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友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 454001)
翻譯學與經濟學聯姻
——評許建忠新著《翻譯經濟學》
王祖友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 454001)
跨學科研究不是一門學科在另一門學科中的簡單應用,而是當這門學科在尋求自身突破和發展時需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融合以尋找突破點、新的生長點的應用。許建忠教授2014年3月在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翻譯經濟學》,力圖從經濟學視角探討翻譯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特點、問題和規律。作者以歷史視野將翻譯放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商業運作的各個維度上加以考察和探索,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觀點和見解。
跨學科研究;《翻譯經濟學》
跨學科研究不是一門學科在另一門學科中的簡單應用,而是當這門學科在尋求自身突破和發展時需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融合以尋找突破點、新的生長點的應用。也就是說,跨學科的結果,不是分散了創造主體的才智和精力,而是給他們帶來了相映生輝的悟性和敏銳的思維能力。
在現代翻譯學產生和發展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沒有停止以相關學科的視角審視翻譯活動或運作,這是翻譯研究的跨學科性的重要體現。翻譯學者對翻譯實踐的考察和思考呈現出多視角多維度的態勢,翻譯不再是單純的、孤立的語言操作,而是特定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宗教背景下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信息溝通和文化交流事件。翻譯與哲學、翻譯與美學、翻譯與語言學、翻譯與歷史學、翻譯與社會學、翻譯與心理學、翻譯與認知學、翻譯與文化學、翻譯與宗教學、翻譯與生態學、翻譯與地理學、翻譯與倫理學、翻譯與思維學、翻譯與語料庫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為翻譯學科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其學科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許建忠教授就是翻譯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姣姣者之一。2014年3月在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翻譯經濟學》,是其繼2009年在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翻譯生態學》、2010年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翻譯地理學》之后的又一力作,力圖從經濟學視角探討翻譯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特點、問題和規律。《翻譯經濟學》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翻譯、研究翻譯,對翻譯中的種種現象以經濟學的視角進行剖析和闡釋,從理論上揭示翻譯經濟的客觀規律,并結合翻譯產業的實際探討翻譯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作者以歷史視野將翻譯放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商業運作的各個維度上加以考察和探索,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觀點和見解。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在翻譯和經濟高度交融的今天,頗具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
翻譯與經濟是一對雙胞胎,在歷史的長河中,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推動了人類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發展。第一章緒論中,作者不但根據歷史事實論述了翻譯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探討了翻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義和作用,而且對翻譯經濟學進行了定義:翻譯經濟學是翻譯學和經濟學相互滲透的結果,具體地說,就是將翻譯及其經濟因素相聯系,將翻譯學和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引入相關研究,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力求打破“決定論”的研究模式,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翻譯、研究翻譯,對翻譯中的種種經濟現象進行剖析和闡釋。他強調不但從理論上揭示翻譯經濟的客觀規律,而且密切結合國內外實際,立足于闡明翻譯經濟中的種種問題。(許建忠,2014:15)①作者認為,雖然翻譯經濟學還是個較新的術語,但他相信,隨著翻譯和經濟事業的發展以及翻譯與經濟研究的深入,翻譯經濟學必將顯示出其跨學科優勢和強大生命力,展示出其蓬勃發展的態勢。
“翻譯經濟的本質”一章論及翻譯經濟的本質特征:1)認為翻譯的產生,有其根深蒂固的經濟根源,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要發展,繞過翻譯是萬萬不能的;2)通過回顧中國翻譯的歷史和作用、對中國翻譯史歷史演進三階段的時間劃分,以及對翻譯從古至今的尷尬地位的分析,認為翻譯是一種受利益、興趣驅動的人類活動;3)既然翻譯是經濟現象,那翻譯既是投資(因為其有回報)也是商品(因為其有價值和使用價值);4)譯者是生產者,讀者是消費者,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是翻譯服務合同關系。作者指出翻譯是產業,產業當然有投入產出,翻譯作品是產品,譯者是生產者,讀者或用戶則是消費者。生產與消費相互促進,依市場規律運作,提升翻譯質量,促成翻譯產業體系的良性發展,這是一個社會文化軟實力的具體表現。
