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小
語文課是一門充滿思想和藝術的學科,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現就教師怎樣上好語文課,如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出幾點粗淺看法。
一、教學目標要明確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歸宿。一是教學目標要符合教學實際。根據學段目標,結合學習階段特點和認知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目標,確定教學目標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照顧學生的認知差異,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客觀地預測學生的達成度,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是教學目標要重點突出,取舍適度。課堂內容不可以面面俱到,過于寬泛,要點面結合,突出重點,突出難點,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教學取舍有佳。三是教學目標要體現時效性。學生自學、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的新課改模式已成主流,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靈活恰當的選擇教學方法,合理有序的配置有層次、有梯度的課堂試題,把課堂上“你要教什么”變為“學生要學什么”,有導向的教育學生,提高課堂效率。四是教學目標要突出本體性。在確定目標時要結合文本培養學生感受語言、品味欣賞語言和評價語言的能力,重視學習語言,重視語言訓練,突出語文本體。文本中涉及其他領域的知識點到為止,不糾纏不清,可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向相關學科老師請教或查資料解決。
二、教學安排要得當
課堂教學安排是否合理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關鍵。一是教學內容科學化。教學內容不能是教材內容的照搬,教師要多角度的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體現藝術性。將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使其產生迷惑、興趣、求解的問題,才有可能促使學生打開思路、積極思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學結構合理化。心理學教學實踐得出,結構化了的知識最容易被學生接受,有利于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處理信息,便于理解記憶,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識結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三是教學知識問題化。依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確定學習層次,以有限知識構建問題系列,將教學內容設計為以問題為紐帶,以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為主線、以師生合作互動、多向信息溝通、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為基本方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認知能力與個性品質的發展。四是教學設計實踐化。教師要善于利用社會實踐教材,注重開發和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教育資源,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社會生活相互轉換,增添教學活力,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習情趣。
三、教學過程要合理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教學智慧,注重學習方法指導,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一是體現啟發性。教師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的啟發性素材,創設“啟發”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利用直觀教學、實驗、對比方式進行啟發,提高學生思維和理解能力。二是體現探索性。重視課堂知識形成過程,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教師提醒、點撥、引導,拓寬學生思維,體驗學習經歷,提高知識記憶。三是體現開放性。實施開放教學,以教材為依據,不局限于教材,延伸教學內容,擴展知識層面,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和生存環境發展,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四、教學效果要反饋
教學效果反饋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在保證教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是目標反饋。以關心學生的學習質量,注重教師教學效果為前提,在教學準備階段應重點反饋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在新知的探索階段應重點反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的過程,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應重點反饋學生對知識難點的掌握情況,帶有針對性、承上啟下進行反饋,達到師生情感、交往、思維和目標狀態的和諧統一。二是課堂反饋。圍繞教學目標,舉一反三,課內課外兼顧,教師設計適量的檢測題,采取書面筆答、口頭提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當堂達標檢測,做到知識隨學隨清。三是評價反饋。評價是為了更好的反饋,采用學生自評,教師指導和情感鼓勵等方式進行評價反饋,尋找差距,彌補不足,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