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增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無利不起早,熙熙攘攘皆為利來”,這是中國民間對商人進行的古老而又經典的概括。商人的宗旨在于賺錢,但商人也是社會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商人應擔負必要的社會責任。宋代是中國古代商人社會責任觀增強、完善的時期,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宋代商人擔負了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宋代商人的社會責任觀,對當前商人社會責任觀的重建具有借鑒意義。
商人是以“趨利”為目的的,宋代商人深刻地認識到,要“獲利”必須要恪守商道、以誠信為本、重視商品的質量。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誠信既是一種經濟道德規范,又是一種制度倫理要求,也是一種在誠信原則指導下形成的經濟交往方式和交往關系,具有主觀性、內生性、基準性、效用性、漸成性等特點,貫注著自由自主、公平正義、平等互利、理性主義等基本價值精神。[1]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宋代著名的商人陶四翁、沈珪、姜八郎、楊文昌等都將誠信譽為立身之本、行商之道。
陶四翁是經營染布店的,他為人忠厚,做生意講求信譽,在鎮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來推銷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并不懷疑,就用四百萬錢通通買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個買布的商人來店里進貨,看見了這些紫草,便告訴陶四翁說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驚,商人說沒關系,這事包給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來染布,價錢便宜點拿到市場上去賣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來進貨,陶四翁當著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燒了,并說“寧誤我,豈可誤他人耶”。[2](P3303)當時陶四翁并不富有,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他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了他的后代,他的子孫們也像他一樣誠信不欺,成為聞名一時的大富商。嘉禾人沈珪,“初因販繒往來黃山,有教之為墨者,以意用膠,一出便有聲稱。后又出意取古松煤,雜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精黑,名為漆煙。故其墨銘云‘沈珪對膠,十年如石,一點如漆’者,此最佳者也。其為人有信義,前后為余制墨計數百笏?!盵3](P123)平江商人姜八郎,婚后家事衰敗,還欠了很多債務,“其后,竟以坑冶致大富。姜于是攜其妻與嫗,復歸平江,迎其故妻以歸。召昔所負錢者,皆倍利償之?!盵2](P3318)宋代商人堅守誠信,不僅能為自己贏得口碑,更重要的是能贏得更多的利潤。
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美國歷史學家墨菲認為宋代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宋代商業在此時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商人實力得到增強。宋代商人在追求自身利潤的同時,往往將經世救民思想與經商謀利很好的結合起來,許多商人將經世救民作為自身的責任。
積極參與貧困救助,是宋代商人履行經世救民責任的重要途徑之一。商人參與窮困救助,多數是在遇到大規模災害時出資賑災。這種救助有兩種情況,一是響應政府的號召,出資賑災。宋代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北宋各類自然災害發生1113次,南宋發生825次,合計1928次。[4]自然災害發生時,政府往往招募商人捐錢納物。如:北宋仁宗明道年間,天下鬧蝗災、旱災,通州知州吳遵路“募富者,得錢萬貫,分遣衙校航海糴米于蘇、秀,使物價不增?!盵5](P43)熙寧八年,“淮浙大饑,人相食”,官員勸富民布施以種福田。宋神宗時,朝廷討論東南漕運糧食,“欲募商賈,令入粟以實中都”。[5](P117)南宋寧宗慶元元年,“以兩浙轉運副使沈詵言米價翔踴,凡商販之家盡令出糶,而告藏之令設矣”。[6](P4342)
但也有許多商人出資賑災純粹是一種個人行為,“樂善好施”歷來是中國社會備受推崇的美德。南宋度宗咸淳七年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曾到達中國泉州,并在其筆記《光明之城》中記載了當時他在中國的所見所感。其中有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施舍窮人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是富人的義務,所以在城市中的一些商人盡力幫助窮困的人們,他們甚至到窮苦人的家里了解他們的疾苦,并親自把錢交到窮人的手中。那些行善的人自己也從中得到了歡愉。城中的商人因此成為窮苦人們的救星。”[7]
有些商人每到寒冬時就周濟窮人,“雪夜,貴家遣心腹人,以銀鑿成一兩、半兩,用紙裹,夜深揀貧家窗內或門縫內,送人濟人?!盵8](P125)宋徽宗大觀年間,黃州農業歉收,董助教“為飯以食饑者,又為糗餌與小兒輩”[9](P23-24),許多災民翻墻而入,董助教被撲倒在地,家人埋怨他,董助教卻不介意,“翌日又為具,但設闌楯,以序進退,或時紛然,迄百余日無倦也”。朱勔的父親朱沖卑微之時,以賣藥為業,“既擁多資,遂結交權貴,然亦能以濟人之心”。[10](P145)每到春夏之交時,就出錢米藥物,招募醫官數人,挨家挨戶詢問窮人的疾病并周濟他們。同時出資購買衣料,命人織好,每逢寒冷時就資助給那些沒有衣服的。朝奉郎軍器監丞徐建常的父親,“故農家子,后以市藥為生,性好施惠,遇人有急難,如在己也。貧乏求濟,頃資與之不吝焉”。[3](P152)還有些商人往往通過低價出售糧食來幫助貧困之人。常德府查市富戶余翁家,“歲收谷十萬石,而處心仁廉,常低價出糶。每糴一石,又以半升增給之”。[11](P60)宋代商人積極參與貧困救濟,捐獻糧食、物資、藥品、錢財,為政府救災減輕了壓力。
宋代商人將經世救民思想與經商謀利很好的聯系起來,參與社會救濟,也為自己贏得了很好地聲譽,當地人民為商人立牌坊,謳歌商人德功。
兩宋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邊境烽煙四起的時代。邊境戰事吃緊、朝廷資金周轉不開時,商人往往能以天下為己任,將物資、錢財借貸與官府。
兩宋時期是邊境烽煙四起的時代,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先后崛起,與兩宋長期處于戰爭對峙狀態。在這一情形下,許多商人能夠主動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李繼遷攻陷靈州時,朝廷派兵出戰,雷孝先“請益募商人入粟塞下,償以茶鹽”[6](P9463)。契丹使至,虛聲示強,大臣益募兵以塞責,歲費百千萬,……商人輸粟河北。宋神宗時,洮、岷大兵,費用日廣,延慶為解決軍費問題,“以東南鹽鈔依市價募商人入中見錢”[12](P6031)。蔡京自拜相后,有巨商大賈六七輩,赴闕投詞,言:章相公開邊時及曾相公罷邊時,共借訖三千七百萬貫。[13](P12)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朝廷準備收復燕云地區,“二富室疏財”。[3](P15)可見商人往往能夠響應政府號召承擔相應責任。商人在遇到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時,往往能夠仗義出手,懲惡揚善。邵保,“本海商,嘗至占城國,見軍賊鄂鄰,歸而言之,及朝廷命使臣齊詔赴占城,保與俱往,獲鄰等還”。[12](P3287)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心國家的安危是每個人不可推脫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商人,不同于其他社會個人和團體,宋代商人在自己的經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中,始終以國家安危、繁榮富強為首,擔起了為國家做貢獻的責任。所以,很多人都說,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