第三章“商業化翻譯的性質”認為必須關注翻譯成本核算與控制以及經濟效益。翻譯效益可分為內部經濟效益和外部經濟效益。前者指翻譯領域中投入與產出對比,后者則指翻譯給生產部門及社會所帶來的效益。翻譯的經濟效益說明消耗與成果的對比關系,以及翻譯產品是否適銷對路和滿足社會需求等問題。作者認為,必須建立翻譯市場的競爭機制,規范翻譯職業道德。
提高經濟效益首先要解決翻譯經濟的規模問題,第四章“翻譯規模經濟”提出了考察翻譯企業規模的三種方法,即二次函數法、翻譯生產函數法和適者生存法,以及規模的合理控制機制,并認為,翻譯規模經濟的形成要注重翻譯資源充分而適當的利用,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保證一定的經濟效益。
第五章“翻譯產業”指出,要確立翻譯產業觀,翻譯產業是一種為社會提供生產性勞務的特殊產業;翻譯產業是對國民經濟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基礎產業。本章從翻譯產業的現狀、布局、規劃和競爭等諸多方面詳細探討了翻譯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原則。這對翻譯產業的發展頗具現實意義。
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翻譯產業迎來了新機遇,但是由于市場、法律、服務等方面原因,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翻譯經濟管理”一章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大力支持翻譯產業的發展,教育部門要采用現代化翻譯教學模式培養合格翻譯人才,翻譯企業也要加強合作,實現規模經營;其次,翻譯企業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翻譯企業管理體制、有效的管理團隊和確定一個高效的翻譯流程,如在與客戶合作的過程中,依據客戶的要求,穩定項目的進展,確保計劃的靈活性,制定緊急解決措施等。
我們處在全球經濟化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我們只能認識它、順應它、利用它。第七章“翻譯經濟學的全球化時代特征”認為,翻譯經濟學研究亦是如此,必須順應全球化的大潮,積極主動地融入世界,與世界接軌,在翻譯與經濟的互動中求生求勝,方可保證翻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讀完該作,以下幾點印象深刻。首先是其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近幾十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于學習外國的翻譯理論,而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的挖掘較少。許建忠教授對此具有清醒的認識,他身體力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國外發表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研究論文(如TCM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Retranslation:Necessary or Unnecessary、Training Translators in China、Foreignization or Domestication:Translators'Conscious Activity、Where Does the Cultural School go?、Poetic Dialogue Analysis of Chinese-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等)和書評(不但對中國出版的著作同時也對國外出版的英文著作加以評論,以彰顯中國學者在國際翻譯論壇上的話語權),尤其是把一些比較典型的中國論著以書評的方式介紹給國際讀者,迄今為止,已向外推介國內出版的專著36部。近年來,他又以敏銳的學術視角和洞察力先后出版了《翻譯生態學》和《翻譯地理學》。這兩部著作出版后,引起國內外讀者的廣泛興趣,The Translator(2009年第2期和2011年第2期)、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11年第1期和第2期)、Target(2011年第2期和2012第2期)、《中國科技翻譯》(2009年第4期)、Translation (2011年1-2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3月24日)等國內外報刊紛紛發表書評,足見其影響的廣泛性。筆者相信,《翻譯經濟學》的出版,也定會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極大興趣,因為它是此類研究的開山之作,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第二是其論證的確切性。該書為說明一個問題,常常會引用具體事例加以論證,除間接引用外,直接引用的也不少。如為了論證經濟對具體翻譯行為的影響,該書曾直接引用“翻譯也為糧草謀——以包天笑為例從經濟角度談晚晴翻譯”一文的部分片段,說明從經濟角度看:“晚清稿費制度與著作權法律意識建立意義重大,保障了小說的作者與譯者可獲得一定甚至是豐厚的稿酬,從而驅使大批士人參與創作和翻譯小說,為我國的文學創作、翻譯事業的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P10)再如,在“翻譯企業的翻譯質量管理”一節里強調應確定一個高效的翻譯流程,就直接對“上海慧軒翻譯有限公司翻譯質量控制流程”和“上海匯通翻譯有限公司的翻譯業務流程圖”(P129-130)加以引用。
第三是其附錄的實用性。為了體現翻譯經濟研究的特點,特把相關的標準和文獻以附錄的形式附于書后,以方便讀者查閱和參考。這些附錄包括:《翻譯工作者憲章》、《翻譯服務規范》、《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譯文綜合差錯率的計算方法》、《翻譯稿件的計字標準》、《現場口譯服務質量標準(試行)》、《工程建設標準翻譯出版工作管理辦法》、某翻譯公司《譯員翻譯規范》、翻譯合同樣本等。
