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芬芬



摘 要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活動的開展和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傳統英語教學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主要有教學模式枯燥單一,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很好的發揮,并且由于班容量的限制,因材施教的原則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而初中英語新課程主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情境體驗,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這種要求顯然是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的。在這種情況下摒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探討新形勢下的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就有了極大的意義。本文探討了情境教學、啟發式教學、互助式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教學組織形式。通過這些具體的教學形式的運用,使英語課堂不再單調乏味,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果,從而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字 英語;教學組織形式;創新實踐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交往不斷加深,我國對英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英語同其它學科教學不同,它理論性偏弱但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和實用性,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語言課程。隨著各國交往的日益頻繁,社會對初中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不但要求老師要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更要去思考如何激發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擺脫當下“啞巴英語”的不利教學局面。但是在初中英語的傳統教學組織模式的影響下,當下的英語教學存在著許多現實問題尚未解決,這些問題對當下的英語提出了挑戰。
一、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下面我們將進行一份調查問卷,來展示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以上調查問卷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無法適應大班授課制度
從調查問卷來看,89%的學生認為班級人數不合適,其中大部分同學反映班級人數過多,希望小班授課。現在的學校基本很少能夠進行英語小班教學,這種大班教學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弊端。就一個大班來講,班上的每一位同學的理解力、記憶力對學習內容的接受能力都存在著差別,每個同學在小學階段的英語基礎也不同。所以學習效果千差萬別。老師很難在一節課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要求。有一些學生記憶力非常好,那么他的詞匯量可以是其它同學的幾倍。有的同學理解能力強,那么閱讀課文的速度與理解課文的程度都比其它同學高。對于這些基礎好的學生,課本內容他們早已掌握,這個時候再讓他們學習書本上的內容,肯定會使他們喪失學生英語的興趣。而一些同學相對會慢一些,在課上根本無法掌握單詞與課文。這樣日積月累特別是到了初二下半學期,這部分同學再學習英語就顯得非常吃力,甚至出現了跟不上課的情況。調查問卷表明,21%的同學完全跟不上老師上課的進度。由于班容量大,老師也照顧不到他們。最后這部分同學上課聽不懂,題目不會做,直接喪失了學習英語的動力。
2.學生對課堂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
在調查問卷中顯示僅有21%的同學參與到課堂討論中。67%的同學認為英語課枯燥,所有的同學都希望英語課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并增加相應的課外活動。和學生的希望相反,在現在的英語教學中,由于有中考的壓力,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會受到教學任務的制約。因此在課堂上是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老師說學生聽,學生處于一個極度被動的位置,老師講哪一部分就聽哪一部分,沒有任何自主選擇的權力,所有的內容都是以老師為主導的。這種以老師為主導的課堂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得原本可以非常靈活有趣的英語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在這種老師主導型課堂中,學生參與不到課堂教學中去,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這種被動學習的結果就是學生只會答卷而不會靈活地運用這一門語言,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長期這樣下去會使學生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3.學生都希望教學形式多樣,以培養其學習的興趣
通過調查100%的學生都希望教學形式多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缺少了學生的參與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學要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開展有效多樣的教學形式以滿足學生對課堂和英語的興趣,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教學變得更高效。90%的學生都希望開展英語課外活動,這是學生對教學形式的更深入需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其工具性是語言的一大屬性,目前為止現在“啞巴英語”的現象普遍存在,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把英語生活化,讓英語成為日常交際,包括課外活動的一部分,這樣才能讓英語變得易懂易學,同時也使課堂內容得以加深和鞏固。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教學組織形式
1.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由來已久,并被很多學科采納使用。但是由來已久并不代表過時,實行啟發式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生英語的興趣。課堂的主導權從老師手中轉移到學生手中去,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可以嘗試使用以下幾種具體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1)重難點引導法。有些老師怕學生重點難以把握、難點理解不了,于是在授課遇到重難點的時候習慣于立刻給學生展開講解,而不給學生時間進行思考。這樣老師講學生聽,一方面不利于學習的思考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深入理解。重難點引導法就是老師在遇到重難點部分時先不要講解,而是給學生一些引導與提示,給與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比如在講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where‘s the post office,這一課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可以簡單描述出地點方位。在講這一課時老師在講完詞匯、句型之后進行舉例,再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示例與圖片通過思考、討論后回答問題。
Teacher:Is there a restaurant near here?
Student:Yes,there is.
Teacher:Where is the restaurant?
Student: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Its down Fifth Avenue on the right.Its next to the library.
