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波,歐三任
(1.湖南警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8,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湖南 長沙 400081;2.湖南警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8)
法治湖南建設進程中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對策研究*
李先波1,歐三任2
(1.湖南警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8,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湖南 長沙 400081;2.湖南警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8)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道路交通安全成我省亟需破解的一大民生問題,也是我省法治建設的重要示范窗口。從法治角度審視,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主要存在立法不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法律實施監督不力等問題。因此,搞好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頂層設計,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強執法監督,多措并舉,從源頭做好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是提高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水平的根本之道。
法治;交通安全;治理
自1899年發生第一起有記錄的車禍以來,全世界每年死于車禍的人數高達124萬*世界衛生組織. 道路交通安全全球現狀報告2013[EB/OL].[2014-09-08]. www.who.int/violence_injury_prevention/road_safety_status/2013/report/summary_ch.pdf?ua=1.,道路交通事故被人們稱之為“文明世界的第一大社會公害”。進入本世紀,交通事故依然被視為公共安全的重要威脅。為此聯合國啟動了2011—2020道路交通安全行動計劃,旨在降低全世界道路交通死亡率。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道路交通安全也成為了我省亟需破解的一大民生問題。
近年來我省機動車輛和道路交通通車里程快速增長。到2014年9月,全省機動車達到近928萬臺,駕駛人近1054萬*湖南省公安廳警令部. 2014年機動車及機動車駕駛人情況表[EB/OL]. [2014-09-07].www.hnga.gov.cn/hnga/zwgk/tjsj/news-40239.html.。湖南省公路總里程達235396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11.12公里/百平方公里。在道路和機動車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我省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高居不下,2011—2013全省每年發生交通事故8521起/年,死亡1958人/年,傷11360人/年,直接經濟損失6110.8萬元/年*湖南省交通運輸廳. 2013年湖南公路概況[E].[2014-09-08].xxgk .hnjt.gov.cn/art/2014/10/24/art_602_38162.html.。我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安全生產致人死亡總人數中占60%以上*李貽衡. 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建設調查報告,2009.,不少家庭因車禍而破碎,陷入貧困。就此可以說,保道路交通安全就是保民生,道路交通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務和改善民生,加強對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水平,是我省民生建設的應有之義。
道路交通安全來自于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而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又得益于良好的法治交通治理。暢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秩序和文明安全的交通行為已成為現代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完善的法律、嚴格的執法,良好的交通行為是人車路和諧有序的交通秩序的基礎和根本保障,也是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的核心內容。道路交通是現代社會公民參與社會活動最基本的條件,可以說現代社會人人都是道路交通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因此,以法治為核心的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體系,既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窗口,也是現代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以建立現代交通安全文明為目標,以推進法治建設為核心,以完善立法、嚴格執法、改善法律監督為理路,多措并舉,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我省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水平,為我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設有利的交通環境。
從法治角度審視,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主要存在立法不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法律實施監督不力等問題。
(一)立法不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2003年10月28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于2004年4月28日國務院第49次常務會議通過。《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于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湖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會員會20009年9月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是目前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最主要的法律文件,為我省道路交通安全依法治理和綜合治理搭建起了基本的法律平臺。但面對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的復雜性,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立法仍然還存在諸多不足。
1.立法缺失使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存在空白領域
(1)道路交通規劃和風險評估法律缺失
