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秋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4)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厘清黨員干部的思想困惑。而回到理論的源頭追溯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起點和邏輯起點,探尋其理論淵源,對于厘清思想困惑,堅持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人民群眾”這一人們熟知并廣泛使用的概念,似乎無需敷述。但對于由“人民群眾”而衍生的群眾觀點以及群眾路線,卻具有實質性的意義,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是哲學界論爭的焦點之一,曾經在國內哲學界、史學界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廣泛的討論。因此,對“人民群眾”以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都應該作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在此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以避免陷入前述所爭論問題的概念異義——作者注),為正確認識人民群眾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其基本前提和基本立場。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凡順應社會歷史潮流,適應社會發展客觀需要,對社會發展起著推動作用的階級、階層、社會團體、個人都屬于人民群眾[1](P1)。
第一,人民群眾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人,是“勞動的主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2](P131),“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歷史”[2](P121)。而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馬克思又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3](P103)。馬克思所講的生產社會歷史的“人”、“群眾”,是指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即勞動者。
第二,只有作為生產力的物質承擔者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推動者和創造者。這里有必要對“創造”作詞義的解釋。根據辭海,創造是指“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現代漢語詞典則解釋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梢?,“創造”一詞所指向的事物動態應該是具有“先進、超越”性的,與“落后、障礙”相對。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有關論著中的表述是“人”、“人類”、“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如“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4](P585)。但把“人們”與“創造歷史”的內涵聯系起來,馬、恩所指的創造歷史的“人們”卻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無論是英雄或者是普通個人,他們都是一定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范疇。而那些妨礙或延緩歷史客觀進程的階級、集團和個人,盡管他們也參加歷史活動,甚至給歷史留下深刻的印記,但只要他們對歷史進步沒有起到推動作用,就不能賦予他們“歷史的創造者”的美名[5](P235)。歷史是“人人”的歷史,人人都參與了歷史活動,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6](P3),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3](P22),只有作為生產力的物質承擔者的人民群眾,他們通過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并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他們才是歷史的推動者和創造者。
第三,人民群眾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在馬克思的著述中,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群眾”是寬泛的,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一切反封建的、革命的“全體居民”[3](P103)。但是,他又把資產階級和勞動者兩種群眾相區別,認為資產階級是“特殊的、有限的群眾”[3](P103-104),勞動者即工人和農民是“不同于資產階級的絕大多數群眾”[3](P104)。由于資產階級反人民性的本質不斷暴露,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又把無產階級即工人和農民直接定義為人民大眾[7](P45)。馬克思、恩格斯對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群眾”的區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動態發展的歷史范疇質的規定性,這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正確理解“人民群眾”的內涵奠定了基礎。
列寧在十月革命時期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把“全體被剝削者”看做人民群眾,并認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又是由政治成熟的領導集團主持的[8](P249),這就擴大了群眾概念的內涵,并明確了領袖、政黨、階級、群眾之間的關系。后來,列寧又把“人民群眾”的概念“微調”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大多數勞動者”,斯大林則提出了“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群眾概念。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概念也是動態的、發展的。在國民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明確分清“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的界線中,把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民族資產階級概括為中國社會基本的群眾力量。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認為“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9](P757),人民的內涵和范圍大大擴展。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9](P682)。這時的“人民”與“人民群眾”的內涵是一致的。由于明確了人民群眾的內涵和范圍,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了廣泛的革命力量,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9](P757)。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把階級斗爭擴大化,“革命專政對象擴大化”,“人民”和“人民群眾”的內涵變得狹窄,大大削弱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力量。改革開放后,黨中央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業,除極少數敵對勢力外,一切社會主義事業的勞動者、一切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的范疇,人民群眾的內涵空前擴展,人民群眾的力量空前壯大。
如何認識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如何對待人民群眾,這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黨的群眾觀點的根基,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誰是歷史的主體?這是當代哲學爭論的中心問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充分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存在、發展的主體。
首先,歷史是人類的歷史。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無疑是歷史存在的第一個前提,沒有人類便沒有歷史。其次,人類歷史是通過勞動創造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4](P79),這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以勞動為特征的存在方式,是人類歷史發展與演變的必要前提。再次,人民群眾是歷史活動的主體。馬克思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10](P695)。而生產和再生產的主體是“勞動者”即人民群眾,人類歷史是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創造生活的歷史,這種創造性生活的歷史,彰顯出人民群眾歷史主體的地位。一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構成了一定的歷史內容,但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過程看,這并不影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
肯定現實的人是歷史的主體,而非觀念形態或絕對精神;確認歷史無非是人類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而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真正的主體,這是馬克思的一貫思想。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反映了馬克思關于歷史主體理論的前后一致性和一貫性。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社會認識史上長期困擾人們的難題。唯心史觀宥于對自然界的有限認知,更多的是由于統治階級對歷史的歪曲而限制了人們的視野,以致有人認為人類社會是上帝創造的,有人認為社會歷史是按照個別英雄豪杰的意志變化前進的,也有人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純粹由一些偶然事件堆積而成。這些歷史觀都是用觀念形態、絕對精神、神話宗教或偶然因素來解釋歷史,而把人民群眾排除在歷史活動之外。近代以來,關于誰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爭論,最具代表性的是歷史唯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個派別的爭論,具體表現為“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的長期對立。
