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萬州 404120)
醫學因其對生命的維護而賦予醫學職業的崇高性,“醫乃仁術”,既是對醫學職業的最高要求,也是從業的基本準則。因此,要求從業者不但具有高超的技術,更具有超越自我的獻身精神和深厚的醫學人文修養。《愛丁堡宣言》早在1988年就已經把對醫生的培養目標,擬定為同時涵蓋傾聽者、觀察者、交談者和治療者角色“四位一體”的專業人士,這種定位已經超越了單純治療某些疾病的技術要求,并從培養理論的角度,肯定了醫生除臨床治療技能之外還應具備與專業技能相匹配的人文素質這一觀點[1]。基于此認識,社會對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原則。醫學高職教育在面臨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民日益增高的健康服務需求下,研究和實施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服務需求的新世紀合格醫學人才,成為當前醫藥職業院校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和熱點。
1.辦學理念陳舊,文化建設滯后。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國家出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一批中等醫藥職業學校升格為醫藥高等職業院校,我國目前的醫藥高等職業院校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這類學校的辦學初期是培養醫療行業的“技術工人”,辦學理念的著眼點在技術的培訓而非“四位一體”醫者的培養。由于轉軌的時間不長,中等醫藥職業教育的慣性思維,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還有較深的痕跡。這種重技術、輕文化的傳統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不足,繼續存在于升格后的醫藥高等職業院校。而這種辦學理念的偏差,導致學校對醫藥高等職業教育的規律、高等教育承載的文化與創新職能缺乏深刻理解,不但直接影響了學校文化建設,更深刻反映在對醫藥人才的培養體系設計中。
2.文化積淀輕薄,學校缺乏靈魂。醫學人文教育是將認識、理念灌輸到思想中并使之升華為精神、信念,同時運用于醫療實踐過程,具有理論性、實踐性、服務性、系統性的特點[2]。一些中等醫藥職業學校雖然有著幾十年辦學歷史,但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辦學特色和學校文化,升格為醫藥高等職業院校后,缺少文化積淀,文化建設成為短板,學校在精神層面缺少靈魂。對高等教育在精神和文化上應該具有的特質思考甚少,加之辦學中的急功近利,一定程度上市場支配了高等教育,學校成了職業培訓場。
3.重視知識技能,忽視長遠發展。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強化醫學人文教育,促進學生長遠發展所應具備的人文修養和健全人格的養成。由于辦學層次所致,中等醫藥職業學校以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能為主,忽視辦學中的文化積淀,這種慣性深深影響著今天的醫藥高等職業院校。在片面追求就業率的背景下,教育教學圍繞執業資格考試這個指揮棒運行的情況較為突出,忽視了學生發展所應有的基本素質形成,學生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既不利于醫學生畢業后近期的上崗就業,也不利于醫學生的長遠持續發展。
1.思想認識的偏差。人文精神是一種關心人、尊重人,倡導保護個人的權利,要求重視人的價值,主張實現個人的平等和自由的倫理觀。人文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是職業人文精神,其本質是在職業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3]在醫藥職業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良好的師德,豐富的情感,扎實的人文素質,對學生人文素質形成將起到長久的、潛移默化的作用[4]。雖然教師從身份上實現了從中等醫藥職業教育向高等醫藥職業教育的轉換,但思想上還存在對醫學人文教育認識的偏差,對醫學生成長極其重要的醫學人文教育在整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設置中長期被邊緣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更嚴重的是,這種思想認識上的偏差,不僅存在于醫藥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中,還存在于教師本身;不僅存在于專業課程教師中,也存在于人文課程教師中。一些從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師自身都不重視人文精神在教學中、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的作用,自認為是“非主課”,極大地影響了醫藥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
2.自身素質的缺陷。承擔醫學人文教育的高素質人才、通才、復合型人才缺乏,師資力量薄弱、知識結構的不均衡,是醫藥職業院校實現具有良好人文素質醫藥人才培養目標在基礎條件上的不足。突出表現為教師在人文學科與醫學專業學科知識上缺乏融會貫通,兩類學科的教師只能以自己學科為界對學生進行教學。雖然通過新進教師的引進,使學歷和專業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新教師缺乏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成長還有一個過程,醫學人文教育教師自身素質亟待提高。
3.面對現實的困惑。在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物質表現出狂熱的追求,缺少文精神層面的思考和對文化的守望;另一方面,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堪憂,醫患關系緊張,人們渴望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反映冷漠,教師對醫藥職業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困惑,影響了教師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積極性的發揮。
