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寶 劉小華
(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溫家寶同志在談到如何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時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應該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觀念更新和培養模式創新要成為規劃的亮點。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這里說的“亮點”,就是教改的重點,核心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黨的“十八大”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即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之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更加深入地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加自覺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更加扎實地貫徹教育方針,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個根本問題上,更加強調人才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而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人才的“德”方面更多地強調要遵守社會約定,要思想先進、政治正確。顯然,新的人才觀,增加了全新的內容,擁有新“德”的人才更具備世界眼光和人類視野。
大學的文化建設歷來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時代強音的要求一定會在培育人類精神的大學校園得到呼應,一定會在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體現。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勇往直前,與時俱進,求實創新的時代精神,激勵和鼓舞著中國人民,形成時代的最強音。大學文化的建設中,也自然地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改革開放,銳意創新發展,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重要的內容。高校使命也體現了這種時代的要求,大張旗鼓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用時代精神塑造人,以各種手段,利用各種平臺培養學生順應時代要求的高遠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而幾乎令中華民族走進發展死胡同的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耽誤了整整一代人,也與它成為特定時代的文化主角從而影響到校園有必然關系。
綠色文化建設是在人類生存環境迅速惡化,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產生的文化建設要求,它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綠色理念全方位地貫穿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具有顯著的時代特點,體現強烈的時代要求。當今的世界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安全、可持續和清潔能源的短缺,海平面在上升,冰山在消融,饑荒、干旱、貧困、疾病肆意流行”,地球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有限的資源被過度利用,大量的廢氣被排入大氣層,空氣污染嚴重,溫室效應的影響愈加明顯。據英國媒體2012年5月9日報道,智庫羅馬俱樂部的一份報告稱,因各國政府與市場沒有采取足夠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到2052年上升2攝氏度,到2080年上升2.8攝氏度。還有專家預測到21世紀末,海面將上升60cm,可能會對水資源、生態系統、農業等帶來持久而深遠的負面影響。人類清醒地認識到,人類正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劇烈矛盾。
在這種矛盾越加激烈的情況下,為了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創建“綠色大學”的行動。這個活動要求大學應該創建生態文明形象,培養自覺地形成環境道德責任的學生。1990年,由美國塔夫茨發起,幾所歐美國家的大學共同簽署了《塔樂理宣言》,提出大學應該促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目前,全世界已經有400多個大學參加《塔樂理宣言》。它們開設節能環保課程,啟動創建生態校園和環境研究項目,研發低能耗產品,構建綠色校園文化理念,培養綠色人才。中國的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最早推進綠色大學建設,成為國內高校創建綠色大學的先鋒。
人類的生存進入了困境,作為知識、技術、能力和人類精神的先鋒,大學生理應成為這場挽救地球、挽救人類自身戰斗的主導力量。應該說,大學使命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追求應該呼應時代的要求,具有悲天憫人的人類情懷,大學生應該把人生價值的實現建立在為人類和諧、永續的發展上,把為此而貢獻力量看作人生的最大驕傲。
在大學校園建設綠色文化是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產生了強烈矛盾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今天時代發展最新的要求,而且帶有全球性。人類必須從理論到實踐、再到思維方式徹徹底底地更新,應對這個新現象,解決這個新問題,因而綠色文化建設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新的內容,豐富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內涵。
綠色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人類和諧發展的新要求,與當今的大學育人使命相適應,是大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然要在校園的環保型、節約型的文化資源上加以挖掘、整合和創新,努力搭建能夠履行大學使命的綠色校園文化體系,浸淫于在這種文化而成才的大學生才有可能養成胸懷人類生存發展的大心胸。而只有具備綠色思想和情感的大學生才有可能以更大的熱情和創造能力建設綠色文化校園,弘揚校園綠色文化,成為人類和社會的有用之才。可以說,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的成才之間有著互相促進、生衍弘大的互動關系。
互動指兩個或更多的人互相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并互相產生影響的過程。互動理論原型本是一個心理學理論,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用于解釋人在獲得知識、能力和情感過程中,主體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提高和發展。認識到綠色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成才的關系,對探究綠色文化建設途徑和大學生成才之路無疑是有益的探索。
