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程顯丹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又稱為Osgood-Schlatter病,多見于11~15歲、愛好劇烈運動的少年,男多于女。西醫治療多行休息或石膏固定制動,偶有局部封閉,效果不理想,且副反應大,患兒多不能接受[1]。筆者采用叢集針治療脛骨結節骨軟骨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01/2014-0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骨二科門診收治脛骨結節骨軟骨炎患兒26例,按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3例。觀察組中男7例,女6例;年齡(12.86±2.11)歲;平均病程(1.22±0.63)年。對照組中男8例,女5例;年齡(12.77±2.10)歲;平均病程(1.79±0.73)年。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骨性關節炎制定本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11~15歲;(3)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疾病、證候或合并癥;(2)已接受相關治療并可能影響效應觀測指標;(3)伴有可能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4)嚴重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代謝。如納入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經過洗脫期后符合納入標準,不視為排除病例。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仰臥,患膝半屈曲位,膝下墊高約20 cm枕頭。采用毫針刺法,以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的華佗牌針1.5~2.5寸針刺,行針,留針20 min。(1)對照組取穴:陽陵泉、足三里、犢鼻、鶴頂、梁丘、血海、伏兔、髀關;(2)觀察組在髕骨上緣、髕骨下緣、脛骨結節處進行叢集針治療,每處直刺3~7針。兩組均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兩組患兒均不限制其活動量,但規范其行走、跳躍等姿勢。
1.6 觀測指標 臨床癥狀、體征、運動障礙、不良反應。
1.7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本病療效標準,(1)臨床控制: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正常;(2)顯效:疼痛基本消失,腫脹消除,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3)有效:疼痛明顯減輕,腫脹明顯消退;(4)無效:疼痛、腫脹、運動性障礙無改善。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n=13]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 觀察過程中兩組均無不良反應。
股四頭肌4個頭向下形成一個腱,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緣,向下延續為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是人體最強大的肌肉,股四頭肌強大的收縮暴力,通過髕骨和髕韌帶集中于脛骨結節,由于力量集中,故脛骨結節容易發生慢性損傷。11~15歲兒童脛骨結節未與脛骨融合,在長期過度運動或不正確運動姿勢運動后,脛骨結節逐漸發生缺血性壞死,髕腱抵止部出現腫脹、肥厚、充血,并有新生骨出現,壞死與新生骨交替,脛骨結節不整齊[3],出現癥狀。由于本病一直會持續到骨骺愈合,故對青少年長期影響,使其運動量減少,有的運動型或是青少年運動員,甚至會終止運動生涯。本病為自限性疾病,骨骺骨化后,癥狀消失,所以病程往往持續較長,纏綿難愈,休息、制動、外用膏藥等治療方法,能減輕癥狀,但是,運動過多后,癥狀加重,病程反復。
實施叢集針治療關鍵有三點:(1)脛骨粗隆處進針要多,5~7針,甚至更多,進針深度一直要刺透骨膜;(2)髕骨下緣、髕韌帶處橫向排針,深度刺透髕韌帶;(3)髕骨上緣股四頭肌橫向進針,刺透深筋膜。
叢集針治療其目的就是改善骨骺血運、平衡股四頭肌對脛骨粗隆的牽拉:(1)針刺脛骨粗隆,可以一方面直接改善骨骺血運,另一方面松解股四頭肌對骨骺的牽拉;(2)對髕骨上緣和髕骨下緣的叢集針治療,可以切斷部分肌腱,減少了股四頭肌的牽拉作用。運動時股四肌對脛骨結節的牽拉不再出現疼痛及其他不適,就能夠達到平衡。本研究顯示,部分患兒針刺1次就有明顯的效果,在運動時的癥狀就會明顯緩解,有的患兒在針刺2~3次后癥狀完全消失,說明叢集針可以松弛整個股四肌肌腹在運動中給予脛骨結節的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說明,叢集針治療脛骨結節骨軟骨炎具有見效快、不影響運動特點,且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楚曉筍,苗金波,焦宗乾.推拿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脛骨結節骨軟骨炎[J].山西中醫,2013,29(5):62.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計數出版社,2002:349-353.
[3] 郭巨靈.臨床骨科學·骨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