道路交通規劃和安全評估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不僅如此,道路交通安全規劃與安全評估自身是一個有序、復雜的科學系統,需要依法對其具體的實施程序、內容、措施、效力作出科學規范和強制性安排。《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適應道路交通發展的需要,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并組織實施”。由此可見,此規定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如何具體組織和實施并未作出明確統一的規定,而是將具體的組織實施辦法交由地方人民政府。然而,我省迄今為止尚未制定專門的道路交通規劃法律的實施規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和評估的任務在于保證道路交通安全建設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在于從發展的角度,系統科學的規劃道路交通網絡,使得道路交通功能明確,層次結構科學、資源配置合理。交通規劃與安全評估法律的缺失,使得這一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實際實施中失去了法律的剛性約束,變得十分隨意,甚至可有可無。沒有預先的規劃和風險評估,缺乏長遠和戰略安排,路網結構和風險控制更多地關注于眼前和局部。由此導致缺乏發展和全局視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然走入修修補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失之于科學與系統。當前我省在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在道路交通建設中風險評估僅僅限于局部地區和范圍,未充分考慮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人、財、物區域性流動對交通的復雜需求,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交通安全問題。這樣道路交通的規劃布局、區際之間道路連接的有序性和不同道路功能的互補性存在錯位和混亂,導致道路交通系統存在結構性安全隱患,這也是道路交通安全“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預防”的管理格局無法得到根本改變的重要原因。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中,因為與之相配套的道路建規劃與道路交通安全評估沒有依法進入項目評估的主要內容,重大項目建成后直接導致局部地區路網功能紊亂,交通擁擠,形成新的道路交通安全“黑點”。
(2)部分道路交通安全技術標準法律規范缺失
對車和路的相關技術標準在法律上予以規制,是道路交通安全依法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國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以及我省的地方性法規,對道路交通安全建設的部分技術標準沒有以法律的形式做出明確規定,導致道路建設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或是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車輛,無法依法管理控制風險。2013年全省無路側防護設施路段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占事故總數的58.09%,占死亡人數總數的49.24%*數據來自湖南省公安廳交通警察總隊2013年度數據統計表。。最近幾年電瓶車逐漸成為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誘因*課題組2013年在長沙、衡陽的調研中顯示,涉及電動車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總數的30%~60%。,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普遍認為,目前在我省乃至全國還沒有一部法律對目前電動車的性質和技術標準予以清晰界定是導致這一現象最根本的原因。由于缺乏法律依據,對電動車(電瓶車)屬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無法明確認定,其性能和技術標準由企業自行決定,部分電動車完全達到機動車的性能,但因為立法缺失,公安交警、工商、質檢等部門無法從生產、銷售、登記入戶、交通違法等環節開展依法管理,面對電動車的大量違法,甚至于引發大量交通事故,職能部門只能望洋興嘆。近年來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農村道路建設飛速發展,農村機動車也呈快速增長趨勢*截止到2013年底,湖南省農村機動車包含低速貨車、三輪車、摩托車、拖拉機四類車共計5067857臺。數據來源湖南省公安廳交通警察總隊年度數據統計。,農村交通事故迅速上升*課題組在湖南省慈利縣的調研中,涉及農村(農民、鄉村道路、農村機動車)的交通事故占據交通事故的總數的近一半。。2013年全省發生在農村公路的事故2135起,死亡383人,分別占當年全省交通事故總數和死亡總數的24.5%、20.4%。但是農村道路安全管理一直未納入有關部門的管理范圍之內,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將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從法律上納入有關部門統一管理,是我省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盡快制定有關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明確管理范圍和管理主體,確定農村道路規劃與安全設施標準以及交通安全設施要求。
2.“道交法”缺乏配套立法導致實踐中法律執行難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培訓缺乏實施規范
“道交法”對道路交通安全培訓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明確了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媒體等在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中的職責。應當說,“道交法”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社會化搭建了一個基本平臺,但是如何通過這個平臺使道路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順暢地運行起來,卻缺乏與之配套的相關立法。對此,我省也一直沒有對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進行地方立法。上述旨在匯集社會各種力量,動員更多社會主體參與的道路交通安全社會化宣傳模式中,各個主體的職責模糊不清,在道路交通安全宣傳的各自的任務是什么也不甚明了。如何發揮不同主體的優勢,有針對性向社會宣傳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缺乏剛性的約束和監督機制,更缺乏考核評價與責任追究機制,
而對于駕駛人的培訓,“道交法”只設定了駕照取得需要培訓考核的基本規定。對于駕駛人培訓的質量、時間長度、職業周期的教育培訓照例缺乏相應的配套立法。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駕駛人的教育培訓,培訓的質量和時間都明顯落后于對方*日本執行嚴格的駕駛人培訓考試制度,規定駕駛人實際道路訓練里程不少于500公里。駕照考試通過率平均在30%左右,交通違法者被要求參加專題教育培訓。參見湖南省公安廳內部資料《湖南公安內參》2013年第30期。德國的有關交通法律規定,德國從 2008 年起實施職業駕駛人再培訓制度,要求從事客貨運輸的駕駛人每 5年必須參加不少于35 小時的業務培訓。王金彪. 德國道路交通管理經驗及借鑒意見[J]. 道路交通管理,2013,(7).。駕照申領期間的教育培訓成為駕駛人生命周期的唯一一次培訓。在我國社會快速發展時期,交通規則和交通法規適應實踐的需要不斷做出調適和修改以及駕駛人生理周期的變化,都要求對駕駛人進行周期性培訓,提高安全意識。為此,必須制定“道交法”的配套法律,對駕駛人周期性培訓作出強制性的制度安排。
