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本峰
摘 要 問題學生一直是我們所關注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確對待問題學生,并做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長時間內我們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教育;問題學生;良性互動
人民網北京2012年11月20日電(記者李楠楠)11月16日,在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流倉橋辦事處環東路一垃圾箱內,發現5名男孩死亡。經警方尸檢,結果顯示5人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日,據畢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消息,5名死亡男孩身份已確認,相關責任人受到處理。
面對花樣年華的孩子突然逝去,我們有理由拷問,于五個孩子的死亡,誰能承擔得起這份沉重的責任?針對此次事件,網友紛紛留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數網友在心疼遺憾年輕生命逝去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疑問和質疑。“為什么孩子會在垃圾箱里而不是在學校里?”“為什么會流離失所無處躲避以致垃圾箱中避寒?”“孩子的父母在哪里?”痛定之余,我們不免要思痛,于五個孩子的逝去我們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入手分析其成因,警示后人。
第一,父母對孩子的疏于管理,這是促成孩子們棄學,流浪直至凍死的直接原因。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出生后首先是潛移默化的跟隨父母親的習慣。可以說父母的舉止言行無形中都成了孩子仿學的母本。當前我們有一部分家長由于自身文化素質水平有限,面對孩子的課業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檢查與督導,至于孩子的成績不聞不問。孩子取得好成績沒有鼓勵,孩子成績不理想反而要挨罵。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動力衰減,以致過早的產生厭學心理,這就為一部分孩子寧可四處流浪,也不要坐在教室學習打下伏筆。其次,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所以他們給孩子提供的只是單純的物質給予,而不是心理溝通。孩子在學校里遇到委屈,尤其需要及時的心理疏導,而很多家長往往以工作繁忙為由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不加注意。長期下來,有些孩子寧愿到網吧,游戲中去尋找宣泄也不愿把內心話說給別人。有些孩子選擇逃學甚至產生了其所謂的哥們一起快活也不愿回到家里的想法。第三,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有的家長認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不好甚至違紀,有損于自己顏面,所以千方百計給孩子立規矩,諸如,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必須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在班級里如果出現一次違紀就會給孩子什么樣的責罰……所以有的孩子一旦出現問題馬上想到的是自己會遭受怎樣的懲罰,因而他們第一時間會選擇規避,而逃學,出走似乎理所應當。
第二,部分學校教育仍然存在學而優則仕這樣刻板的教學理念,這無疑間接促成學齡兒童的逃學,輟學。
當下由于考學仍然是評價人才的硬性指標,所以盡管相關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強調素質教育,但很多學校仍舊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私下里按成績分班,重點抓學習尖子。而相應的又有班主任按成績排座次,而更為可怕的是學校之間的這種非理性競爭大多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一部分學生由于自身學習素質差,外加部分家長文化素質較低沒有能力對其作業進行及時檢查督導,所以成績并不是很理想。這樣的孩子往往成了家長們的出氣筒,老師同學們嘲笑諷刺的對象。長期下去,一部分學生甘愿自暴自棄最終被打上問題標簽。據統計逃學,棄學的學生中95%為“問題學生”。另外受物質利益的驅動,部分班主任老師放任,甚至強迫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留級,輟學。任憑問題學生流入社會,這種現象在一部分學校并不少見。
第三,社會職能部門之間仍然存在權利銜接失當,這往往成了部分社會職能部門推脫責任的理由。
凈化學習環境,為青少年的終身發展保駕護航,這本身應是相關職能部門應有之義。然而面對良知的拷問,部分相關職能部門卻往往報以不作為的態度在責任、權利、義務三者之間兜圈子。長期以來由于由于我國相關職能部門在權利、義務、責任三者方面概念模糊,職能部門之間既是權利的行使者,同時又是義務和責任的的承擔者。由于利欲驅動,很多職能部門在權利的形式方面往往表現主動,而談到義務形式,和追究責任則相互推諉。畢節五名兒童之死恰恰是游離于社會救助,治安和教育部門之間的皮球.。
綜上所述,面對五個孩子的離去。我們除了嚴懲直接責任人,深刻剖析導致孩子死亡出現的深刻原因外,更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提前預防上,即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實行多措并舉、良性互動,才能構建一個是學生愿意學習,樂于學習的環境、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健康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對于家長而言,首要承擔起對學生的監護責任,做好孩子們的守護神。家長除了完成對孩子的學習進行必要的督導和檢查外,更應該注意于孩子間的心里溝通,對孩子取得的成績及時表揚,認真培養孩子的成就取得歸屬感。同時認真觀察孩子細微異動,真正做到把孩子們潛在的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對于學校,最重要的是要回歸教書育人的公益屬性,真正做到唯才而論,而不是唯成績而論。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認真完善學生的成長記錄,平等對待每一名同學。對有厭學傾向的同學要及時進行心里矯正和必要的家校溝通。認真做好“問題學生、三差生、留守兒童”心里輔導和成長規劃。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使每一名同學在進入社會的同時內心深處早已安裝好道德防滑鎖;對于社會,要傾全力打造一個利于孩子學習的成長環境、積極弘揚積極向上的勤學之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戶籍改革制度,為孩子們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平臺。嚴格規范社會救助,通過快捷準確的信息資源建立起家庭、學校、社會良性互動平臺,確保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毋庸置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緊密合作對孩子的發展和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對促進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的成長并非一蹴而就,相反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并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家長、教師和社會的密切合作,才能保證孩子接受教育的連續性與連貫性,只有家長、學校、社會良性互動而不是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諉,才能真正建立有利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環境。“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才不至于成了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