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崢
(渤海證券,天津 300000)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產生了互聯網金融,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時間,對金融服務的市場有所拓展。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高科技化、虛擬化、法律法規監管缺位、跨國經營等特點,導致其風險管理更加復雜,這對我國的金融穩定是一種新的挑戰。
當今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式主要有兩種: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網絡貸款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依托網絡,在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中,作為第三方提供資金的保管、支付清算以及信用擔保服務的平臺。例如網易寶和支付寶等。在2013 年1 月,我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由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有223家。網絡貸款模式即為我們所說的P2P,它包括網絡貸款中介和網絡貸款公司。其中網絡貸款中介起的是中介的作用,而網絡貸款公司直接向消費者融通資金。截至2013 年,據不完全統計,網絡貸款公司超過600 家,交易額已經超過了500 億元。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其遇到的風險越來越復雜,例如系統性的技術風險、包括交易主體和計算機系統的業務風險和法律風險。
系統性的技術風險包括系統性安全風險、技術選擇風險和技術支持風險。
系統性安全風險是由于黑客攻擊、互聯網傳輸故障和計算機病毒等因素引起的,這會造成互聯網金融計算機系統癱瘓,從而造成技術風險。表現在三個方面:加密技術和密鑰管理不完善、TCP/ IP協議安全性差、病毒容易擴散。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資料都被存儲在計算機內,而且消息都是通過互聯網傳遞的。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在加密技術和密鑰管理不完善的情況下,黑客就很容易在客戶機向服務器傳送數據時進行攻擊,危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TCP/ IP 在傳輸數據的過程中比較注重信息溝通的流暢性,而很少考慮到安全性。這種情況容易使數據在傳輸時被截獲和窺探,進而引起交易主體資金損失;通過網絡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的擴散并傳染,一旦被傳染則整個互聯網金融的交易網絡都會受到病毒的威脅,這是一種系統性技術風險。
技術選擇風險是由于在選擇技術解決方案時存在操作失誤或設計缺陷。它可能來自于技術落后,也可能來源于信息的傳輸過程中效率較低。如果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技術創新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或選擇的技術方案已經被淘汰,則會出現網絡過時、技術相對落后的狀況,從而導致互聯網金融機構或客戶錯失交易機會。技術選擇失誤對于傳統的金融業務而言,只會增加業務的處理成本,而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會影響客戶及交易機構的交易機會,最終導致互聯網金融機構失去生存基礎;如果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效率較低,則會出現傳輸速度降低或中斷的情況,從而延誤交易時機。
技術支持風險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機構受技術所限或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而以外部技術支持解決內部的管理難題或技術問題,在此過程中,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無法滿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服務,導致造成技術支持風險。還有的一方面是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較缺乏,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造成了技術支持風險。
包括交易主體和計算機系統的業務風險有:操作風險、市場選擇風險和信譽風險。
操作風險是由交易主體操作失誤或有互聯網金融的安全系統造成的。從交易主體操作失誤方面來看,可能是由于交易主體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結算終端、資金流動性不足等操作性風險。從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方面來看,可能是由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系統、賬戶授權使用系統、與客戶交流信息的系統等的設計缺陷而引起的操作風險。
市場選擇風險是由信息不對稱而使得客戶面臨道德風險和不利選擇的業務風險,或者是使得互聯網金融市場成為檸檬市場。互聯網的虛擬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評價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其在選擇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還有可能使價格低但服務質量差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被客戶接受,而高質量的機構被擠出市場。
信譽風險指互聯網金融機構不能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導致其無法有序開展金融業務的風險。互聯網金融依托的是互聯網技術,而互聯網技術容易發生故障或系統容易被破壞,所以勢必會引起不能滿足客戶預期需求,進而影響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譽,出現資金鏈斷裂和客戶流失等問題。
法律風險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業務違反法律或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未遵守相關權利義務引起,或者是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立法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或比較落后,現有的銀行法、保險法和證券法都是為傳統金融業務,對于互聯網金融不太適合。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電子合同有效性的確認、個人信息保護、交易者身份認證、資金監管、市場準入等尚未有明確規定。故在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過程中容易出現交易主體間權利義務模糊,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穩定發展。
對于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各種風險,我們提出的應對措施有四個方面:構建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法制體系建設、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構建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包括對互聯網金融運行環境要進行改進、對數據的管理要加強、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改進運行環境需要從硬件和網絡運行方面對其進行改進,加大對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擊能力。保證互聯網金融的硬件環境安全。其次對網絡運行方面應用分級授權和身份認證登陸來訪對非法的用戶登陸進行限制;對數據的管理要加強可以通過利用數字證書為交易主體提供安全保障;要大力開發數字簽名技術、密鑰管理技術和互聯網加密技術,從而降低技術選擇風險,保證國家金融安全。
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加強內部控制并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內部控制方面應該從內部的規章制度和組織機構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業務操作規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和安全管理辦法,建立技術隊伍來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方面要從建立全面客觀的電子商務身份認證體系、個人和企業信用評估體系著手,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選擇性風險。
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法制體系建設包括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現行法規、制定網絡公平交易規則。加緊立法計算機犯罪、電子商務的安全性和電子交易的合法性。明確電子憑證和數字簽名的有效性,對各交易主體的權力義務進行明確的解析;對現行的不適合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適時的加大量刑力度;對交易主體的責任、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保持電子交易憑證、識別數字簽名等做出詳細的規定,保證能夠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
在此方面應對市場準入管理進行加強并完善監管的體制。確定準入條件并對互聯網金融創新加大扶持力度;互聯網金融對分業監管模式提出挑戰,故應協調混業和分業監管模式,實行綜合監管。我國應向國外學習,及時協調可能出現的國際司法管轄權。
據數據顯示,2013 年我國新興的移動支付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交易規模分別為9.64 萬億元和1060.78 億元。電子支付交易規模超過1000 萬億元。在該年,我國電商的交易規模已經達到8.1 萬億元。比2012 年增長27.9%。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往處于壟斷狀態的理財和信貸等金融服務逐漸以新的形態出現,銀行、網絡金融公司和互聯網企業為增強其本身的競爭力進行自主創新,從而塑造全新的金融生態圈。在這種移動支付的發展態勢下,做好金融監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健全監管體系需要綜合政府、企業各方面力量,從實際情況出發,以保證互聯網金融平穩發展。
總之,我們應充分了解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降低交易主體的損失并保證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有序開展和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
[1]王國貞.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J].河北企業,2013,11(3):40-42.
[2]周小娟.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時代經貿,2013,22(1):111-113.
[3]陳子永.互聯網金融風險與防范[J].商,2013,21(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