綠色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成才提供了優化的外部條件。綠色文化建設的前提是綠色校園環境建設。校園環境包括校園內部環境與校園外部環境。一所學校的建立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的優越與否。歷史悠久、環境優美、經濟發達、政治活動活躍的城市對學校的發展影響深遠,歷史越悠久文化底蘊越深厚的城市,對學校文化的積淀和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影響越深遠。校園的文化環境可以造就人、培養人、改造人,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就成為大學生綠色教育的重要途徑。校園綠色文化建設要培育校園的綠色精神,它是生態文明哲學觀、價值觀、倫理觀的綜合體現。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而形成的文化。高校應將環境建設作為校園綠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綠色校園創建為契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校園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征的亞文化,是由大學校園里的師生長期共同創造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大學生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體,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體,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接觸社會,必然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外在影響;同時,他們將這種影響帶回校園,使校園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綠色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保持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更要注重思想性和導向性。綠色校園文化的建設激發了大學生美好而崇高人類情懷,在增強大學生使命感的同時,也培育了大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高校開展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是充分發揮高校育人職能的具體體現。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態、環境領域的科研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具備良好的環境意識和節能減排日常行為習慣的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復合型人才。更高的社會需求意味著對高校育人工作的更高要求。而綠色校園建設可以從理論體系和生活實踐兩個層面實現“環境育人”,從而培養和輸送更多的社會需要的青年人才。綠色校園文化建設中需要安排學生積極參與建設勞動,利用多學知識進行環境監測、規劃、廢物回收等實踐,參與社區環保活動,通過具體參與和行動培養環保意識。
大學綠色文化影響下的綠色人才是富和弘揚綠色文化的重要力量。這類人才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著綠色文化的良知。他們清醒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是有限的,人來生存的環境也不是能夠無限包容的,他們痛徹認識到人類發展和環境失衡的災難性后果。因此,他們必然成為推動人類綠色文明的動力源,他們對綠色文化的發展和推動將不遺余力,發揮積極作用。這樣的人才都具備環境友好的素質和能力。
他們能用綠色思維標準衡量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一切行為。我國多年來習慣唯GDP的觀念使我們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近年,全國各地連日的PM2.5超標,霧霉成為年頭到年尾最熱的話題,污水橫流,酸雨、泥雨不時光顧,群發性疾病時有發生等等,已經嚴重地提醒人們,環境的破壞已經是人類的和諧發展面臨的大敵,如果不加以遏制,不改善對環境的態度,肆意短視利用環境,必將毀掉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成果。可悲的是,盡管事實就在眼前,政府的一些決策,企業的一些行為、主管部門的一些認知依然是那么冷漠,那么不以為然。以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短期的經濟發展是相當一部分人的做法。只有管理者隊伍具備綠色思維,他們才可能認識并改變目前大行其道的殺雞取卵的發展觀,引導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保持社會和經濟永續發展的發展觀,才可能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工作落到實處。而不會單純地把GDP值作為衡量發展的指標,政府和企業的任何行為是否科學合理也不會失去標準。
他們能自覺踐行綠色文化的宗旨、精神,推動社會形成綠色文化氛圍。宣傳綠色文化,倡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社會風氣,是每一個有環境良知人的自覺行為,他們能主動把推進綠色文化建設視為己任,主動承擔改良社會風氣,提高人們認知水平的責任,在思考問題、處理事務的各個方面自覺維護環境安全,節約資源,宣揚綠色文化,弘揚科學發展的社會風氣,影響和引導人們走出發展短視的誤區,把科學發展觀念植入人心,融入人們的素質體系、情感體系。
他們能熱情參與綠色科技創新,提高人類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具備環境良知的人才能深切認識到資源短缺,環境破壞惡果,才能認識到必須從我做起,積極投身改善環境惡化現狀的實踐中去,扎實地以自身的行動為拯救千瘡百孔的人類生存環境做務實的努力。他們不僅用宣傳的方式改變人們的認知,還會積極進行綠色科技的創新、發明,以實現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控制溫室效應、減少有害物排放等各個領域的嶄新科技成果的運用、推廣,改變環境惡化的現狀,增強人類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色大學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成才的互動是二者的互相促進與提升的關系,是共榮共利的關系,是發展型共興共榮關系。通過這種互動,雙方都能很好地從對方獲得提升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抑制各種消極因素,形成良性的互補和互利,達到大學文化建設內容的更新和大學生成才內容的更新,從而形成文化有活力、成才有新路的全新局面。
[1]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EB/OL].[2012-02-22].http://www.edu.cn/gao_jiao_788/20120221/t20120221_742947.shtml.
[2]溫家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EB/L].2009-0l-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04/content_106014-61_1.htm.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人民出版社,2012-11.
[4]賈九斌.論高校校園文化的結構識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
[5]陳駿.創建綠色大學 走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