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欣 王穎麗 劉玉梅 賈志華 楊蘭芝
撫觸干預對靜脈采血暈針的影響研究
平欣 王穎麗 劉玉梅 賈志華 楊蘭芝
目的 探討撫觸干預對靜脈采血患者暈針的影響。方法 選取有暈針史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 對照組常規指導進行靜脈采血, 觀察組除常規指導外, 進行撫觸干預。結果 對照組有11例暈針, 占27.5%, 5例輕度, 6例重度;觀察組有2例暈針, 占5%, 均為輕度。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撫觸干預對防止靜脈采血暈針效果好, 可明顯降低暈針發生率, 值得推廣應用。
靜脈采血;暈針;撫觸
暈針是指患者在靜脈采血過程中由于心理恐懼或體質因素引起的瞬間失去知覺和行為能力的現象, 輕者出現面色蒼白、四肢顫抖、惡心欲吐、頭暈目眩、冒冷汗等, 重者出現意識恍惚、脈搏細弱、心率血壓下降, 甚至出現抽搐、暈倒及各種不同的并發癥及意外[1]。暈針發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恰當的處理, 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積極尋找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減少暈針現象的發生是每個護士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 對40例有暈針史的患者采用撫觸技術進行干預, 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納入本研究的共有80例, 選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門診靜脈采血的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58例,年齡最小22歲, 最大35歲, 平均28歲。均有暈針史。排除標準: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低血糖及器質性病變者[2]。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常規指導進行靜脈采血, 觀察組常規指導進行靜脈采血并進行撫觸干預, 兩組的性別、年齡、采血項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指導進行靜脈采血,做好宣教和心理疏導,擺放舒適體位、規范護理流程, 重環境管理;觀察組在采血過程中除進行心理及環境干預外,進行撫觸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對符合入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減輕患者緊張恐懼心理, 將患者安置在安靜的房, 備室溫計一個, 潤膚物品一瓶,調節室溫28~32℃, 在房間中播放輕柔的音樂, 避免外界噪聲干擾, 有利于患者更加放松。指導患者平臥, 護士剪指甲,溫水洗手后擦干, 溫暖雙手后抹潤膚油輕輕在患者肌膚上滑動, 開始時輕輕撫觸, 然后逐漸增加, 同時向患者講解靜脈采血方法、配合要點、放松技巧, 撫觸順序:從眉弓開始→前額→頭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撫觸畢, 撫觸時間一般10~15 min, 撫觸5 min左右進行靜脈采血操作。
對照組40例中有11例暈針, 占27.5%, 輕度9例, 重度3例, 觀察組有2例暈針, 占5%, 均為輕度。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暈針的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 P<0.05。
采血是門診各項檢查的常見方法, 是健康體檢的常規項目, 為了降低暈針的發生率, 防止意外, 提高抽血的成功率,對門診抽血患者暈針原因進行分析, 制定護理對策是十分必要的[3]。在成昌盛[2]的研究中指出, 關于血液、注射的恐懼反應以血壓降低、心率減慢為主, 這樣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減少出血、保護生命, 提示暈針的發生與患者采血時的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護理干預措施重點放在改變患者的緊張情緒、消除患者的緊張與恐懼方面。
“撫觸”一詞來自于近幾年來在產科新興起的“新生兒撫觸”護理技術, 是通過對新生兒進行親密的撫摸、觸摸而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 同時還能安撫新生兒哭鬧、不安的情緒。根據作者在注射室工作多年的經驗, 發現許多成人患者在靜脈采血時也像嬰兒一樣, 緊張、害怕時也需要安撫。因此作者大膽設想, 如果把撫觸技術應用于靜脈采血暈針患者中會不會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研究, 得出了今天的結論。
皮膚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 是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 更是一種愛的傳遞。撫觸是一種有手法、有技巧的科學撫摩, 可以刺激腦細胞、淋巴系統及神經系統, 通過撫觸刺激患者的皮膚, 有益于循環、呼吸以及肢體的放松,從而使患者緊張的情緒得到放松, 通過護士一邊撫觸一邊與患者交流, 讓其體會到護士對他的重視和關懷, 從而增加安全感與信任感, 同樣對于暈血、肌肉注射、藥物靜脈注射引起的暈針同樣都可以采用該技術降低暈針的發生率。該技術操作簡單, 不需要其他的儀器與藥物, 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且應用效果明顯,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如玲.多元化護理干預對門診采血暈針的影響.右江醫學, 2012, 40(1):128-129.
[2] 成昌盛,龔秀琴,黃美,等.門診患者采血暈針反應的影響因素及預防對策.護理學報, 2011,18(12):57-58.
[3] 李茜,李麗.門診抽血患者暈針的原因分析及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12(4):951.
163316 黑龍江大慶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