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琳 吳江
摘 要:直轄以來,重慶市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以2012年《重慶市統計年鑒》數據為依據,對重慶市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工業發展;產業結構;產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23-03
直轄以來,重慶市工業得到飛速發展,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其中制造業的產出貢獻率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為80%以上,是全市工業的主體?;拘纬闪艘云嚹ν熊嚍橹黧w的機械工業、天然氣化工和醫藥化工為重點的化學工業、優質鋁材和優質鋼材為代表的冶金工業三大產業為支柱的,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三大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工業體系。產業布局日趨合理,重工業和污染較大的產業逐漸向主城區外轉移,工業發展集聚效應顯著。
一、重慶市工業發展現狀
(一)工業總量增長迅速
由表1和下頁圖1可以看出,重慶市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10 011.13億元,年增長16.4%。工業增加值4 690.46億元,年增長22.2%。工業在產業構成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8%。
從區域來看,一小時經濟圈工業增加值達到3 769.53億元,渝東北翼712.66億元,渝東南翼208.27億元。當年區縣工業增加值最高的區縣前三名是渝北區392.88億元,涪陵區310.72億元,九龍坡區300.46億元;當年最低的區縣后三名是巫溪縣8.66億元,巫山縣14.04億元,武隆縣16.59億元。2011年全市工業投資達到2 531.21億元,年增長33.4%,工業發展后勁較強。從全國格局看,2011年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 542.8億元,居全國第二十二位,年增長速度達到21.8%,居全國第一位。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主導產業發展良好
近年來,重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由上頁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穩中有升,第三產業穩步上升。2011年重慶第一產業增加值844.5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5 542.8億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3 623.81億元,增長10.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4%,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2%,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目前重慶市產業結構現狀呈現如下特征:三次產業按占GDP比重和對GDP增長貢獻大小依次排列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即目前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為“二三一”;重慶市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第二產業,且依賴性呈增強趨勢;第三產業發展比較快,對重慶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總之,從經濟發展階段上看,目前重慶市處于工業化中期,產業結構仍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與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50%~60%比重相比還太低,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以實現三次產業結構向更合理的比例轉移。
重慶市提出“6+1”主導產業發展模式,即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工業、裝備制造業、化學工業、材料工業、能源工業、消費品工業成為門類較齊全、產品種類較多、技術水平較高、具有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同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工業協調發展。
(三)產業布局日趨合理
重慶直轄市由原重慶市和四川省轄的萬縣、涪陵、黔江三個地級區市構成。因受四川盆地東南邊緣的丘陵、山地長江、嘉陵江、烏江的分割地貌影響,其工業企業的空間布局仍具有直轄市成立前留下的按行政區劃和地形地貌分治布局的特征,即除以涪陵、萬州、黔江三個次級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中心分別布局了一部分工業企業外,多數工業企業特別是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在特大中心城市的主城區、郊區和沿成渝、川黔、襄渝鐵路及長江、嘉陵江、烏江流域而分布,使重慶工業企業形成了分片布點、有機展開、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結構體系。
重慶工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工業基礎更加壯大,產業聚集與擴散效應更為顯著。一方面對原主城區傳統的機械加工、軍工、冶金、電力等重工業進行調整,有序地向主城區郊區轉移和擴散。另一方面,在主城工業企業向近郊區擴散的同時,近郊的工業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了市區外的許多新建企業和部分“三線建設”調整企業。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二郎工業園區、南岸的茶園工業園區和北部新區,從而形成在主城核心區內以都市型工業為主,主城都市圈內外兩側以汽車、摩托車、醫藥、電力、儀器、儀表出口加工為主,高新技術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兩翼地區以資源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布局。
二、重慶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短,企業創新能力較弱
重慶雖然產業門類較為齊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大,具有調整產業結構的先天優勢。但是產業鏈條是因計劃經濟時期嵌入式發展而形成的,研發與生產相分離,導致企業創新能力較弱。近年(2009年以來)發展起來的產業大多為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引入的新興產業。比如,IT產業中的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目前是代工組裝,很難實現“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并面臨物流、關鍵零部件和人力資源等問題。
(二)工業發展集群效應不明顯
重慶工業企業雖然相對集中,但產業集群不明顯,資源要素未得到有效配置。近年來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中,如微電子企業向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集中,化工企業向長壽化工園區集中等,但縱向集中度不高,產業集群規模不大。區縣層面的產業雷同現象嚴重,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不明確,導致資源難以有效組合,勞動力和資本向優勢產業布局的區縣集聚力弱。產業利潤率和R&D 研發投入強度偏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此外,重慶產業發展過程中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區域合作有待加強。直轄以來,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與渝東南、渝東北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兩翼地區的發展,增強了內部區域合作,但合作的層次較淺,深層次合作比較艱難并有減緩趨勢,地區各自為政的經濟發展現象較為嚴重。
三、重慶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總體來看,重慶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有一定的工業發展基礎和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重慶工業發展急需順應時代潮流,走科技化、集約化道路。
(一)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各國各地區的工業發展,只有不斷追求產品創新、企業進步和產業升級,才能在世界競爭中免遭淘汰。重慶應在其老工業基地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工業發展不僅僅局限于低層次,要推進深加工、科技研發,走出重慶自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注重產業集聚和產業鏈的完善
產業集聚是指某一特定產業的龍頭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區域內扎堆發展的現象。產業鏈則是指一個復雜產品從基本資源材料采集,到各種零、部、配件加工,一直到最終產品組裝進入市場的全部生產企業和中間環節。產業集聚現象的產生和產業鏈的延長和完善的需求都與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需要集聚發展以加強系統創新和降低產業的配套成本有關。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完善也有利于在某個區域內與該特定產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此外,產業集聚和不斷追求產業鏈完善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東部地區加快推進新興工業化進程的成功經驗。重慶應將產業集聚和不斷延長和完善主導產業的產業鏈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
(三)協調區域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重慶應利用各區縣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提出適應當地發展的產業和模式,同時把這一模式納入重慶市整體產業規劃,在大力發展中心區域的同時,一方面帶動周邊區域的產業發展,同時又反過來又可以為中心區域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撐,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利用其獨有的政策和資源條件優勢,既要協調好直轄市內各區縣的工業發展和市場銜接,更要加強與西部其他省市的合作,形成西部經濟發展增長極。
參考文獻:
[1] 范德成,王曉輝.基于多元回歸與灰色關聯分析的中國產業投資結構優化研究[J].現代管理科版,2008,(3):7-8.
[2]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90.
[3] 趙曉瑛.區域投資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4] 陳培文,曹恒軒.三次產業劃分理論評析[J].山西統計,2000,(1):20-22.
[5] 蒲艷萍,李楊.基于灰色關聯度的產業投資分析——以重慶產業優化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5-18.
[6] 丁忠明.安徽省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06)[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7] 周萍.重慶工業發展狀況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3,(3).
[8] 魏后凱.21世紀中西部工業發展戰略[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9] 羅文.湖南工業結構及及其工業化水平研究[J].經濟地理,2001,(3).
[10] 肖麗,陳浩.基于產業結構視角的重慶市宏觀投資效率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5-46.
[11] 張鵬,陳杰.重慶市產業投資結構灰色關聯分析與優化對策[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147-150.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