動等充當保護傘,這使得人民群眾對他們甚至他們所在的局所部門的信任感大大降低。再次,警察群體素質良莠不齊,一些警察的自身核心職業能力亟需提升,一些警察尤其是地方警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高,日常言語或者行為不文明、特權思想嚴重,這使他們中的一部分個體的行為甚至變得專橫粗暴。也有不少警察因長期的職業壓力和工作單一性導致工作上的消極應對心態,這使得他們對待人民群眾有時表現出冷、硬、推、橫的態度,做出吃拿卡要的事情。這些警察的行為抹黑了派出所、公安局和警察群體的形象,他們的群體形象、部門形象、機構形象甚至被一些群眾戲言為“門難進、話難聽、臉難看、事難辦”。這些現象都不免對我國警察的整體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復次,在當下中國這個劇烈轉型時期,社會的急劇變化、各種隱藏的不穩定因素也導致警察職業群體的工作任務日益繁雜,壓力巨大,而同時人民群眾法治意識、公民意識卻在普遍增強,這兩者使得對警察形象的社會期望值更高;公安系統對警察本身的從業標準和考核體系也制定得越來越嚴格。這種內外兼至的重壓也造成一些警察對職業的倦怠感,他們對于本職工作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無形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這種消極情緒的持續或彌漫自然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警察個體或警察某群體乃至整個警察群體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的塑造。

三、當前警察形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警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與民眾生活聯系的緊密性而被看作是政府的直接代表,甚至其形象成了反映政府形象的特殊鏡子。在很多人眼中,警察即政府,在一些老百姓的口頭語中,警察被稱之為“政府”就是這種意念的證明。的確,警察是政府聯結民眾的重要紐帶,也是公眾看待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從這個意義上講,塑造良好警察形象更應受到重視。當前國內警察形象所存在的缺憾是由多種原因綜合導致的,排除偶然性、突發性因素,我們應當做出客觀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關于內因與外因關系的原理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內因決定的,外因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警察形象建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應當首先從警察自身尋找原因。首先,部分警察對自身定位不準確,對于本職工作的熱情和忠誠度不足,沒有從根本上樹立人民公仆的角色意識,相反多以執法者、管理者自居,把自己擺在人民群眾的上位,抱著較強的優越感,并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沒有足夠堅定的信念和原則信守力,進而做出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事情。上海楊佳襲警案導致公安分局工作人員六死五傷,楊佳最終雖被判處死刑,但二審前夕竟有上千人聲援楊佳,稱其為“英雄”。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客觀地反映出相當一部分民眾對于部分警察的不滿和怨氣。

其次,警察亞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性文化、風習,對于每一個警察的行為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英國警學泰斗羅伯特·瑞那在他的著作《警察政治學》中,全面總結了前人對警察亞文化的研究,其涉及神圣的布道感、玩世不恭與悲觀主義、猜疑心理、對外孤獨與對內團結的共鳴、警察保守主義、大男子主義、務實主義等等豐富元素和傾向。雖然歐美警察文化與中國大有不同,特別是歐美警察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基督教等宗教因素影響,這些宗教因素對作為社會一員的警察如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有著強弱不等的行為約束和精神導引作用,而這一點在我國的警察文化中一般來說要微弱得多。但總體上講,作為警察群體的職業共同性因素決定了在一些重要層面,中外警察也有著某種相同或相通的文化重疊面,其在特征上都有著相通相似之處。因此,了解國外的警察文化,有助于我們透視我國的警察文化。如在我國,很多新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在進入警察崗位之后,為了同周圍的環境相融合,逐漸地都有意無意的順應了警察群體中存在的各種潛規則,比如嗜酒,使用武力的沖動,交際圈縮小,家庭關系緊張化,生活方式不規律等等,這些都會使得警察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出現言語不耐煩,行為粗暴,臉難看話難聽等現象,從而直接損害公眾對于理想警察的期待。這種群體歸依和泛暴力傾向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世界性的警察文化現象。再次,由于我國的人民警察制度尚不完善,從教育培養、錄用選拔乃至入職之后的培訓等環節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形式化問題,這也易于導致警察群體素質良莠不齊,實踐水平與理論水平不相符,職業道德約束力不足。這些都是警察隊伍和警察文化建設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再次,我國目前對于警察行政職權和刑事職權的規定使得警察的職責范圍非常寬泛卻不具體,警察既要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又要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警察機關幾乎等同于無所不能的權力機構,被賦予了沉甸甸的責任。然而與此同時警務保障制度卻不完善,警力資源配置不合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對于警察經費的規定又過于籠統,不利于實際執行,警察工作的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警察的物質待遇也不足以保障其充分的職業熱情。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未免會造成一些警察對本職工作缺乏熱情和忠誠。