第四是其對翻譯跨學科研究具有拋磚引玉的促進作用。“在未來的研究中,只要其他學科的理論有利于翻譯學的研究,研究者都應對其他進行整合,利用多種研究手段達到翻譯理論和方法的更新,以取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侯影,2014:111)該書以其新的視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對翻譯和經濟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具有開拓領域、啟迪思維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以整體論與系統論對翻譯經濟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聯想的思考,發現和解決翻譯經濟在宏觀與微觀上的失誤;2)從翻譯經濟系統的視角考察翻譯的結構和功能,主動地調控翻譯經濟內外部的平衡;3)以翻譯經濟研究為指導,優化翻譯人才培養機制,規劃布局翻譯的軟硬件環境,以提高翻譯的效率和翻譯公司的有效運轉;4)運用翻譯經濟的原理和規律,深入洞察翻譯經濟的本質及其運行機制,更好地發揮翻譯經濟的多維效益;5)將經濟意識整合到翻譯的全過程中去,促使翻譯與社會經濟關系的轉變;6)通過初步構建翻譯經濟學,引發學者對這一話題的興趣;拋磚引玉,引發學界對跨學科研究的進一步思考。(P21)
筆者在閱讀過程中,也發現一些缺陷,可謂白璧微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體系還有待完善,內容還有待于豐富。翻譯經濟學是個大課題,而該作只是探討了翻譯經濟學研究的一部分或者說大部分內容,并未囊括翻譯經濟學研究的全部。也就是說,作者基于翻譯理論和經濟學理論勾勒出翻譯經濟學的大體框架,具體層面的研究仍有待于后續研究者填充和豐富。就研究而言,該作的體系和內容還不細致,比如沒有探討“翻譯生產”、“翻譯需求、供給和均衡”、“翻譯消費”、“翻譯市場”、“翻譯投資”、“翻譯經濟發展戰略”等話題,或者是雖有涉獵但研究還不深入。而這些卻正是翻譯經濟學研究所不可或缺的。
二是有些概念還沒有厘定清楚,比如在第一章中,提及翻譯經濟學概念時,筆者認為有必要將翻譯經濟學(Translation Economics)與經濟學翻譯(economics translation)的概念相區別;第二章中論及“讀者是消費者”一處,筆者認為可以更加具體到“目標讀者”,因為翻譯是有目標讀者的,對源語讀者來說意義不是很大。
三是文中有一些基本錯誤。如下面一段話:“19世紀德國學者Schleiermacher提出的兩種翻譯方法是:譯者盡量不打擾作者,而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這是對歸化和異化翻譯的早期解釋。”(P11)其最后一句似乎應改成“這是對異化和歸化翻譯的早期解釋。”第122頁倒數第4段末行,“創新智能”似乎應該為“創新職能”。另外,書中曾引用田傳茂、丁青(2004)的論文,可書后的參考文獻卻找不著相關文獻。
翻譯經濟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某種意義上是翻譯學與經濟學的聯姻的產兒,這個新生兒會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這項研究中去,把此項研究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應加強調研,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借鑒國外譯介本國文化及國際商貿文化交流的成功經驗,打通銷售渠道,拓寬國際市場,迎來我國翻譯產業新的發展。盡管該書還有缺陷,但她同其姊妹篇《翻譯生態學》和《翻譯地理學》一起,為中國本土翻譯理論的崛起開了個好頭,也為中國翻譯理論在世界翻譯舞臺上爭取應有的地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注釋:
①下文引用此書處只標注頁碼。
[1]侯影.應實際之需立特色譯論——評黃忠廉等著《應用翻譯學》[J].山東外語教學,2014,(1):108-111.
[2]許建忠.翻譯經濟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
The Marriage between Translatology and Economics—On Xu Jianzhong's New Book Translation Economics
WANG Zu-yo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1,China)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s an application by blending a discipline into others in search of breakthrough and new growing points when a discipline needs break out of its own mold and seeks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one discipline to another.Professor Xu Jianzhong published Translation Economics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in March,2014,trying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existing problems and rules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With a broad historical vision,Prof.Xu has put forward some very thought-provoking views and ideas by examining and exploring translation within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oper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Translation Economics
H059
A
1002-2643(2014)04-0110-03
2014-05-10
本文為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國當代譯者生態調查研究”(項目編號:132400411231)成果之一。
王祖友(1968-),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和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