近幾年來,隨著雙匯瘦肉精事件、華聯售賣染色饅頭事件、蘇丹紅雞蛋、三鹿奶粉事件等的曝光,商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熱議的話題,不得不說,這些事件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還讓我們看到了商人社會道德、社會責任的缺失。商人作為社會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該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面對一次次血淋淋的事實,商人必須要認真反思。
商人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商人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商人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必須堅持以誠信為本,遵守商人職業道德,遵守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誠信是商人的立身之本,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誠信作為商人的職業道德,可以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叭藷o信不立”,對于商人和企業來說,只有堅持誠信原則,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行業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近些年來爆出的雙匯瘦肉精、蘇丹紅雞蛋等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商人和企業缺乏誠信的體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誠信成為企業擴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證,誠信作為商業發展的基礎,是支持品牌的重要保障。
同時,商人作為社會財富的重要積累者,必須對社會公益性事業和慈善性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穆藕初曾說,“人生在世,必須加惠于人,小則修橋鋪路,施醫給藥;大則福國利民,就一己之財力與地位而行之,蓋錢財而善用之人而運用直之,可以有益于民,地位之用亦然也。”可見,穆藕初認為,商人對社會所作貢獻的大小,特別是商人對社會公益性事業和慈善性事業投入的多少,是判斷商人經商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此外,商人在面對國際市場競爭時,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商人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應該維護國家的榮譽、利益和形象。2009年《日本新華僑報》以“酒井身價反漲顯中國商人社會責任缺失”為題刊登一篇報告,酒井法子吸毒被捕,中國商人高價邀其到中國唱歌,身價不跌,實際上,這正折射出了中國商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商人還應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生態問題是當前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當前中國企業多是以犧牲環境問題為代價的。對于商人來說,應樹立環保觀念,生產低碳、環保產品,為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宋代商人始終秉持以“誠信為本”、“經世救民”、“忠心報國,以天下為己任”等社會責任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宋代商人具有的社會責任觀,與當下中國商人責任觀的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下中國商人應以史為鑒,重塑商人形象,重建商人社會責任觀。
宋代商人在遵守法律的同時,將提高自身修養、自覺遵守商業道德作為行商之道。對于“誠信”,宋代許多商人不只將其作為謀利的條件,同時將它看做是一種自立原則,一種精神信仰,不因一時一地的得失而失信,甚至可以為守信而犧牲自身的利益。[14](P16)正是像陶四翁等商人,堅持以“誠信”為本,為宋代的商人、商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效應,使得宋代的商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推動了宋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下中國商人出現的誠信、道德缺失問題,商人應認識到,“失信于民,何以盈利”的道理,以宋代商人為榜樣,堅持誠信為本。
宋代許多商人堅持“忠心報國,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觀念。近些年,中國商人在國際輿論社會中頻頻被批道德缺失、無社會責任感。中國商人應遵循國際商法,維護國家形象,忠心愛國。古代商人將商業活動作為實現價值的手段,用財富孝悌父母兄長,推而廣之用于族人和鄰里。宋代許多商人在經商成功后,熱心公益,財為義用,修橋、鋪路、放賑、施藥、救孤、濟災貧等。[15](P135)同時,加大社會公益性事業投資,樹立良好的形象。
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宋代商人為榜樣,對于重塑當代商人形象,重建商人社會責任觀,對于增強中國企業在國內、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李玉琴.經濟誠信論[C].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
[2]施德操.北窗炙輠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何薳.春渚紀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李華瑞.論宋代的自然災害與荒政[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3(2).
[5]王辟之.澠水燕談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雅各.德安科納.光明之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4.
[8]西湖繁勝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125.
[9]朱彧.萍洲可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24.
[10]龔明之.中吳紀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
[11]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60.
[1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大宋宣和遺事[M].北京: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
[14]劉長喜.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16.
[15]黃曉鵬.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