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楊敬宇
(甘肅中醫學院經貿與管理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位于我國的西北部,地處黃河上游。甘肅地形復雜,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氣候及生態類型多樣,中藥材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中藥材的優勢產區,自古就有“千年藥鄉”的美稱。當歸、黨參、紅芪、大黃、柴胡、甘草等品質優良、藥性好的大宗道地中藥材品種,市場知名度高,其種植面積、國內市場及出口交易量穩居國內同種類藥材前列。自古以來,道地中藥材始終在甘肅農業產業結構中占據重要位置。加之,甘肅大宗道地中藥材的種植地主要集中在省內經濟貧困地區,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因此,道地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始終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關注。近年來,以大宗道地中藥材為代表的“隴藥”產業,已被甘肅省委省政府列為“六大農業產業”之一。
中藥材物流在性質上屬于農產品物流,實踐中也主要依靠農產品物流體系。甘肅農產品物流發展起步較晚,并帶有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傳統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典型特征。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專業化、規模化、綜合化、信息化以及網絡化幾個方面存在著與現代物流的內涵要求相脫離的現象。因此,甘肅道地中藥材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問題之一,是研究如何實現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物流模式轉型為具備現代物流特征、符合甘肅地方實際以及農產品物流發展趨勢的現代物流模式。
道地藥材,又稱為“地道藥材”。道地藥材是指特定的產地,特定植物種屬(由產地影響而變化),特定合理之栽培方法(馴養),及產地加工、貯藏、經營方式、時代、風尚等一系列有長期經驗,符合祖國傳統醫藥學理論,且經過醫藥實踐檢驗的藥材品種。最早記載甘肅地道藥材的是漢代成書的《范子·計然》,參考其他古本草文獻的記載,古代甘肅境內出產的地道藥材主要有當歸、大黃、黃芪、甘草、羌活、肉從蓉、枸杞子、地骨皮、秦芙、花椒(蜀椒、秦椒)、徐長卿、友若子、澤瀉、蒲黃、香蒲、黃等、木賊、狼毒、款冬花、甘松香、骨碎補、谷精草、白附子、列當、鎖陽、庸香、牛黃、硫黃、雄黃、雌黃和水銀等32種。由于原盛產甘肅的枸杞子、肉從蓉、甘松、白附子(禹白附)、木賊、蒲黃(香蒲)、黃芪等野生資源日漸減少,且部分品種的資源已經枯竭,目前,甘肅地道藥材主要有當歸、甘草、大黃、天麻(野生)、花椒(文縣大紅袍)、款冬花、紅茂、地骨皮、秦艽(辮子艽)、黨參(文黨)、麝香和牛黃等。其中,岷縣當歸、渭源白條黨參、隴西黃芪等10個道地中藥材品種,分獲國家質量總局、工商總局地理標志保護和國家產地證明商標認證。
甘肅道地中藥材資源的分布,在地域上表現出明顯的水平分布與垂直地帶性分布相互交錯的地帶性特征。主要有隴南山地亞熱帶、暖溫帶(主產黃(紅)芪、紋黨、大黃、天麻、半夏),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溫帶半干旱帶(主產黨參、柴胡、黃芩等),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帶(主產當歸、黨參、黃(紅)芪),河西走廊溫帶荒漠干旱帶(主要發展甘草、板藍根、麻黃草等)四大優勢集中分布區。目前,甘肅全省有70多個縣生產中藥材。其中,定西的岷縣、渭源、隴西和隴南四大規模種植區,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占到甘肅全省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的65.3%。
以市場類型為依據進行劃分,甘肅道地中藥材省內流通市場可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家級定點中藥材專業市場。目前,蘭州黃河中藥材專業批發市場為甘肅省內唯一一家擁有國家定點中藥材專業市場資質,主要經營地方道地中藥材的專業批發市場;第二類是產區大型集散市場,包括隴西縣文峰鎮和首陽鎮兩大中藥材大型集散市場;第三類為較大產區的中藥材品種專營市場,主要有岷縣城郊鄉的當歸市場,渭源縣會川鎮、清源鎮的黨參市場,武都縣安化鎮的紅芪市場,文縣中寨鄉的紋黨市場,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當歸、紅芪、大黃市場等。從市場空間布局來看,甘肅道地中藥材各類交易市場主要分布在藥材主產區,且主要集中在定西和隴南兩地。統計顯示,定西市有各種交易市場127處,年交易量18萬噸,年交易額19億元;隴南市有各種中藥材交易市場34處,年交易量3.3萬噸,年交易額2億元。
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中藥材物流是指中藥材從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到消費領域的整個流通過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動。其覆蓋中藥材生產布局、品種流向的確定、中藥材實體運動所必須的裝卸、儲運和加工增值的環節鏈系統。
總體上看,甘肅道地中藥材物流采用的是由多種流通通道構成的復合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由于販銷戶及農產品合作組織相對分散,組織欠規范,總體實力相對較弱。而各類流通加工企業的整體加工能力僅能消化甘肅全省道地中藥材產量的很小比重,因此,甘肅道地中藥材現行物流主導模式,是由各類產地批發市場經主渠道流通到銷地市場,銷地市場再經分銷物流到消費者的“散—聚—散”的三段式物流模式,也稱為“雙市場模式”。這種物流模式的物流環節多,每一次物流的轉換都伴隨著運輸工具的轉換、包裝的轉換、物流組織的轉換、產品的裝卸、存儲等等。如果這種轉換沒有物流技術標準的對接,轉換效率和轉換成本更高;但這種模式可以通過非規模化的組織方式(公共市場平臺)實現規模化的集散與物流,通過非組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產分散、細化帶來的規模不經濟問題。