1.人文素質的先天不足。醫藥職業院校學生受中學文理分科、高考文理分卷的影響,在中學階段就已造成人文素養的“先天不足”。醫藥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學習任務重、壓力大,人文素養的“后天彌補”顯得乏力,使醫藥職業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缺乏必要的基礎[5],盡管部分學生認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學校較短的學習階段難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2.缺乏獨立的人生思考。中學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幾乎沒有教會學生如何過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學生缺乏這方面的養成教育,導致藝術欣賞和審美能力的缺失,對人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對生命缺少敬畏感,以致缺乏獨立的人生思考,對醫學人文素養與從事醫藥衛生職業的關系認識模糊。加之發達的資訊使學生的關注點增多,注意力被分散,快餐文化、垃圾信息占用了他們很多的時間,難以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價值所在,提升自身醫學人文素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
3.發展目標的行為短視。學生和家長填報高考志愿選擇學校和專業時,很大程度考慮的是今后的就業和工作待遇,真正結合學生興趣和特長的不多,導致學生個人的發展目標不清晰。在校學習期間,比較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對自身醫學人文素養的提升,綜合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準備不充分,表現為行為上的短視。
1.重視專業輕視人文。人文課程體系應由公共基礎人文課程、醫學基礎人文課程、醫學專業性人文課程三大體系構成。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6]。醫藥職業院校由于受師資力量、三年學制總學時有限的制約,一般只開設了包括“兩課”、文學、藝術在內的公共基礎人文課程,而且普遍存在課時量明顯不足、課程設置隨意化等問題。而基于這種“專業課程必須保證,人文課程可以隨意安排”的課程設置思路,在醫藥類高職院校,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學生,人文課程始終處于邊緣課程的尷尬地位。
2.重視形式忽略細節。以大學生自主、自愿參加為重要特征的第二課堂,是提高學生思想品質的有效載體,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素質能力的提高[7]。但許多醫藥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表現為針對性不強、統籌性不夠、參與面局限,表面上熱熱鬧鬧,但缺少從細微之處對學生施以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3.重視形態忽視內涵。文化是一所大學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學的高度[8]。當下的醫藥職業院校,學校外在形態變化是最快的,基本上滿足了舉辦醫藥高等職業教育的條件,也開始注重學校的文化建設,如打造具有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凝練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文化建設內涵不夠,沒能反映出學校的精神和靈魂,停留在為文化而文化的低水平層次上,是多數醫藥職業院校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的通病。
1.轉變辦學理念,重視文化建設。大學受人尊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愛、有大師、有大精神。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傳承文化。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純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相比,貫徹人文精神,基于培養“人”的目標來培養醫藥衛生人才,應該成為醫藥高等職業院校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水平提高帶來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的成分大大降低,而高等教育本身固有的傳承人類文化的訴求大大提升,醫藥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應當是有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靈魂的人才。醫藥職業院校必須正視中職醫藥教育辦學的慣性思維,從高校肩負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滯后現狀,主動在改善學校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形成醫學與人文并重的辦學氛圍,以厚重的大學文化孕育具有良好醫學人文素質的醫藥衛生人才。
2.凝練辦學精神,塑造學校靈魂。辦學精神是學校文化的積淀,通過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形式表現出來,體現學校的靈魂,使每一個從學校畢業的學生留下精神的烙印,以此增強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凝練辦學精神,塑造學校靈魂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為文化而文化。要通過廣泛征集,反復推敲,打磨凝練,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同,并將這種認同感化為工作、學習、乃至生活中的行為自覺。
3.完善培養方案,推進教學改革。醫藥職業院校要根據現代醫學模式對醫藥人才醫學人文素質的要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大力推進醫學人文教育課程、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切實解決醫學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體系設置隨意、課程屬性混亂、實用性不強等問題[9]。使醫學人文教育體系不清、課程屬性不明、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有意識地將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密切結合,將人文精神滲透于專業教學之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和自身成長,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健康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大力推進和不斷探索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融合的新途徑、新方法。
