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倩鈺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交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活動方法、活動體驗等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反思;讓學生通過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深化活動體驗、增強合作能力。為此,實現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交流,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重要環節。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談點體會。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交流活動
一、交流的內容要真實——充分反映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
所謂交流,就是把參與實踐活動的感悟與體驗的結果和他人進行交流,目的是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因此,交流的內容要真實自然。
(1)充分肯定學生的真實資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親自參與研究和探索的積極體驗,以及自己的發現真實地暴露出來。即使有的交流資料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這正是學生自己獲得的獨特體驗與感悟,是他們真正研究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真實資料,不要為了交流而弄虛作假。
(2)由學生自己決定交流方式。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決定交流的方式,使交流活動成為學生內心對活動感受的真實反映,成為學生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活動中應避免教師把成人化的語言強加給學生。更不允許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練。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學生不太會交流,教師可以從交流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給予引導,使交流的過程成為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共同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成為生生、師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動態生成的過程。
二、交流的方式要多樣——符合活動主題類型和實際情況
活動主題不同,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也會有差別,同一活動對不同學生來說也會有不同的體驗過程。因此,交流的形式要多樣,要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獨特體驗、收獲。具體做法是:
(1)根據內容選擇交流的方式。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類型主要有四種。即課題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實際應用的設計性學習活動、以社會考察為主的體驗性學習活動、社會參與的實踐性學習活動。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特點,在交流時也應該有不同的方式。課題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交流的形式應以研究報告、實驗演示、答辯為主;實際應用的設計性學習活動交流的形式應以實物模型、作品展示、過程展示、效能講解、說明書為主;以社會考察為主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交流的形式應以辯論會、直觀圖表、調查結果分析、情景再現為主;社會參與的實踐性學習活動交流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展示資料集、寫體驗日記、文藝演出、寫建議書、開交流會、辦板報等。
(2)根據實際選擇交流的方式。首先,交流的方式要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表達時保持在自己能夠理解的層面,把自己所做的事簡明扼要地描述出來。其次,交流的方式要充分考慮學校、學生的條件。如《校園——綠色家園》主題活動在交流中出現了“學校水電使用情況調查分析報告”,如果學校不具備電子投影設備,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讓學生把制作的班報印刷出來,或在校、班的宣傳欄內展示,效果也會很好。
三、交流的途徑多渠道——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決定了交流途徑的多渠道。從范圍上分,交流可以分為對內交流與對外交流;從時間上來分,交流可以分為階段性交流和隨機性交流。
(1)對內交流與對外交流。對內交流的指向是本組本班。交流的形式有:班級討論會、辯論會、制作展、墻報展、調查報告展、文藝節目、小論文答辯會等。對外交流的指向是家長、學校、社會。對家長,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體驗、成果主動在家里向家長匯報,與家長分享快樂和體驗;還可以利用家長座談會進行交流使家長進一步地了解綜合實踐活動、支持綜合實踐活動。對學校,主要是帶有宣傳的目的,教師認為向全校交流能更好實現主題活動的目的,就可以組織學生向全校師生進行交流。
(2)階段性交流與隨機性交流。階段性交流是指一個活動結束后,要進行總結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既有多樣的作品展示,又有豐富的情感體驗交流: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活動的反思;既是前段活動的總結,又是后續活動的延展。隨機性交流是指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學生偶爾出現閃光點或取得了小小成功時,教師就應該滿足學生的交流欲望,及時提供交流機會,而且每一次交流都要伴隨著激勵,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學會分享與合作。
四、注重交流過程中的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交流過程中的反思是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調整與完善的過程。主要采取以下兩種形式:
(1)采用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反思狀態。如,在主題為“夏天我們喝什么”的活動中,有一個小組研究怎么購買飲料,他們找到了很多有關如何識別真假飲料的資料,在課堂上津津有昧地說給同學們聽。當教師拿出了一些飲料讓他們分辯,他們卻無法準確辨識真假。老師說“你們找到很多相關的資料,說得很有道理,想想為什么在實際生活中,你們還是無法分辨飲料的真假呢?”教師這樣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反思狀態,學生意識到在活動中不能紙上談兵,而是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取得實效。
(2)采用問卷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針對不同活動出現的不同問題,教師給出幾個反思點,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生在完成問卷的同時也經歷了反思的過程。如:關于小組合作學習情況的調查問卷:
①你認為你們組誰的策劃最有創意?②你最樂意與誰合作?為什么?你們共同完成了什么任務?③你最不想與誰合作?為什么?④在行動中,你幫助過誰?得到過組內其他伙伴的幫助嗎?⑤在小組活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解決了嗎?⑥在小組活動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⑦其他各組有哪些經驗值得你們組學習?
在交流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各個小組的匯報,并進行相關活動的反思指導,為下一階段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方向性經驗。
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而設計的。與學科課程以及以往的活動課程相比,它更注重學生的親身操作和感受;更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生活經驗、體驗學習方法、體會做人道理、養成科學精神;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而活動過程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黎瑞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2]郭元祥,伍香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華.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鐘啟泉,安桂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質、潛力與問題[J].北京人學教育評論,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