(2)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缺乏配套法律支撐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我省的《實施辦法》都對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協調機制的建立作了明確規定。但對于具體如何協調涉及交通、建設、規劃、財政、農機、工商、衛生、監察、質量技術監督、司法行政、保險監督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如何協調綜合治理部門與企業、學校、社會團體的關系, 法律沒有作出具體安排,我省制定的“道交法”《實施辦法》也未作出具體規定。作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綜合協調機構——省、市、縣三級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法律沒有對其機構和權力予以明確,導致其在實踐中屬于有牌而無獨立編制之實的虛設機構,其辦公室附設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其權威嚴重虛化,難以起到協調不同部門職能的作用。
3.管理主體法定責任不明確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多個部門,對此“道交法”也作出了相關的規定,但是對于政府職能部門、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具體擔負什么責任和職能,一直缺乏下位法或地方立法的解釋與規范。責任不明確,職責不細化,會直接帶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導致相關部門、單位即便有心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工作,但也會感覺無從下手,更多的情形是以職責不明為借口逃避責任;二是導致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職能的混亂。沒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主體的具體職能和責任,使得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職能產生過多的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移動的慣性,真正具有履職能力的部門卻沒有依法賦予其法定職責。如在交通隱患排查和整治方面,其治理責任與職能應當歸屬于公路管理部門、城建部門,但是現實中公安交通警察卻在做著這項自身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而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體一直是空白;三是導致追責無力。由于法律沒有很好確定相關部門、企業、單位的法定職責,導致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責任追究就習慣性地僅僅囿于追究公安交通部門的管理責任。只有從法律上具體賦予政府、單位、企業的法定職責,才能根據導致事故發生原因,依法追究相應管理主體的法律責任,從而有效堵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黑洞”。
(二)執法不嚴
“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我們擁有內容良好和體系完備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如果這些法律得不到嚴格執行,也會失去其應有的規范和指引作用,仍將導致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問題重重。
已有的法律沒有得到嚴格執行,在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中存在著大量有法不依、執法不公的現象。1.機動車與駕駛員未嚴格依法管理。如摩托車管理失序就是較好的例子。我省截止2013年底登記在冊的摩托車達到474.6萬輛,但只有207.2萬人持有二輪摩托車證。意味著有至少一半還多的摩托車駕駛員屬于無證駕駛,這還沒有考慮農村地區存在的大量沒有登記入戶的摩托車。上述情況的存在與“道交法”對機動車和駕駛員的管理明顯不符,屬于執法不嚴的典型現象;2.車輛安全保護設施使用未依法落實。頭盔、安全帶以及兒童專用座椅使用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證明是有效降低司機和乘客遭受致命傷害風險的核心關鍵因素之一。我省“道交法”《實施辦法》也對摩托車駕駛人及乘坐人員乘車佩戴安全頭盔做了明文要求。但如何保證上述規范的嚴格實施,法律缺乏相應的細則規定,執法部門對違反上述規定的行為也沒有進行嚴厲處罰,導致不佩戴頭盔、不使用安全帶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對兒童乘車使用專用兒童椅,我國及我省目前為止還沒有相應的強制性規定,遑論落實。3.對特種車輛、特權車輛執法不到位。這里的特種車輛是指用于執行特定任務的執勤執法車和搶險救災等特定車輛,包括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危險物品運輸車、校車等。特權車主要是公務用車。特種、特權車輛因為自身的特殊原因,交通違法行為突出,有關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一些特權車輛眾目睽睽之下違法,相關部門沒有嚴格執法處罰到位,社會負面影響大。4.對營運車輛管理不到位。有關部門沒有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營運車輛在不同的環節都存在安全隱患。一些違法改裝存有隱患的車輛進入營運市場,“入口關”存在疏漏。車輛檢驗市場化后部分從事車輛檢驗的個體企業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未把好審驗關,營運車輛帶病運行的情況較為突出。一些特殊運營車輛未辦理相關的營運手續,未按規定裝載和未按規定的線路、時間行駛,導致重大交通事故時有發生。5.行人違法處理不到位。行人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已經成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肇源。但對于行人違法如何處理,執法部門一直缺少有效的對策。
(三)執法監督不力
1.法律監督主體權力過低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職能分散于政府29個部門以及相關的單位、企業和社會團體,對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執法以及相關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履職,如何進行監督我省一直沒有在法律層面次予以理順和明確。現有的法律關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監督,只指向于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督查主體為公安機關督察部門*“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六章執法監督”所規定的內容單一指向“交通警察”。。這就意味著,對于政府其他28個職能部門以及相關的單位、企業、社會團體而言,法律監督尚是空白。缺乏嚴格有效的監督,道路交通綜合治理很難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社會化管理格局。
2.法律沒有依法設定具體的監督內容和方法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內容包括道路規劃、設計、施工和路面交通秩序等一系列內容。也只有對道路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到投入使用后的交通秩序進行全程管理才可能消除不同階段存在的交通隱患。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執法監督的內容理應包括上述各個環節的全部內容。但現實狀況是,目前“道交法”規定的“執法監督”只限于交通警察各項職能監督,其他職能部門執法環節監督的缺失,其產生的后果我們可想而知。由于法律對道路交通安全職能監督設定的嚴重局限,對其他部門履職與企業履職的監督方法也就無從談起。要形成道路交通安全的綜合治理,亟需制定更為詳細的法律監督制度。
(一)以依法治理為目標,搞好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頂層設計
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以政策為補充,堅持預防在前,處置在后的原則,依法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的頂層設計。