1.轉變教育理念,發揮教師作用。基于現代醫學的整體思維,社會對醫學教育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醫學專業知識的醫藥專業人才寄予厚望,使醫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呈現出鮮明的行業特色,這是醫藥專業人才的特殊要求。醫藥職業院校的教師必須重視醫學人文教育,教師的人格、品德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通過課堂內外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如何也決定其教學內容是否能被學生認同和內化[10]。
2.彌補自身缺陷,重視人才引進。醫學教育需要良好的育人環境,教師構成了學生學習最重要的環境。擁有一批心靈高尚,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學者,對學生施以言行的影響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一是要重視教師知識結構的改善,醫學專業課教師和人文公共課教師要在本專業領域知識的基礎上,盡可能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對方領域的知識,克服醫學專業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努力使教育教學達到醫文交融。二是要立足長遠,重視醫學人文教師的引進,改變長期以來忽視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象,改善專業結構和學歷結構。
1.激發學生興趣,彌補知識欠缺。具有寬闊的精神視野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是醫藥專業學生的基本素質,在學生中倡導非專業性閱讀,學習不僅限于專業書籍,拓寬興趣面和閱讀面,多讀一些人文方面的書籍,如哲學、文學、歷史等方面的經典著作,以此熏陶浸潤心靈。目前,以極端個案為代表反映出來的緊張醫患關系,既有醫療衛生資源布局不均衡和優質資源不足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醫務人員醫學人文素質不高有直接的關系。學校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今后職業崗位對醫學人文素質要求的特殊性,正視自身人文知識的不足,增強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
2.引導精神生活,思考人生價值。醫學生今后的工作是以人為對象,與生命的關系最為密切。醫學生的第一個人文素質就是對生命有同情心,要善良,善良是醫學生第一要具備的品質,也是最基本的素質,應該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第二個人文素質是要有豐富的心智生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對知識的熱情,保持過智力生活的習慣。第三個人文素質是要有高貴的靈魂,一個有高貴靈魂的人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感和責任感,越是精神高貴的人,待他人就越平等,平等對待每一個病人是醫者基本職業道德[11]。
1.形式內容并舉,目標效果并重。醫學人文教育體系的構建,一是整合課程設置和統籌課時分配,將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必修課,同滲透于專業教育之中。二是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如醫學發展史、有重大影響的醫學人物、醫學模式的發展等。三是加強社會實踐環節,引導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了解我國的醫藥衛生改革趨勢和政策等。四是探索醫學人文教育的方法途徑,充分發揮互聯網、微博、微信、手機報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作用。
2.堅持重視細節,培養自覺行為。社會呼喚人文精神,提倡以人為本,珍視和關注生命,是因為醫學不但具有自然科學屬性,同時還具有人文學科性質。醫學人文教育要增強針對性、體現時代性、強調務實性,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崇尚正義、愛崗敬業、心胸寬廣”等人文品質;要注重學生個性培養,從細節入手,通過教育影響,使學生把提高醫學人文素質視為精神需求,并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持之以恒,變成行為自覺。
3.營造人文氛圍,陶冶高尚情操。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引導學生參加中醫藥文化節、5.12護士節、義診、無償獻血、青年志愿者定點服務敬老院等校內外活動,體驗醫務人員的崇高價值,感悟生命的本質。發揮校園環境對于醫學生陶冶情操、砥礪德行、磨練意志、塑造自我的重要作用。整合生命科學館、中藥標本館、中醫文化館、圖書館、實驗實訓中心、醫學名人塑像等,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在校園文化建設、教學環境、實訓環境、學習環境等方面突出醫學人文精神,使醫學生受到良好的醫學文化氛圍熏陶。
[1]袁毓玲.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J].廣西社會科學,2000,6(3):187-189.
[2]韋波.醫學人文教育亟待加強[EB].光明網2010-07-11.
[3]王凱,劉唐.職業院校人文教育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3,10(28):40-41.
[4]張亞斌,石凱,黃義玲,謝莎麗.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意義及對策探討[J].社科縱橫,2010,2(25):277-278.
[5]王凱.醫學專科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的思考[J].科學咨詢,2008,8:15(159):50.
[6]李蔚,岳冬青,高進,張媛.淺談醫學人文學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6.10.28(5):497.
[7]仲柳靖,孫悅,王艷會.關于高校第二課堂的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8):74-75.
[8]徐顯明.文化傳承創新:大學第四大功能的確立[J].中國高等教育,2011(10):10-11.
[9]馬宏偉,楊月明,易娟,趙仁峰.我國醫學人文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2,02:94-95.
[10]周利梅,郭苗莉.淺談如何提高醫學教師的人文素質[J].西北醫學教育,2007,12(15,6):1023-1024.
[11]周國平.周國平人文講演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