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鈺豐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 400033)
對于企業而言,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是圍繞資金運動和資產變化所展開的,然后通過企業會計核算所得出的會計信息進行展現。在會計核算過程當中,會涉及到多種可控和不可控的風險性要素,對企業資金和資產形成一定的影響。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正是對企業的資金和資產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進行有效的保護。加強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保證企業內部資產健全,完成企業戰略目標的基礎,是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保證。
近年來隨著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的含義也在不斷深化與擴展。企業意識到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提高資產的安全性,而且還包括控制生產經營活動、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我國的《內部會計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專門就內部會計控制的概念做了規定,規定指出,“本規范所稱的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保證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目前,大多數管理者缺乏理解和認識內部會計控制的意識,未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之間的密切關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參與和重視不夠,甚至存在很多誤解,僅僅認識到可以對會計信息的準確性進行監督,沒有發現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經營風險預測、控制、評估以及戰略制定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越來越重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設,2001 年財政部便出臺了《內部會計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其后又不斷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促進企業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各企業情況不盡相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部分企業雖然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但忽視了內部控制制度的整體性建設,內部會計控制的相關內容被分解到各項制度和辦法中,沒有建成系統的、完整的控制體系,在執行中也缺乏有效性。
企業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的主體,但多數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不被重視,內部審計和審計部門垂直管理不到位。在人員配置上內審、稽核人員較少,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機構的稽核工作由本部門會計主管或其他在崗人員兼崗,存在自己監督自己、自己稽核自己的情況,無法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其次,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的監督檢查的獨立性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受制于企業負責人。
機制是指結構的主體部分之間的關系,和在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關系屬性。將機制引入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管理,那么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整體機制,則是指會計系統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聯接方式,以及通過這些因素之間的聯系,完成企業生產經營的內部控制目標,從而有效的實現整體功能的運行方式和過程。具體來說,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機制,可包含內部會計體系的所有因素,如人員、設施、規章制度、發展計劃、落實的措施以及具體運作過程等。只有把內部會計控制作為一個總體系統來運作,充分發揮各個因素的職能作用,互動合作,才能促進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完整、規范和高效的完成。
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分的核心。通過加強預算管理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建立企業風險預警機制,提高企業經營者的會計管理和規范其經濟行為,使企業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還可以通過對企業內部以及所屬各個部門的財政收支情況、財務收入、支出、出租情況、專項經費的運用和其他的經濟活動進行全方位的真實性、合法性的監督與評價,從而達到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及時地發現和解決財務問題。使企業的會計信息準確真實,可以如實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經濟監督核心部門之一,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審計工作的良好基礎。開展內部審計,可以發現正確的內部核算、會計資料以及財政收支并且糾正其中一些不合法、不合規、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現象和問題。它可以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監督經濟活動、履行經濟職能。它可以強化事前監督、事中控制和事后處理,以保證企業核算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證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總之,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最主要的科學保障便是內部會計控制。只有在內部控制環境不斷優化和完善的基礎上,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機制的不斷調整,才能切實發揮內部會計控制的積極作用。良好的會計控制機制可以有效的防止企業資源浪費,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效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1]秦燕飛、白楊:關于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探討[J],工業審計與會計,2008(6).
[2]張俊民: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構造及其分層設計[J],會計研究,2007,(5):32—44.
[3]郭建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財會研究,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