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 遼寧 阜新 123000)
從人類文明的歷史遞進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始終圍繞著人和自然的相互關系而不斷拓展,即人類由最初的對自然界的頂禮膜拜演變為對自然界的開發與改造,進而展開對自然界的征服與掠奪,由于人類毫無節制的索取直接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把自己置于危險的生存困境,這時人們開始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力圖將人自身的進步與自然的發展均衡,正是在這樣理念的推動之下,生態文明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應運而生。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因此,如何使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為每一位社會成員所接受,使人對自然的單一工具認識轉變為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全面認識,樹立新的生態文明觀,成為當前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所肩負的時代使命。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發展由原來經濟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也要看到,我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不和諧的因素也在與日劇增:水源、空氣、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大量動植物瀕臨滅絕,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濕地迅速減少,可利用資源日益短缺甚至面臨枯竭等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發展和人民身體的健康,成為阻礙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屏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增強。高職學生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未來將工作在生產的第一線,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因此,加強對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不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目前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思政課已由過去單一的政治功能發展為政治功能、經濟功能、道德功能和生態功能同時并舉的局面。同時,思政課的功能發展還表現為由過去的單純文化傳承功能發展為文化創新功能。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倡導生態道德觀念和生態倫理規范,著力培育人的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和生態能力,以摒棄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誤區,這也是其文化創新功能的內在要求。
高職學生其身心特點與本科院校學生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入學分數很低,知識基礎較差,責任意識不夠強,綜合素質也不高。一段時間以來,很多高職院校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也表現得非常急功近利。過度注重學生的科技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內涵的教育,致使學生缺乏生態惡化的憂患意識、資源節約的責任意識、關愛自然的道德意識以及生態建設的參與意識,這種情況直接導致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下滑,當然也偏離了我們的教育目標。要成功地進行高職教育,就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態文明素質,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體悟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學會關懷社會,關心自然。
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性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所以教育就應該內涵著人道主義精神、博愛的情懷及與他人、社會、自然的和諧關系。由此可見,生態文明教育對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全面發展的現代人不僅要有處理人際關系的良好品格,還要有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優良品質;不僅要有健康的生態意識,同時還要有實施生態文明的能力和素質。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理念,構成了當代高職學生是否全面發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應該看到,經過多年的教育和宣傳,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態文明程度有所增強,生態意識也有了一些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的高職教育沒有開設生態文明教育的專門課程,學生對生態問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媒體獲取信息的層面,這直接導致學生對生態問題的認識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認識和把握。這與當前急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客觀要求是極不相符的。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生態文明課程缺失對于培養適合形勢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要求無疑滯后了,應該引起足夠的關注。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有關章節中包含了一些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但由于課時所限,很難講深講透。因此,專門的課程設置更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生態文明理論。
據有關調查顯示,不少學生都知道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整個社會氛圍的影響,他們對生態環境的基本知識、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生態文明的制度規范和倫理規范等還缺乏最起碼的了解,對生態文明漠然處之,更談不上內化為信仰外化為行為習慣了。校園生態問題的多發就證明了這一點。生態文明意識缺失的狀況必須要警覺。
在當代社會,伴隨經濟與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已經遠遠超越了生產發展的水平,超出了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炫耀性消費以及野蠻消費等不良風氣不斷滋生蔓延,青年學生不由自主被裹挾其中。另外,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來自西方的享受至上的消費義逐漸盛行。我們的高職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他們的知識背景單薄,認知能力差、辨別能力不強,自控能力差,但他們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需求卻格外強烈,他們追星、追牌、追潮,喜歡展示自己的個性,所以更容易受當下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消費觀的侵擾,他們習慣于以消費模式處理人際關系,將生活品質與消費水平相掛鉤,將自我價值與消費符號相聯系,在他們心里,消費商品不是因為使用價值和實際需要,而是因為商品的符號價值。如果這些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不改變,那么必然會給資源、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進而破壞生態文明。因此,矯正大學生消費行為失范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1.充分發揮高職思政課主渠道的作用,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如在哲學原理課教學中要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做深刻的闡發,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還沒有遇到像今天這樣嚴重的生態問題,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從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對社會環境的污染、破壞的實際情況出發,敏銳地看到生態問題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為此他們深刻論述了自然界在社會發展中的定位問題、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問題、人的解放與自然解放的關系問題、共產主義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問題,等等。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社會活動是在自然界中進行的,人依賴自然生活而不能脫離自然;人應該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自然,同自然共同生長。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恩格斯曾明確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边@些閃耀著真理光輝的思想對生態文明教育有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用。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加強生態知識、生態道德意識、生態道德養成教育以及生態方面的法律法規教育,加強生態道德能力的培養。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課教學中特別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茖W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理念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通過生態理念教育,使學生能夠認知和內化科學發展的價值理念,認識到發展的系統全面性,認識到生態環境在人與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靶蝿菖c政策”課可通過對全球大氣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闡述,強調中國要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發揮建設社會主義生態大國的制度優勢,自覺參與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這些內容的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明確該如何生活、如何發展,從而增強其生態道德責任和義務。其他課程也可在相關章節,適當增加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教育的有關內容。
2.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彌補生態文明教育的不足。除了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外,還非常有必要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專題講座。在專題講座中對生態文明問題的由來、現狀、暴露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進行系統講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何等重要。同時,使學生強烈地意識到珍愛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愛護生態環境,就是愛惜我們自己、熱愛美好生活的表現,更是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對高職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對學生傳授環保知識與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將生態文明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而成為其穩定的行為習慣。
1.營造校園生態文明氛圍。積極塑造校園生態景觀,推進校園環境建設,形成良好的生態教育氛圍;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傳播生態理念??衫眯@藝術節、運動會以及各種學生社團活動,積極貫徹和強化生態理念,因為這些校園文化形式往往比較活潑,對高職學生來說更具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學生易于接受,而且可以使校園生態文明成為校園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可以在校園設立“監督站”,通過廣播、校報等形式,批評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宣傳和表彰那些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光榮、破壞生態環境可恥的氛圍。
2.創新生態教育的實踐機制。一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環境日”、“氣象日”、“世界水日”等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節日,廣泛開展志愿者生態宣講、演講征文、主題研討、知識競賽等生態宣傳普及活動。二是建立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受教育者開展野外調查、公益勞動、生態體驗等活動,在增強生態教育的實踐性和趣味性的同時,增強受教育者的生態意識。
1.在網上設置生態文明教育資料庫。教師要按照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將相應的文字、圖片、音像等各種資料放置到網上,作為學生預習、加深理解,尤其是準備課堂討論時的參考材料。無論什么時間,學生只要打開計算機登陸生態文明教育資料庫,就可以自主地查閱和下載所需資料,不用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參與到思政課教學中,從而使他們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以便于達到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內容進學生頭腦的目的。
2.網站設置生態文明教育論壇。通過網站設置生態文明教育論壇、帖窗等交流平臺,師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對話,學生既可以提出問題和尋求答案,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并為學生答疑解惑。還可以特邀一些知名學者、實際工作者在預約的時間針對某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在交流平臺上進行即時的現場討論,也可以收到與任課教師互補的作用。這樣,不但會使網絡成為思政課的第二課堂,還會使網絡這個意識形態陣地更多一些主流意識的聲音。
總之,只有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目前生態環境狀況和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認識到我國高校思想政理論課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缺失,從而采取有力措施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才能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6).
[3]王學儉、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探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3(8).
[4]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德育審視[J].思想政治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