圖1 甘肅道地中藥材現行物流模式
甘肅道地中藥材采用的以產地批發市場為主導的傳統農產品“雙市場”物流模式,主要存在流通渠道流程過長、流通主體組織規模不對等以及組織化程度低三大問題。
1.流通渠道過長造成物流水平低下
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渠道一般都要經過幾個主要環節,如圖2所示。

圖2 雙市場模式流通渠道流程
由此可見,采用該種模式,中藥材在流通過程中一般要經歷多個物流活動環節,并有多個運作主體參與,導致出現以下問題:
一是延長了流通時間和距離。中藥材大多具有易腐爛、易損傷等特點,即便采取了保鮮、防護等措施,仍然會有一定比例的損耗。而且,這個比例會隨時間和距離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造成流通成本上升。
二是提高了流通主體的交易成本。首先,渠道過長降低了市場主體對市場信息反應的靈敏性,提高了搜尋信息的成本;其次,增加流通主體間的談判次數,提高了交易中的談判成本;再次,增加整個供應鏈條交易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市場交易主體交易費用的提高,降低了市場流通效率,影響了先進交易方式的應用,阻礙了中藥材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升級與發展。
三是增加了流通過程的損耗。流通主體增多,勢必會增加裝卸次數,加大中藥材的損耗。而且,由于不同物流環節的物流水平和處理能力不均衡,影響了渠道整體的物流處理能力、運力及運價,進一步加大了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特別是當中藥材產品集中上市時,會出現物流不暢、產銷嚴重脫節的狀況。
2.流通主體組織規模不對等
在現行物流模式的物流主體中,既有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批發商、販銷大戶、農業合作組織、產銷一體化組織,也有力量非常單薄而分散的農戶、農場、小型集貨經紀商及個體攤販。小規模的物流主體,比如分散的農戶和小規模農場主,在與大型一體化組織或者批發市場對接時,由于其規模小,資金、技術力量薄弱,及時捕捉及評估鑒別市場信息的能力不足,在交易中必然處于劣勢地位。而規模化的企業多數經濟意識較強、經濟實力雄厚、組織嚴密,掌握充分的市場信息。因此,這類主體相互之間易于結成利益同盟,對市場進行壟斷性操縱。既干擾了市場的有序競爭,也擠壓了農民的利益。另外,由于信息不對等,小規模農戶對市場缺乏預判,在種植取向上常常受上一年的市場行情所左右,容易偏離實際,導致中藥材供求頻繁失衡和大幅度波動,從而影響了中藥材物流產業鏈的整體經濟效益。
3.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低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物流整體上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物流功能單一,在組織上、功能上、渠道上缺乏整合,是目前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就甘肅道地中藥材物流市場而言,突出表現出“小、少、弱、散”的特點。即,經營規模小;市場份額少、物流功能單一;競爭、融資能力弱;貨源不穩定且結構單一、網絡分散、經營秩序不規范。物流活動作業分散,專業化程度不高,組織管理效率低下,既影響了物流供應鏈管理的合力效應,也成為制約整個物流體系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瓶頸。
所謂現代物流,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整合運輸、包裝、裝卸搬運、儲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各種功能而形成的綜合性物流活動模型,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與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相適應的經濟合理的綜合服務業態和運作方式。現代物流理念的本質,在于以系統的觀念進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將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環節集成整合,一體化運作。
鑒于我國農產品物流整體水平以及甘肅中藥材物流所處的發展階段,甘肅道地中藥材發展現代物流的模式選擇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宜首先發展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的物流外包運作模式,其后轉向發展以物流園區為主的物流模式,最后構筑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模式,最終實現價值鏈、信息鏈、物流鏈、組織鏈的深度融合。
建立第三方物流為核心的物流外包模式的具體做法是:將農村分散的個體運輸、倉儲、農產品加工、包裝等組織整合起來,組建能夠滿足中藥材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并對其進行資源優化配置。中藥材產品的各級生產組織將物流業務外包給這些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由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活動將農戶、中藥材生產基地及合作社連接起來。