復次,警察形象的形成與大眾傳播有著極為密切和重要的關系。群眾一般接觸到的警察信息和警務行為都是表面的,對警察的了解帶有主觀性。而想要對警察這一群體內部文化獲得更全面的認知,廣大民眾還是需要借助各類電視節目、新聞報刊、網絡等媒體。警察群體作為同民眾聯系密切,職責范圍關涉到民眾生活的一類政府公務人員,他們的行為理所當然地被媒體時刻關注和報道。現實狀況是,在當今的中國,一些潛滋暗長地對公務人員、社會高層的敵對心理使得民眾的負面情緒更容易被煽動和聚集,媒體報道公安民警的越軌失范行為更容易猛賺點擊率,而關于他們的正面、高尚形象的宣傳相對來講可能就不易于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而被他們忽視,甚至這些正面積極的報道可能被一些民眾視為是政府機關的代言而對之感到索然無味。因此,在新聞、文學作品中,對于警察負面形象的塑造逐漸變得更受青睞,甚至有時出現以偏概全或夸張歪曲的負面報道。另外,警察群體本身有時候對新聞媒體也表現出輕視、敵對心理,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兩者之間的某種矛盾。

四、優化警察形象的途徑

構建良好警察形象是警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警察行為法治化乃至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推動力之一。在分析當前警察形象建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及其成因之后,我們應當有針對性地尋求改善警察形象的對策,借鑒其他國家機關乃至各國政府特別是警察機構在警察形象建設領域的經驗與教訓,以之來促進我國警察形象的進一步改善。

首先,從根本上講,警察形象的確立需要警察群體的自覺和不懈努力。警察群體和個體明確定位自身是建構良好形象的前提。英國警察自稱公仆,韓國警察自稱奉侍。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安的領章上就是“人民警察”四個字,這突出的是政治含義上的人民性,也意味著“人民警察”是為人民服務的,這也被看做是新中國警察和近代警察相區別的主要標志。毛主席曾在羅瑞卿部長手持新式警銜面呈自己時詢問:“肩上警銜如此之硬,怎么給老百姓挑水?”一句話道出了新政權及其領袖對警察職業定位的本質性理解和期許。人民警察為人民,警察不只是暴力的工具,不只是國家強制權的代言人。因此警察應當確立人民公仆的職業定位,時刻牢記警權民賦的道理,明確肩膀上神圣的職責。正如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對學生所教導的:警察或許不是一個高貴的職業,但警察卻一定要有一顆高尚的心。警察對于自身素質應當有嚴格的要求,在語言、禮儀、儀表各方面要不斷提升層次,不斷提高職業能力和道德水準,從而使自己符合人民群眾期待的理想警察形象——道德楷模、謙遜有禮、忠誠正義、嚴懲奸惡。對于警察群體的培養也應當從公安干警院校等高校開始,對于警察教育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充足的資金支持,在校園中就開始重視對警察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及高尚職業道德的培養。在警察機關內部要加強警察群體的職業技能和思想品質的繼續錘煉、提升,尤其要注重警察良好心理素質和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并建立從錄用到晉升乃至各級警官培訓的整套制度,使警察素質的養成和提升能夠穩定化、系統化。除此以外,還要加強警察同群眾之間的互動,注重警察的行為規范和禮儀的培養,增加警察工作的透明度,發揮人民群眾對警察行為的正面影響力和軟監督作用。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的社區警務改革運動的一些經驗,重視基層警察在社區管理中的職能,從根本上提高警察親民性和在民眾中的滿意度。