1.加強道路交通規劃、設計和評估
通過立法,將道路交通安全的規劃、設計和風險評估作為道路建設與發展的法定環節。以法律剛性規定將道路交通安全規劃融入全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到道路規劃和道路安全建設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依法明確道路交通安全規劃、設計和評估的主體。
2.依法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體與職責
以完善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為手段,從法治層面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的職責設計。依法明確道路交通治理的主體以及相關主體的責任、義務。依法賦予各級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規劃、設計和評估的職責,明確道路交通安全履職的監督、檢查和實施主體。依法明確社會團體、企業、學校、傳播機構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具體職責。
3.依法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制
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主體責任。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機制,構筑和完善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單位)三級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網絡。形成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格局。依法將農村道路納入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城鄉統籌的“一體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格局。
4.依法完善監督機制
改變現有的僅僅面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監督機制,完善立法,建立完善的綜合執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制。依法賦予各級道理交通安全委員會的綜合執法監督職責,負責對各級政府以及交通、建設、規劃、財政、農機、工商、衛生、監察、質量技術監督、司法行政、保險等職能部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以及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職責的考核、監督。同時賦予各級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評估的職責。全面落實企業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主體責任,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及單位的內部監管責任,健全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責任追究制度。依法賦予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對道路交通事故的數字統計和信息發布職能,并由其組織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制定省、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和年度治理核心內容。此外,各級道路交通委員會還要加強調查研究,適時制定和實施我省道路交通短期、中期、長期管理對策。
(二)完善立法,從源頭做好道路交通安全治理
在做好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頂層設計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使道路交通綜合治理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治理框架內良性運行,標本兼治消除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種隱患。
1.明確道路交通管理的相關技術標準
通過立法,從法律的角度明確電動車(電瓶車)技術標準、道路設計標準、道路設施建設的有關標準,從道路建設源頭消除道路交通存在的安全隱患。當前迫切需要做好的事情是,盡快制定有關法律,依法規范電瓶車或電動車技術標準,對其生產,銷售、經營、使用、管理納入法治管理范圍。通過立法將農村道路納入道路交通管理范疇,制定適合農村的道路交通安全標準,努力完善鄉村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建立城鄉一體化的交通管理格局,提升全省道路交通網絡的整體安全水平。
2.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機制
通過立法,依法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機制。明確公路管理部門、城建部門為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的主體,并依法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的周期和維護制度。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和交通“黑點”排查制度,各職能部門有關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數據由各級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匯集,職能部門信息相互共享。以周期性的道路交通事故統計為基礎,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風險研究機制,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風險,遏制重大交通事故的發生。
3.完善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交通肇事案件的法律責任追究制度
要切實解決目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追究存在問題,建立科學的責任追究制度。按照“因果關系”追責,即建立按照誘發交通事故原因追責,包括道路設計、建設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綜合性的“果——因”問責和責任追究。依法確立在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和重大交通事故肇事案件中,除依法追究駕駛人法律責任外,還要追究駕駛人尤其是職業駕駛人所在單位、企業等單位或企業負責人、或是機動車所有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善、不為的法律責任,嚴重者追究刑事責任。依法確立由于道路設計、管理不到位而引發重大交通事故相關人員、單位負責人及單位的法律責任。
4.規范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責任義務
通過制定具有強制性要求的“道交法”實施細則,細化和規范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學校等有關單位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義務機制,明確交通安全公益廣告發布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公益信息發布的形式和渠道。通過法律規范學校道路交通安全知識法制教育內容、時間和形式。“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要督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道路交通安全主題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組織編寫統一的教材,建立年度督查監督制度。