在老師沒有進行細統詳細的講解之前,很有可能基礎差一些的學生會出現問題,這個時候老師更要注意學生所犯的錯誤,并對這些錯誤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使學生避免在今后犯類似的錯誤。講解完之后,就要相應地提高練習難度,練習要脫離書本。由一個學生描述學校周圍公園、飯店、超市等學生熟悉的場所的路線,其它同學來猜,進行鞏固提高練習。這樣老師只是做為一個拐杖,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會激發學生的成就感,不僅學生自主學習了知識,老師也可了解在這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并進行有針對地講解,更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2)適時提問法。提問是一門藝術,如何提問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這對于老師來說更是一個挑戰。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老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花些心思,提出的問題既不可以過于簡單,過于簡單學生就會覺得無聊。也不可以過難,問題過難學生也不會參與到討論中來。如果問題都是課本上面現成的問題,學生也會覺得無聊。所以運用適時提問法來說,要注意兩點問題。一是提問的時間,二是問題設計是關鍵。老師可以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書本中沒有現成答案,促使學生去思考與發揮。在設計問題時還要注意,雖然開放性問題不能照搬書本但問題也不能偏離課本太遠,問題的提出是以鞏固課本知識點為目的的。比如在進行一般將來時這個語法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就下面問題展開討論:
what will our life be like if all school disappeared?
What will our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學生一聽到這種可以激發想象力的開放性問題特別興奮,有的同學來不及想,張嘴就用漢語說了起來。通過回答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使學生牢固掌握了英語知識點。
在運用適時提問法時,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老師一定要進行表揚。再調皮搗蛋的學生內心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與表揚。英語是一門實用的工具,要想避免“啞巴英語”。首先就必需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開口、樂于開口。在學生回答完問題的時候,老師的及時表揚會使學生內心得到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更愿意回答問題,參加到課堂提問的環節中來,從而使適時提問法能夠收到真正的成效。
2.情境教學法
英語教學最忌諱死氣沉沉,所以老師在英語教學時,如果能夠采用情境教學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情境教學法,最重要的是設置情境的合理性問題。老師要學會在英語教學中巧妙地設置情景、防止僵死,要根據當時的課堂情況做到隨時調整,增強情境設置的靈活性。老師設置的情景巧妙恰當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氣氛寬松活躍,提高課堂效果。
首先,創建適宜的教學情境,老師要學會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由于學校的硬件設施的限制,在英語課上知識的傳授主要以老師的語言描述為主,以錄音等音響設施以及幻燈片的運用為輔。這樣一方面是內容枯燥難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這種傳授方式過于抽象單一,學生獲得的信息量有限,因此學生很難真正掌握英語老師傳達的知識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在現代英語教學中,老師要學會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多媒體這種技術可以幫助英語教學“變靜為動”,沖破原有單一枯燥的授課方式,為英語教學提供生動的畫面、形象的影音和豐富的故事情節,使英語課堂生動活潑,增強課程的吸引力與學生的參與度。
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英語世界,從而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極大興趣。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英語教學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信息量的把控。書本中所傳導給學生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英語教學的支撐,首先就可以通過各種小故事和不同情景的設置擴大書本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量的擴大要有一定限度,不可超過學生的接受范圍。第二,老師要盡可能多的創設出不同的英語情境,通過環環相扣的英語情境的創設,使學生一步一步走向有趣的英語世界,這樣才能提高英語課的效果。
其次,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除了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外,老師還可以通過運用直觀的教具來創設情境。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方式對于初中生來說過于抽象了,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本內容。大多數情況下,英語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學生絲毫沒有參與到課堂去中。一節課下來很有可能學生沒有學到一點課本內容。對于這初中生這一年齡階段來說,利用實物進行教學更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運用現實生活中就存在的實物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就在現實世界,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這樣把抽象性知識轉化為實物進行教學,縮短了學生思考抽象性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率。
所以,在英語課堂中,老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充分利用教室內的各種實物或圖畫盡可能的多樣地創造情境。例如,在講解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運用許多教具輔助教學讓大家進行比較,比如運用尺子讓學生比較長短,練習使用long,longer,longest。讓大家互相比高矮,練習使用tall,taller,tallest。或者叫三名同學到黑板上畫畫,讓大家比較誰的畫更有趣,練習使用interesting,more interesting,most interesting。老師在英語教學時通過運用各種實物教具,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教具加速理解抽象的知識,使學生不斷得到鍛煉,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3.互動教學模式
互動教學模式指的就是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教學模式。
(1)學生主體化——互動教學模式的基礎。“英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是指在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上所開展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改變以往教師僅僅承擔知識傳授者的唯一的方式,把教師角色多樣化,使老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改變過去教師一根粉筆、一個教案本支撐一堂課的模式,教師單純的填鴨式授課方式,不考慮學生的課堂接受能力和對教學內容的反響,是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教師根據教學活動的創造,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覺地去進行探索,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活動當中,讓學生從活動中潛移默化的領會教學內容。在互動教學模式主導的課堂中,通過一系列互動課堂活動的開展,老師及每一位同學都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加強老師和學生的思想交流、思想碰撞。在實施互動教學時,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避免單一的活動方式使學生失去課堂興趣。通過班級的各種課堂交流互動中,達到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思想共振,架起溝通師生思維和感情的橋梁,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自發的學習意識。
(2)角色扮演——互動教學的依托。角色扮演是互動教學的依托模式,是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動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順暢的角色扮演教學模式的開展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導者,激發了學生的自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從角色扮演中不知不覺地將課堂知識消化,避免了過去學生為了掌握知識而死記硬背的情況。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班容量多開展幾組活動,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增強學生的榮譽感。每次活動結束后,由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和本堂課的重難點內容進行強調,讓學生掌握重難點內容,提高英語課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比如在學生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How much are these pants?這一課時,學生運用教室里和學生手中的一切可以用到的東西,老師為學生拓展詞匯量,指導他們每樣東西的發音與拼寫。接著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個扮演買方一個扮演賣方進行練習。
A:How much is this cap?
