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評論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
本刊評論員
如果說中國沒有法制,可能不準確。中國的法律制度始于4100年前周朝:“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如果說中國少法治多人治,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與農業文明相適應,中國的社會細胞和基本生產單位是家庭而不是個人,維系一個家庭的紐帶是血緣而不是契約。一個家庭里的家長就是依據血緣關系確立的最高權威。這是所謂的“家天下”的基礎。
“家天下”之前是“公天下”。“公天下”的基本含義是“禪讓制”,即部落首領或王的繼承人是選能而繼之。“禪讓制”的依據是制度;“家天下”是“世襲制”,繼承人是嫡長子。“世襲制”的關系是血緣。“禹傳子,家天下”,周以后,“世襲制”延續數千年,作為一種文化觀念,至今仍然影響著中國社會。這是“權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的歷史文化根源。
中國歷朝歷代法不可謂不多,刑不可謂不嚴,但百姓有事還是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爺”。這種觀念的前提是權大于法;官員個人的品格大于制度的約束。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積極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制觀念明顯增強。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傳統文化中的“人治”,仍然有著一定的歷史慣性。當今社會生活中,許多本來可以通過法律法規處理的事情,往往要通過“鬧”的方式或領導人的批示來解決。這表明“人治”的傳統思維不僅表現在一些官員身上,還是一種社會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依法理政,依法維權,依法治國,還沒有形成全社會的共識。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靠“人治”肯定不行,必須依法治國。這已經為歷史和現實證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但全社會依法治國觀念的養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這就需要通過頂層設計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依法治國的氛圍,加快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并指出“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表明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
目前我們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國情世情也變得更加復雜。“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和風險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很多,但千頭萬緒還是要抓根本。因此,“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從這方面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