唯心史觀從維護剝削階級特權地位的目的出發,否認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主張歷史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中國,盡管有過樸素的民本思想,但歷代王朝都推崇“圣人”的作用,群眾則需要接受“圣人”的教化和“勞心者”的統治。在西方,統治階級的思想家們無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認為只有作為統治者的天才、英雄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立足于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對現實社會中的人的全面、具體、歷史的考察和分析,科學揭示了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4](P79)。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物質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資料,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且在生產方式、社會形態上,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明成果,從而推動社會發展、歷史進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前進的過程相一致的,人民群眾為自身的現實需求而進行的實踐創造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從根本上代表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列寧指出:“具有優秀品質的是少數人,而決定歷史結局的卻是廣大群眾”[11](P92),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否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能否正確評價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的根本區別。
唯物史觀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分析,提供了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動因的科學角度,科學地解答了誰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社會認識史上的難題,同時也終結了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開創了人類社會發展學說的新境界,成為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奪取革命勝利的思想支撐,也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毛澤東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2](P1031)?!叭罕娛钦嬲挠⑿邸盵12](P790),并強調要堅持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確處理黨群、干群關系,反對官僚主義。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的思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13](P368)。強調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胡錦濤也指出,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今年“五一”前夕,習近平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強調,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崇尚勞動、造福勞動者,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正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才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并帶領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奮進。
明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一個政黨存在的理由和立論的依據。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4](P230)。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又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團結起來進行革命,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一個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政黨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黨的奮斗目標與人民群眾自身的根本利益內在一致。黨奮斗的事業就是人民的事業,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3](P104),離開人民群眾,黨和人民的事業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群眾觀點和群眾方法,一方面要樹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向群眾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另一方面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善于把人民的智慧變成黨的力量源泉,把黨的工作目標變成群眾的意見和行動,以推動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不斷前進。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組織和帶領群眾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際,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創造性地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并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也是黨的價值觀的根本體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運動,或者都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P283)。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總是不懈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存在的全部依據。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12](P1096),一再強調只有通過切實地為群眾謀利益,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才能堅不可摧,黨的事業才能取得勝利。
一切依靠群眾,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原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14](P181)。馬克思為國際工人協會起草的臨時章程指出,“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15](P609),歷史表明,只有深刻認識人民創造歷史的作用,真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尊重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真正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賴和擁護,才能獲得勝利之本和力量之源。正如毛澤東所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6](P139)“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17](P381)。今天,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同樣“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艱苦努力來完成的”[13](P4)。習近平也強調:“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8]。中國共產黨只有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方法。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群眾中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是黨的主張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源泉。黨只有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正如毛澤東所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2](P899)。群眾路線符合人們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規律:從群眾中來(獲得系統的認識)—到群眾中去(見之于行動并加以檢驗)—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不斷接近真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指導行動)的群眾路線,與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是統一的。鄧小平也曾經多次強調,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和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認真總結群眾的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確的方向,領導群眾前進。
只有一切為了群眾,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只有一切依靠群眾,才能獲得力量泉源;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廣泛發動群眾,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經驗的歷史總結。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定義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并把群眾路線準確、簡明地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正確理解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提供了權威依據。
[1]黨的群眾工作大辭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楊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6]王學典.歷史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8]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