(三)嚴格執法,多措并舉,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法律賦予的職責,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嚴格安全管理,切實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領域的各種安全隱患。
1.加強特權、特種車輛的管理
單位與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特種車輛、特權車輛管理,依法查處特種、特權車輛的違法行為。尤其是政府部門所屬特權車輛,應當加強內部的監督管理,模范遵守法律,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強對營運車輛、校車、危險物品運輸車輛監督和檢查,建立特種車輛管理動態信息系統。對這類車輛管理實現全省縱向和橫向信息的共享。即省到市的縱向與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橫向的信息共享。重點人群、重點車輛在不同地區、不同職能部門現場查獲和通過GPS等智能化管理系統獲取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違章信息應統一進入有關的管理信息系統。明確兒童座椅、安全帶使用的強制性法律規范以及相關直接責任人、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2.規范城市電動車與農村摩托車的管理
制定電動車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明確電動車具體的技術標準和使用頭盔的強制性規定及處罰措施。對電瓶車銷售、入戶進行嚴格控制,嚴禁超標準的電瓶車在我省生產、銷售;將電動車納入非機動車管理范圍,嚴格執法。對農村摩托車進行摸底調查,建立臺賬,做到心中有數。
3.嚴格查處和處置存在安全隱患的車輛
加強對機動車定期檢驗、報廢、注銷情況的清查;嚴格車輛準入制度,對達不到車輛技術等級的車輛,一律不得進入運輸市場;嚴厲打擊報廢和拼裝汽車上路行駛。
4.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綠色交通
大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采取多種措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使軌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車和步行的出行結構合理有序,人流、車流得到均衡分布。培育農村公共交通市場。鼓勵綠色出行、低碳出行。
(四)依法加強監督,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通過完善現有的法律,拓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監督的對象和領域,積極開辟有利于公開監督、民眾監督的綠色監督渠道。
1.開辟有利于民眾監督的綠色監督渠道,切實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道路交通委員會依法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及交通、建設、規劃、財政、農機、工商、衛生、監察、質量技術監督、司法行政、保險等職能部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監督。上一級政府的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依法對下一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并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納入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范圍。
2.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依法對道路的規劃與設計進行監督
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要依法對道路規劃、設計,尤其是對重要的道路交通線、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進行交通安全評估進行監督,確保道路規劃建設科學、安全。依法對道路建設施工過程進行監督,確保道路依照安全標準施工和建設。
3.積極開辟公開監督和民眾監督的渠道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職能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創設有利于公開監督和民眾監督的渠道,切實做到“陽光管理”,汲取民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水平。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Road Traffic Safe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by Law in Hunan
LI Xian-bo1, OU San-ren2
(1.HunanPoliceAcademy,Changsha,Hunan410138,China,LawSchoolof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2.HunanPoliceAcademy,Changsha,Hunan410138,China)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has become a major livelihood issues to break in Hunan province. it is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on window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rule law,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raffic safety of roads in Hunan province mainly existing legislation is not perfect, laws, lax enforcement of the law and lack of supervi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gal and so on. Therefore, Do a good job i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he top-level design of road traffic safety, perfect the legislation, strict law enforcement, and strengthen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ffic management from the source, Elimination of road traffic safety hidden danger, is the fundamental to improve traffic safety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in Hunan.
rule by law; traffic safety; government
2014-10-08
201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推進法治湖南建設中道路交通安全綜合管理對策研究”(項目編號為13WTA21)。
1.李先波,男,湖南警察學院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與國際法;2.歐三任,男,湖南警察學院副教授。
DF456
:A
:1672-769X(2014)06-0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