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瑛
(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江蘇無錫214000)
當前大多數的地理課堂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呈現圖文資料、講解、總結,學生主要任務是聽講;以致于相當多的學生養成了不看教材的習慣;學生不會用所學解決問題,教師一般認為是學生對概念、原理理解有問題,但教學中常出現學生解決問題出現困難時,只要教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們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說明問題出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題意理解不清或無法從題中捕捉到關鍵的信息,從而造成失誤,說明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地理閱讀能力的培養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地理課程“提供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2]。創新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學能力對于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是各種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因此要讓學生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地理閱讀能力的培養。地理閱讀是通過閱讀地理材料建構地理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地理思維學習地理語言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是對學生,尤其是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理解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的。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根源,更應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要材料,他是地理專家集結過去經驗,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學質量、地理學科的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是任何教輔用書替代不了的。對課本的閱讀和研究成為學生獲得陳述性、原理性地理知識的主渠道,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能且只能在閱讀活動中培養。由于學生習慣了聽講缺乏知識的自我建構,即便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對話或與同伴討論,也處于一種偽學習狀態,其過程看似熱鬧實際學生的思維沒有產生真實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應先讀后講,讓學生與教材建立直接聯系,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新知,發現問題、發展自己,讓教師的“教”真正做到從學生的已知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研究也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在閱讀和理解地理材料上顯得無能,在聽講方面接受信息差,加強課堂閱讀可同時解決好這兩個問題。
地理閱讀需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記憶、理解、抽象、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活動都充分調動才能達到好的閱讀效果。怎樣才能使學生閱讀不流于形式、淺嘗輒止?怎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理解?筆者認為應采用“讀-講-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的形式提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握重點、收集和提煉信息、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擬定一些緊扣主要課題的學習提問,是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以問題為線索,用問題啟發、激勵學生的閱讀,使問題成為閱讀教學的抓手。要使閱讀在地理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筆者認為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激勵閱讀
由于考試制度的影響,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動機不高,這樣更需要教師的耐心、平常心和平等心。首先要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同時教師要能較好地把握課堂節奏和運用激勵機制,讓大部分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信心完成閱讀,并從中獲得成功體驗。開始時可能會使課時緊張,效果也沒有講授式明顯但“磨刀不誤砍柴功”。其次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個別指導和交流,促進部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給落后者以提示和督促,給完成者以更高的要求,課堂上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得,使其樂讀。課堂中地理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教材的咨詢者和協調者。
2.以生為本,以問導讀
實驗表明,在頭腦中帶著一套事先起組織作用的問題去閱讀課文大有益處。教師作為課堂閱讀的主導要做好導讀,備課的重點是問題設計和編寫導讀提綱。問題設計要以新課標的要求為目標,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起點,以課本為主要資源,同時問題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問導讀,以問啟思,既要有照記式提問又要有理解式提問。結合地理學科特點以問題為抓手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閱讀技巧,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閱讀中提倡讀記結合、讀思結合,要做到邊讀邊在文中把重要或關鍵字句上圈、點、勾、劃,加深閱讀的印象。在課堂中提倡“先用眼腦后用口”即先閱讀思考后討論;并結合閱讀策略PQ4R法指導學生采取以下步驟開展閱讀:
第一步,掃描式閱讀﹙瀏覽式閱讀﹚即速讀,其目的是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大意。以本章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本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掃描式閱讀,指瀏覽大小標題及首尾段落,以粗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本章節教學內容有整體把握。
第二步,詳細閱讀即細讀,其目的是對閱讀材料作深入、透徹的了解。首先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文提問,特別是要把大小標題轉換成問題,把自己提出的問題帶到閱讀過程中,并試圖逐一解答,這樣可激發求知欲、閱讀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采用精細加工策略結合問題針對所讀文章進行思考,標題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如何?它與自己的已有知識有何聯系?引發學生的自我知識構建。
第三步,復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及教師提出的理解水平的提問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法復述課文中的重要觀點和原理等,比較知識和事物的異同和邏輯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弄清知識的含義,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較全面的了解。
第四步,難點突破,激勵學生采用理解監控策略及相互交流,使其能對自己的理解作出正確判斷,并能在尚未理解時采取重讀、復查、與人討論等補救措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和教師講授促進閱讀能力差的學生閱讀能力提高。
讓閱讀植根地理課堂,可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高特別是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學生可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同時也可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通過閱讀可以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
[1]李洪玉,何一粟.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美]James P.Raffini 著 梁平,宋其輝譯.這樣教學生才肯學——增強學習動機的150 種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4]盧衛忠.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高層次”提問[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