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
(蘭州城市學院社會管理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當代中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領域出現了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改革與保守等方面的沖突和矛盾,隨之而來的道德問題也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究竟怎樣認識中國社會的道德問題,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真正有見地、啟發人深刻思考乃至于能夠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聲音則少之又少。有的觀點甚至顛倒黑白,善惡不分,誤導人們的思想。因此,深入剖析中國社會存在的大家普遍關注的道德問題,對于在全社會弘揚和凝練新時代的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明辨是非善惡,對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由甘肅政法學院馬進教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熱點問題研究》一書,以新的體系結構、新的寫作手法、新的學術觀點,認真研究了近年來當代中國社會出現的大家普遍關注的道德熱點問題,全方位透視當代中國道德領域問題,對這些問題做出全面的學術剖析。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當代中國道德問題的創新性佳作。
全書新見疊出,創新之處隨處可見,作者智慧和理性的閃光引人入勝。全書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敏銳的學術捕捉力、高超的學術構思能力,而且顯示了作者關注中國道德現實、推動中國道德建設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該書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當代中國的道德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如何從這縱橫交錯復雜的問題中找準切入點,牢牢把握道德問題研究的主線,這是道德研究者所面臨和必須解決好的重要問題。這條主線是什么呢?作者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就是利益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人的本質的主體性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的社會存在方式。而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是為了滿足其利益需求。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利益需求在一定條件下往往錯綜復雜,存在著大量的矛盾和沖突。為了協調和平衡人們之間的利益需求關系,就需要規范和制約人們的行為活動,這是道德產生的重要原因。據此,作者認為所謂道德,就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時應當遵循的規范和準則。作者以高度的學術洞察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抓住了利益關系這根主線,按照道德作為規范和嚴格的自律精神這個理念,具體研究了官德問題、商德問題、學術道德問題、社會公德問題、婚姻家庭道德問題、環境道德問題、生命道德問題、網絡道德問題、科技道德問題等領域的道德熱點問題。這種立論深刻,主題鮮明的研究思路,在每一領域的具體研究都被整合為一個明確的模式,這就是:熱點聚焦—問題概述—追根溯源—破解之道。即:首先列舉出近年來各領域出現的具有重大影響的道德熱點問題,分析概括這些問題表現的一般特點,深入探究其產生的根源,尋找解決這些道德問題的有效途徑和對策方案。從問題表現的概述到根源探究再到對策選擇,以利益關系為一以貫之的線索,構成了全書縱橫交錯的立體式的研究體系,可以說全書研究思路明晰,謀篇布局別具一格。
該書作者在如何把抽象枯燥的道德理論轉化為具體的道德感知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作者從錯綜復雜的道德問題中,選擇出具有代表意義的九個方面的問題,即:官德問題、商德問題、學術道德問題、社會公德問題、婚姻家庭道德問題、環境道德問題、生命道德問題、網絡道德問題、科技道德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道德思想,立足中國現實,深入解剖挖掘。我們從中不僅看到了中國社會道德問題的宏觀表現,也看到了中國社會道德問題的微觀表現,而且認識了產生當代中國道德問題的原因,透過道德的紛紜復雜的現象,我們能夠看到道德的重要作用不僅是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相適應,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而且是培養和形成社會道德的規范,對人們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創造文明進步的社會。我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非常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形成全書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源泉不是在書齋,而是在實踐。這就是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不回避矛盾,以寫實的客觀記錄,表現當代中國社會道德領域的狀況,研究當代中國主要道德問題,探索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規律,為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國道德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為黨和政府制定相關政策,進行重大決策提供參考。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的這種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尋根與探究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國學者一以貫之的一種高度學術自覺和高度學術自信。
通觀全書,在探索和闡述中許多創新性的理論火花,處處可見,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好。
其一,在探討道德的判斷標準時,作者提出“人本發展”的標準。我們知道,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取決于這個社會形成的被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任何道德觀的實際效果都必須與人的發展相聯系才能把人的價值體現出來。人的價值從來都是最高的道德價值。“人本發展”的道德判斷標準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的道德觀必須有助于推動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必須體現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價值發展的國家觀,必須有利于推動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滿意度的增加。
其二,在探討當代中國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源時,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人與環境的統一性為立足點,大膽提出“道德環境與主體認知雙因素”決定論。作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某個局部出現社會道德環境惡劣問題難以避免,進一步說不道德的環境難以塑造有道德的人。但是,人的意識從來不是被動適應環境,處處受制于外部條件,在同樣的道德環境下,道德主體認知狀況是重要的變量因素,這個因素為主體擁有,通過主體運用,可以有效改變道德環境,創造新的道德成長條件。當代中國體現了“道德環境與主體認知雙因素”的決定論。作者認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主要由轉型期的社會環境造成,同時,社會主體的道德素質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作者認為在當代中國,道德規范、道德主體意識、道德實踐三因素相脫節問題較為突出,具體表現是:道德規范缺失,即舊的道德規范體系解體,新的公認的道德規范體系尚未建立;道德意識缺乏,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不當,效果不佳,道德規范的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道德實踐不力,即道德治理手段誤區多,道德主體認知與行為相互矛盾,知行無法統一。
其三,在尋求道德問題的解決途徑時,作者提出道德研究、道德教育、道德保障的“三位一體”綜合治理的措施,強調道德研究的務實性、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道德保障的他律性。
通讀全書,不難發現作者的核心觀點是,在社會轉型期,有效解決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實現“道德法治化”,即:把自律變為他律,把他律進一步轉化為自律,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才能最終實現“法治道德化”。
綜上所述,上述三個鮮明特點表明,該書是我國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一部很有創新、給人帶來多方面啟發和教育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佳作,必將對推動我國的道德研究和加強我國的道德建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