構建以第三方物流形態為核心的中藥材物流運配送作模式,可逐步實現城鄉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架構起農村物流組織和城市物流組織對接的橋梁紐帶,進而建立起跨城鄉、跨區域、跨行業的物流戰略聯盟,最終形成城鄉物流一體化、城鄉物流服務提供商集成化的現代物流模式。整合后的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的物流外包模式
由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的中藥材物流外包模式過渡為以物流園區為中心的物流模式,其目的是使中藥材物流活動實現集約化、一體化發展。利用物流園區這一空間載體,有選擇性地將具有不同管理特征的各類物流經營實體集聚其中。借助計算機網絡信息平臺,使包裝、存儲、裝卸搬運、運輸、配送、流通加工、信系管理等環節有機結合和集成,在管理上實現集約化、在物流流程上實現一體化、在產業集群上實現規模化,形成結構完善的物流網絡;通過對供需雙方信息及時、準確的獲取和反饋,有效地整合物流資源,提供最佳配送方案,進而提高流通效率,解決中藥材產品供給與需求的季節性、地域性等方面的矛盾。具體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以物流園區為主的物流模式
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模式體現了現代供應鏈物流研究的理論成果。該模式的典型特點,一是供應鏈的兩端及中間環節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各交易主體的規模及議價能力更加對等。因此,提高了交易主體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降低物流及交易成本;二是弱化了批發市場參與談判的部分職能,加深了物流供應鏈的一體化程度。
供應鏈一體化模式能否成功構建,取決于三項關鍵步驟。首先,由專業物流組織(或物流聯盟)統一安排執行將大量中藥材產品從供應地直接運送到消費地的核心配送業務,以商流與物流相分離的形式達到增加直銷通路比重的目的。其次,突出物流節點資源投資與供應鏈龍頭企業強關聯性的特點,使供應鏈中的加工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成為主要投資者。由此,形成供應鏈強大的整體物流競爭能力;最后,要求大幅度提高供應鏈中運輸、分揀、包裝、制冷、保險等業務的技術含量,以增加物流服務創造的附加經濟價值。供應鏈一體化流程模式如圖5所示。

圖5 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模式
相對甘肅快速發展的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產業而言,中藥材物流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構建現代中藥材物流模式既是當務之急,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發展中藥材現代物流模式的過程中,政府要扮演主導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政府要準確分析和把握我國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制定符合國情、地情的現代中藥材產品物流發展規劃,以規范物流市場行為;通過制定積極的信貸、財政和稅收政策,扶持中藥材物流主體的協調發展;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和更新物流技術的投資,切實提高物流網絡的通達深度和物流處理能力;加快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物流信息平臺;大力培養懂管理、掌握現代物流技術的專業人才,為中藥材物流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以此,營造良好的中藥材物流運營環境,使甘肅道地中藥材物流產業步入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1]宋平順,趙建邦,丁永輝.甘肅省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與發展對策[J].甘肅科技,2010,26(7):1-4.
[2]藺海明.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取向[J].中藥研究與信息,2011(6):16-19.
[3]黃本升.關于我國中藥材物流行業發展的幾點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2(5):278-279.
[4]彭芬,張明玉.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趨勢研究[J].綜合運輸,2009(2):44-48.
[5]龍瑞紅.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分析及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1):10176-10241.
[6]羅海燕,呂萍.甘肅農產品物流模式優化問題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1,30(5):95-99.
[7]張彤.甘肅省發展農產品現代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9,32(9):42-44.
[8]劉江鵬.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對策探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9(7):3-5.
[9]萬強,萬倫,劉蔚霞.甘肅省特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現代中藥,2011,13(10):3-6.
[10]程書年,任大偉.試論中藥材專業市場的現狀地位和發展方向[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9):80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