媒體是警察獲得公眾認知和評價的重要途徑,是警察展現形象的陣地。公安機關應當與媒體良性互動,糾正某種程度上存在的藐視媒體和公眾知情權、監督權的官本位思想,重視媒體的報道自由權,適度公開公安工作和警察個體工作信息,如實踐中已經取得良好收效的偵查公開、警務公開等,使媒體能夠獲得具有時效性和真實性的信息及時傳播向社會,從而減少媒體或公眾因無端猜測、獲取信息片面而形成的對警察形象的偏見。尤其在面臨群體性事件或其他突發事件時,有策略地利用媒體來預防、避免和化解警察形象建設負面情況出現。2004 年,公安部也制定了新聞發布制度,要求各級公安機關按要求定期對重大事件及時發布新聞。適時、主動發布新聞,邀請記者采訪或撰寫專欄等,可以統一公安機關對外的宣傳口徑,使一些與事實不符的傳言得以澄清,讓公眾明白事件的真相,修復危機中受損的警察形象,修正公眾對警察不恰當的看法、觀念和行為。[5]與此同時,要積極利用電影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宣傳優秀警察代表。任長霞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借助媒體報道和電影《任長霞》的正面傳播。通過更多地對警察內部先進個人或者團體案例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真實宣傳,挖掘警察作為人的各種真實情感和工作經歷,展現警察與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支持理解乃至矛盾誤會,也是有意義的。通過鮮活的形式比如微博、電影、電視連續劇、公安題材小說等使警察群體或個人的感人事跡深入人心,能夠更好地打動觀眾,引發共鳴。良好的方式、開放的態度就不會讓民眾覺得那些正面宣傳因為帶有政治色彩而令人排斥或產生對抗心理。人性的力量是最具凝聚力和號召力的,警察同樣是真實存在的人,巨大風險和壓力下的警察的真實情感包括壓力困惑等通過媒體傳播出來會使民眾更好理解他們,這將更有利于樹立富有人性的警察形象,獲得公眾的更普遍的認可和支持。總體上我國警察群體的素質與能力是值得贊揚的,適度真實的宣傳也有利于激發這個職業群體更充沛的正能量。

警察權力來源于人民,作為人民的公仆,警察與人民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樹立警察形象、化解矛盾和誤解的根本方法。美國的警察專業化運動在其100多年的警察史中歷時60多年,雖然塑造了警察高度職業化和具有獨立打擊犯罪能力的形象,但美國的犯罪率并沒有因此降低,甚至還有上升。美國警界在反思之后認為警察專業化運動使其遠離了他們所服務的社區,從而丟失了一部分原有的維持秩序的職能,喪失了一些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犯罪的有利因素,而且也影響了警察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互動式警務模式,尤其要重視基層警察的治安管理及緊急事件的應對,使其努力在本職工作范圍內為民眾排憂解難;增加面對面的警民交流,還可以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播途徑,如社區民警個人微博、局長信箱等,適當引入公眾對警察的評估機制,以更好地獲得群眾對警察工作反饋的第一手真實資料,提升優秀警察個體的工作積極性與職業自豪感,進而帶動整個公安系統的工作熱情。“有事找警察”其實就是民眾對警察信任和依賴的寫照,也反映了在整體上民眾對警察形象是肯定的。只有在同群眾交往的過程中摒棄官本位思想和優越感,切實做到思民所想,急民所需,廉潔公正,親近群眾,就能更好地贏得民眾的支持與理解,并在群眾中樹立起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莫斯科警察在零下二十幾度的寒冬之夜仍然以筆直的姿態堅守崗位,英國白金漢宮前的警察永遠微笑著配合游客照相,日本派出所警察專門設立啞語值班,中國大連設立女騎警為城市的添彩,而朝鮮的女交警以其美好形象成為男孩最崇拜的女神。[6]那么樹立屬于中國民眾心目中理想警察形象,是我們形成先進警察文化,走向法治行政和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經之道。而這些承擔著諸多紛繁復雜政務和司法職能的法治公器——人民警察,如果能培養并形成一種公正廉潔、敬業親民、健康干練的陽光形象并使之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將因之而不斷提升,社會犯罪的控制會更加富有成效,還能促進官民關系和諧與信任程度,進而有力地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法治國家的建設。

[1] 本書編寫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3.

[2] 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5卷[M].辛未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74.

[3] 張兆端.警察文化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424.

[4] 張振聲.好警察形象研究[J].公安研究,1995(2):15.

[5] 陳進.警察形象危機及防治對策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

(責任編輯:胡先硯)

2014-04-11

孫亞麗(1990- ),女,河南鄧州人,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

D631.1

A

2095-4824(2014)04-0109-05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色亚洲成人|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91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99er精品视频|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91精品专区|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一区二区影院|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午夜色综合|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美极品| 午夜欧美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亚洲一区网站|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88av在线看| 色婷婷狠狠干|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综合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久久性视频| 五月天久久婷婷|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婷婷成人综合|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啪在线91|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9p|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欧美色亚洲| 欧美激情综合| 成人精品亚洲| 五月婷婷导航|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日韩高清一区 | 日韩欧美9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91精品人妻互换|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 午夜丁香婷婷| av在线人妻熟妇|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色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