B:100 yuan.
A:Oh,Its too expensive.I dont want to buy it.
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常常被賣家糊亂要價和買家的無奈表情逗的大笑,都非常樂意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就這樣在歡快中記住并運用了許多新單詞和知識點。
3、競賽激勵——互動教學模式的重點
根據調查顯示,70%以上的同學都認為英語小組競賽有助于自己的英語學習并喜歡開展小組競賽。在英語課中,單純的老師講解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能把一些帶有競賽性質的練習穿插到英語課程中,寓教于樂,就能夠增強英語課程的吸引力,把學生牢牢吸引到課堂中。學生不僅在競賽中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獲得比賽新鮮刺激感,還同時訓練了對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在競賽中老師要注意小組的分配。在問卷調查中73%的同學是按座位分配,小組人數固定,人數5-10人的居多。在對小組的分配中,要老師要注意小組成員的穩定性,這樣有助于小組榮譽感的形成。小組成員不能都是優等生也不能都是差等生,要使二者比例協調。
在運用競賽激勵這一方法時,老師可以考慮在平時的小測中,多出一部分的題,做的快的同學就會接到第二甚至第三項的任務。這樣使基礎不同的學生即統一的進行檢測,不同水平的學生又有不同的奮斗目標,這樣能在班級形成一個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風。或者在班級授課的時候采取比賽的做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都參與進來。比如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可采取小組搶答的方式。做聽力練習的時候可以讓小組聽完后討論,然后復述聽力內容大意,哪個小組就接近哪個小組取勝。學習新課同樣可以采用此種方法,如學習疑問句這一課,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出題,將句子變為一般疑問句、選擇疑問句或者是特殊疑問句,小組每一個成員都要回答,正確率最高組獲勝。學生非常樂意參加這種競賽,個個都為小組贏得榮譽而擦掌磨拳。
4.英語實踐教學
關于英語實踐教學,做了以下問卷統計:
實踐教學是指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使學生對所學理論加以運用。實踐教學是加深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組織能力的平臺。從調查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非常喜歡參加英語實踐教學,并希望學校和老師能夠多舉辦一些英語課外活動。學生的弱點就是口語差,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實際地的運用英語是十分必要的。
新課標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要求很高,如果英語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僅僅停留在書本上,那是遠遠達不到新課標要求的。所以英語老師必須要在保證完成課程內容的前提下構建開放的語言環境,帶領學生通過各種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彌補課本知識量的不足。中學生由于年齡、學校安排等多種綜合原因,很難在社會上得實踐的機會。所以要想在學生中開展實踐教學,就需要學校的進行有效的組織,為其創造各種實踐練習英語的機會。
比如,學校可以安排本校與外國友好學校進行異地聯誼或者安排暑期國外英語夏令營活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本土英語的氣息,同時可以了解到國外相關的風土人情,許多英語成績原本不錯的同學在國外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想買東西卻看不懂英語標識,想和外國人說點什么卻又說不出來,使他們認識到了英語口語的重要性,了解到自身的不足,知道從哪些方面努力。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考慮聘請外教。如果學校財力允許,聘請外教教學,開展一周一次的口語課能夠使英語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學生由于好奇更樂意與外國人交流。這種交流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運用英語實踐的過程。實踐教學還可能通過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舉辦校級英語歌唱比賽,英語詩歌朗誦比賽。還可以通過在低年級進行每周的一次的英語電影賞析課,播放一些適合初中生英語水平的英文電影,讓學生們在歡樂中學習英語,使學習不再成為一種負擔。
結論:總之,對于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非常重要。老師霸占課堂大部分時間其實是投機取巧的表現。老師要把學生放到同等重要的主體地位,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通過對初中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科學合理的設計課堂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做到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與合作,使教學過程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索和創造的空間,摒除了以往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枯燥印象,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輝.初中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李亞娟.提高中學英語課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藝術,2012(03).
[3]陸華.初中英語教學組織形式創新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2.
[4]劉霞.初中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實踐研究[J].快樂閱讀,2012.
[5]蔡寅亮.教學組織形式創新的方法論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
[6]白瑞安.怎樣提高初中英語課的教學效果[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
[7]徐紅.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J],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