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澤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綠色城鎮化不僅涉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價值觀念的創新轉變,是一種基于生態平衡,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取得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的新型道路。綠色城鎮化將綠色發展與城鎮發展高度統一,協調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的供應與生態環境承載的相互關系,以科技的創新為支撐,建成以科技、清潔、綠色、環保為特色的中國綠色城鎮,為我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路徑。我國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的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是明確闡明“新型”的城鎮化的本質是綠色城鎮化。綠色城鎮化不僅是當今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主流,更是我國城鎮發展的新指向。
國際上對綠色城鎮化發展的研究由來已久,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1.城鎮化綠色發展的早期萌芽始于古希臘和古埃及時期。1898年英國學者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設想,這被看作是現代綠色城鎮化的開端。隨后,帕特里克·格迪斯提出要根據生態原理規劃和建設城市。城鎮化注重與自然的融合,綠色城鎮化思想開始啟蒙。2.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間,在霍華德田園城市思想的影響下,城鎮化發展中開始引入生態學思想,創立了城市生態學。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訂的“人與生物圈”(MAB)研究計劃中第10個項目與第11個項目使得從生態學角度研究城鎮化問題得到具體反映,確定了城鎮化研究以生態學為方向。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并為大家取得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3.20世紀80年代后,生態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潮進一步高漲,綠色概念全方位滲透。1981年,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亞尼茨基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理想模式。1987,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瑞杰斯特認為生態城市體現了城鎮化發展中重視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1990年,由理查德·瑞杰斯特發起第一屆生態城市國際會議提出了在生態原則上重構城市的目標,并在1996年完善了生態城市原則。1993年,多米尼斯基提出了被稱為“3R”原則的城市發展三步走模式,即減少物質消費(reduce)、重新利用(reuse)、循環回收(recycle),從而體現了在生產、流通、消費中的綠色思想。2002年,第五屆生態城市國際會議,發表了《生態城市建設深圳宣言》,此宣言成為了指導各國建設生態城市的具體行動計劃。綠色生態研究已成為城鎮發展的中心地位。
國外綠色城鎮的發展在不斷地總結與改進中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實踐模式:

表1 國外綠色城鎮化發展模式
我國在綠色城鎮化的研究和實踐都較晚,直到“九五”計劃時期才逐步重視綠色城鎮的建設。初期,國家以零星試點的方式進行綠色城鎮化的相關實踐,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國內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與實踐隨之蓬勃開展。國家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專題,批準一批試點項目城市開展綠色城鎮建設,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促進帶動其他城市開展綠色城鎮的建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創新性的提出了“中國綠色生態省”的建設,截至2006年,中國已有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廣西、安徽、四川等15個省區開展生態省建設,150多個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2007年,國務院批準在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和湖北武漢城市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截至2012年4月20日,我國共有83個城市創建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012年11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了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莊等29個城市和省區為我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重點以民生科技作為發展的核心技術,更加注重有環境質量的城鎮化。
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各省依據自身發展特點,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綠色城鎮化道路。浙江省通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強化環境綜合治理,擴大城鎮綠化面積,重視綠色建筑建設,以低碳城鎮作為建設目標,將嘉興秀洲打造成水鄉綠城。貴州省出臺了首部綠色小城鎮建設評價地方標準《貴州省綠色小城鎮建設評價標準》,提出建百個示范小城鎮,“以點帶面”推進城鎮化的口號。以試點的方式建設30個貴州省級示范綠色小城鎮,70個市(自治州)級示范小城鎮。甘肅省上報的《甘肅省加快轉型發展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得到國務院批復,突出水資源的稀缺性,加強水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發展,有序實現人口的轉移,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環境綜合治理,在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構筑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屏障。此外,許多城市,如北京、大連、蘇州等在城市總體規劃中也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股票市場素有“宏觀經濟晴雨表”的作用,上市公司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產業升級改造、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預期效應。綠色城鎮指數以城市園林、水處理、空氣凈化、土壤修復、固廢處理、節能照明、新能源汽車等為選股主題,按照過去一年日均總市值由高到底排序選取前100的股票作為樣本股,本文選取2014年7月份指數的樣本股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中證綠色城鎮指數的市場表現、基本情況的分析看中國綠色城鎮化的發展現狀,得出如下結論:(本文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及Wind數據庫)

圖1 中證綠色城鎮指數樣本股實際控制人與其年化平均收益率
由圖1可以看出,100家樣本股境內自然人為實際控制人的公司數量最多,占樣本股總量的62%,而國有法人為實際控制人的公司數量只占樣本總量的29%,境內非國有法人2家,未注明實際控制人有7家公司。
62家境內自然人中普遍集中在環保機械(17家)、建筑節能(16家)、綠色節能照明(10家)以及新能源新材料(10家)領域,占比達到85%。29家國有法人投資領域集中在環保機械(20家)與新能源新材料(5家)領域,占比達到86%。
本文計算出由公司成立之日至2014年7月31日的公司年化平均收益率,得出100家樣本公司的年化平均收益率的均值為23.56%,境內非國有法人控股的公司與境內自然人所控股的公司年化平均收益率均值分別為31.96%、25%,均高于總體均值,而國有法人控股的公司年化平均收益率均值僅為21.37%,略低于平均水平。
總體來看,我國綠色城鎮的發展是以非國有經濟為主導,在國家政策的支持鼓勵下,企業大力積極參與,市場對綠色城鎮板塊的前景較為認可,從而形成了涉及領域眾多,以非國有經濟為主要力量、私營企業為市場細分產品的新格局。

圖2 綠色城鎮指數樣本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
圖2可以看出,中證綠色城鎮指數樣本公司行業分布中制造業公司占總體樣本公司數量的比重最高,達到69%。在制造業中,又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公司數量居多,占制造業樣本公司數量的55.9%。
綠色城鎮指數的樣本公司分布于我國20個省市,其中華東地區48家,分別為安徽省(3家)、江西?。?家)、上海(4家)、福建?。?家)、山東?。?家)、江蘇?。?1家)、浙江?。?2家);華南地區22家,分別為海南省(2家)、廣東?。?0家);華北地區16家,分別為內蒙古自治區(1家)、河北?。?家)、天津(3家)北京(10家);華中地區7家,分別為湖南省(1家)、河南?。?家)、湖北?。?家);西南地區4家,分別為云南?。?家)、重慶(3家);東北地區3家,分別為遼寧省(1家)、吉林?。?家)。
綠色城鎮化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其中華東地區公司數量最多,廣東省、浙江省表現最為優異,而西北地區尚無上市公司入選中證綠色城鎮指數樣本股。綠色城鎮相關上市公司分布區域呈現東南地區先行,東北地區跟進,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力量薄弱的格局。國家應重視西北地區綠色城鎮的推動與發展,給予政策扶持與傾斜,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當地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
大多數綠色城鎮化相關樣本上市公司擁有專利產品,技術創新優勢顯著,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同時一支研發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全面的研發團隊是公司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有力保障,為公司結合本地化需求、占領市場份額做好了準備。
[1]沈清基,顧賢榮.綠色城鎮化發展若干重要問題思考[J].建設科學,2013(5).
[2]魏后凱,張燕.全面推進中國城鎮化綠色轉型的思路與舉措[J].經濟縱橫,2011(9).
[3]楊曉優.走綠色城鎮化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綠色之路[J].中國城市經濟,2011(8).
[4]仇保興.建設綠色基礎設施,邁向生態文明時代——走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城鎮化之路[J].中國園林,2010,26(7).
[5]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新華出版社,2004.
[6]王帥,徐筑燕.貴州綠色城鎮化發展思考[J].經濟視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