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民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在周圍性肺病變中的分析
張利民
目的 探討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在周圍性肺病變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自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80例周圍性肺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采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 同時接受細胞學及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 80例患者中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檢出68例惡性病變, 12例良性病變, 與術后病變組織結果一致,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共出現8例并發癥, 對患者進行為期3年隨訪, 存活73例, 死亡7例, 死亡率為91.3%。結論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在周圍性肺病變的治療中檢出率較高, 能夠明確病變性質,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CT;經皮肺穿刺活檢;周圍性肺病變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 穿刺活檢、影像學、細胞學檢查等在臨床廣泛使用, 肺部病變影像學變化較為復雜,因此臨床檢查及診斷中難度較大,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在周圍性肺變的診斷中廣泛使用, 能夠準確診斷肺部出現病變, 具有顯著的優勢, 作者對河南省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周圍性肺病變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80例周圍性肺病變患者, 男46例, 女34例, 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41.36±3.69)歲,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影像學檢查,肺部病變直徑為1.68~19.6 cm, 平均直徑(12.32±4.38)cm, 其中咳痰、咳嗽56例, 咯血39例, 呼吸困難25例, 胸部及肩背疼痛16例, 近期體重明顯下降22例, 患者均無肺穿刺禁忌證 。
1. 2 方法 術前患者均常規經丙肝、乙肝五項、梅毒抗體、HIV、出凝血功能等血液常規檢查, 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部分患者增強掃描。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觀察, 并在掃描床上選擇最合適體位, 對病灶區進行掃描后, 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及層面, 配合標尺對進針深度、角度等進行檢測,并常規消毒, 平鋪無菌洞巾, 局部麻醉后穿刺。在穿刺時告知患者穿刺針進入胸膜時屏氣, 穿刺針迅速進入并明確預定位置。CT掃描下對穿刺針尖位置較好部位取組織條。采用10%中性甲醛對取得組織條進行固定, 并將標本送至病理科。剩余液性成分涂片, 細胞學檢查通過無水酒精完成;對于標本不良, 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者進行二次活檢, 穿刺完成后關注患者是否出現胸悶、咳嗽、胸痛、咯血痰等不良反應。再次采用CT對患者肺部進行復查, 是否出現氣胸、肺出血等并發癥, 同時觀察進針情況, 加強對患者脈搏、體溫、呼吸、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死亡觀察, 術后給予患者止血藥物或抗感染藥物治療, 避免繼發性感染或出血的發生。穿刺后根據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相應治療手術治療, 并取病變組織進行活檢。對患者進行為期3年隨訪, 觀察其存活率。
1. 3 判斷標準 經外科手術對切除病灶后的病理檢查結果作為標準, 給予患者抗核、內科手術、放化療、抗炎等治療后,病灶消失或明顯減少。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CT引導穿刺活檢結果與術后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80例患者均經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 穿刺后未出現氣胸等不良反應, 檢出68例惡性病變(腺癌21例、鱗癌16例, 腺鱗癌11例, 肺泡癌20例), 占85%, 12例良性病變(肺結核5例、感染3例、肺膿腫3例, 炎性假瘤1例), 占15%;術后病理組織檢查結果顯示惡性病變及良性病變分別為68例、12例, 兩種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術后并發癥 80例患者穿刺后出現2例氣胸、活檢部位疼痛6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0%, 經積極治療后均, 在3 d內消失。
2. 3 治療及轉歸 68例惡性腫瘤患者均行胃切除術治療,其余12例良性病變患者給予藥物、抗炎等治療, 80例患者均痊愈, 治療成功率為100%。對患者進行為期3年隨訪, 存活73例, 死亡7例, 存活率為91.3%。
肺部疾病表現較為豐富, 同時疾病類型不同, 周圍性肺病病癥較為嚴重, 疾病進一步發展為各類癌癥、惡性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 因此盡早診斷及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胸痛是疾病發生的早期癥狀, 當胸痛較為明顯或者發熱時, 疾病多已發展為晚期[2], 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周圍性肺病基本征象主要有空泡征、分葉征、支氣管充氣征、毛刺征、胸凹陷征等, 能夠對周圍性肺癌的病理學特點進行表現, 然而上述征象并不統一出現, 因此在臨床診斷時, 可通過CT對病變邊緣征象、形態大小、病變內部特點及臨近組織的表現等進行準確反應, 并對多數肺癌作為診斷。然而在CT診斷時, 對于一些征象表現不明顯患者, 需要進行CT連續加強掃描[3], 從而對患者是否可接受CT導引下經皮穿刺活檢進行明確。CT皮肺穿刺活檢能夠對患者病灶區域的細胞情況進行取樣, 并經詳細的細胞學及實驗組織學進行檢驗, 因此在提高患者臨床診斷率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 而在診斷時能夠對患者病灶范圍內的實時情況準確反應, 因此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中, 患者經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 并經組織學及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 結果顯示,兩種檢查結果基本一致,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 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后, 患者三年內存活率為91.3%, 由此可知,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在周圍性肺病患者的診斷中,能夠明確病變成熟度、性質等, 同時并發癥發生率低, 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值得推廣使用。
[1] 李榮成.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附82例報告).當代醫學, 2011,17(5):53.
[2] 邢鵬毅.螺旋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對肺周邊病灶的診斷定性.實用醫藥雜志, 2009,26(04):16-18.
[3] 張維春.CT引導F經皮穿刺活檢診斷肺部疾病的臨床應用價值.安徽醫學, 2009,30(6):633.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