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光 劉厚兵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2011年第25號,以下簡稱25號公告)的規定,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不再實行審批制,應按規定的程序和要求填寫《企業資產損失清單申報表》或《企業資產損失專項申報表》,連同應提交的資產損失證據材料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扣除。未經申報的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現將相關政策要點摘錄如下:
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經營管理活動相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各類墊款、企業之間往來款項)等貨幣性資產,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
準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失(以下簡稱實際資產損失),以及企業雖未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但符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和25號公告規定條件計算確認的損失(以下簡稱法定資產損失)。
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的申報按其申報損失的資產范圍和報送資料要求不同,分為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兩種方式。
企業申報下列資產損失,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
1.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銷售、轉讓、變賣非貨幣資產的損失;
2.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
3.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
4.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
5.企業按照市場公平交易原則,通過各種交易場所、市場等買賣債券、股票、期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
除清單申報扣除范圍內的資產損失,企業其他資產損失,均應以專項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企業無法準確判別是否屬于清單申報扣除的資產損失,可以采取專項申報的方式申報扣除。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1.貨幣資產損失。貨幣資產損失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損失(壞賬損失)等。
2.非貨幣資產損失。非貨幣資產損失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生產性生物資產、抵押資產等損失。
3.投資損失。投資損失包括債權性投資損失、股權(權益性)投資損失、委托貸款損失、委托理財損失、擔保損失、因關聯交易而形成的股權或債權損失等。
4.其他資產損失。其他資產損失包括出售捆綁(打包)資產損失、因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業務創新但政策不明確、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損失、因刑事案件或經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兩年以上仍未追回而發生的損失等。
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發生的資產損失,除應按專項申報和清單申報的有關規定,各自向當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外,各分支機構同時還應將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已受理的相關資料的復印件上報總機構。
總機構對各分支機構上報的資產損失,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當地主管稅務機關進行申報扣除。
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二級以下各級分支機構發生的資產損失,統一由其二級分支機構申報扣除。
注:各地對匯總納稅企業的資產損失申報扣除規定有細化規定,具體規定需要咨詢其主管稅務機關。
如《山東省國家稅務局關于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公告》(山東省國家稅務局公告[2012]4號)和《山東省國家稅務局關于匯總納稅企業資產損失申報扣除有關問題的公告》(山東省國家稅務局公告2013年第21號)明確,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應按以下規定申報扣除:
總機構及其所屬分支機構應按25號《公告》及本《公告》第二條、第三條規定,分別向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清單申報匯總表》、《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專項申報匯總表》、《資產損失專項申請報告表》及相關資料。
分支機構應將主管稅務機關簽章受理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清單申報匯總表》、《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專項申報匯總表》及《資產損失專項申請報告表》,在總機構年度申報之前上報總機構。
總機構收到經分支機構主管稅務機關簽章受理的資產損失相關申報資料后,連同自身發生的資產損失,分別按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項目匯總填入《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清單申報匯總表》及《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專項申報匯總表》,同時填報《匯總納稅企業分支機構資產損失清單申報匯總表》(附表4),一并報送總機構主管稅務機關。
分支機構上報的經主管稅務機關簽章受理的資產損失相關申報資料,由總機構留存備查。
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二級及二級以下分支機構發生的資產損失,由二級分支機構匯總辦理申報。二級以下分支機構發生的資產損失不需向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應并入二級分支機構。
企業應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申報時,填寫《企業資產損失清單申報表》或《企業資產損失專項申報表》,連同按規定應提交的資產損失證據材料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扣除(證據材料詳見《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2011年第25號))。未經申報的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特別要注意的是,采取所得稅電子申報的企業,其資產損失申報材料和納稅資料應于匯算清繳申報前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主管稅務機關簽章受理后,企業方能進行匯算清繳申報。
企業資產損失相關的證據,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和特定事項的企業內部證據(詳見《專項申報應報送的證據資料一覽表》)。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是指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專業技術鑒定部門等依法出具的與本企業資產損失相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主要包括:司法機關的判決或者裁定;公安機關的立案結案證明、回復;工商部門出具的注銷、吊銷及停業證明;企業的破產清算公告或清償文件;行政機關的公文;專業技術部門的鑒定報告;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的經濟鑒定證明;仲裁機構的仲裁文書;保險公司對投保資產出具的出險調查單、理賠計算單等保險單據;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證據。
特定事項的企業內部證據,是指會計核算制度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業,對各項資產發生毀損、報廢、盤虧、死亡、變質等內部證明或承擔責任的聲明。主要包括: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原始憑證;資產盤點表;相關經濟行為的業務合同;企業內部技術鑒定部門的鑒定文件或資料;企業內部核批文件及有關情況說明;對責任人由于經營管理責任造成損失的責任認定及賠償情況說明;法定代表人、企業負責人和企業財務負責人對特定事項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的聲明。
第一,企業以前年度發生的資產損失未能在當年稅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向稅務機關說明并進行專項申報扣除。其中,屬于實際資產損失,準予追補至該項損失發生年度扣除,其追補確認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五年,但因計劃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遺留的資產損失、企業重組上市過程中因權屬不清出現爭議而未能及時扣除的資產損失、因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而形成的資產損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確而形成資產損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資產損失,其追補確認期限經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后可適當延長。屬于法定資產損失,應在申報年度扣除。值得注意的是,屬于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規定的時限內報送相關資料的,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經主管稅務機關同意后,可適當延期申報。
第二,企業因以前年度實際資產損失未在稅前扣除而多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可在追補確認年度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年度遞延抵扣。企業實際資產損失發生年度扣除追補確認的損失后出現虧損的,應先調整資產損失發生年度的虧損額,再按彌補虧損的原則計算以后年度多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并按前款辦法進行稅務處理。
第三,稅務機關有權對企業申報扣除的資產損失相關證據資料進行檢查,企業應當做好資產損失證據資料的備查準備,建立健全資產損失內部核銷管理制度,及時收集、整理、編制、審核、申報、保存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證據材料,以避免稅務風險。
第四,企業采用偽造、變造有關資料證明等手段多列多報資產損失,或未按規定申報造成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根據《稅收征管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