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書俊
摘 要:近年來,湖北小城鎮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小城鎮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制約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小城鎮,加強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關鍵詞:“兩型社會”;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26-02
小城鎮位處大城市和農村的結合部,一方面為農村提供生產要素,一方面傳遞城市的輻射力,在推動中國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和建設“兩型社會”進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近年來,湖北省提出“兩輪”驅動、“四化”同步和一元多層次戰略,把加快發展小城鎮作為農村工作三大戰略之一,小城鎮發展駛入快車道。2012年,湖北省城鎮化率達到53.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9個百分點,比2000年高出了12.8個百分點,至2011年底,全省有城鎮818個,其中省轄市12個,縣級市24個,縣城40個,建制鎮742個,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小城鎮已成為湖北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撐。同時,小城鎮規模偏小,布局過密、過散,城鎮功能弱等問題日漸顯現,尤其是采取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小城鎮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阻礙著小城鎮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兩型社會”要求格格不入。因此,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已刻不容緩。
一、湖北小城鎮生態環境現狀
(一)居住環境質量低
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大部分城鎮都是沿公路、沿江河而建,缺少綠化用地,城市功能不齊全,城市垃圾處理能力低。多數房屋采光通風條件差,交通噪聲超標嚴重,監測數據顯示,2007年全省14個分貝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A聲級范圍在46.8(咸寧市)~56.1(恩施市)分貝,這些城市晝間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居民文教區標準,不符合居住標準。而且由于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小城鎮居民文化娛樂生活十分單一,治安問題也比較嚴峻,這些問題制約著城鎮發展的同時,也影響了城鎮居民住區環境的質量。
(二)耕地面積嚴重不足
湖北省作為農業大省,耕地面積5 023.88萬畝,人均耕地0.87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人均1.4畝的2/3,土地資源形勢不容樂觀。一直以來,湖北省耕地總量呈持續遞減態勢,1961—1995年,湖北省耕地共減少945千公頃,其中“六五”、“七五”、“八五”十五年間年均減少耕地25.2千公頃,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耕地面積。與此同時,這十五年間湖北省人口年均增加65.78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總人口,而全省耕地后備資源不足,人均僅0.002公頃,只及全國人均水平的1/3[1]。耕地不足直接導致小城鎮建筑物比較密集,缺少綠化帶、綠化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質量差,這又是制約小城鎮發展的一大因素。
(三)水污染嚴重
小城鎮的工業以鄉鎮企業為主體,規模普遍較小,工業三廢處理設施匱乏,缺乏環保意識,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不僅污染了小城鎮自身生態環境,而且嚴重污染了河湖水體。2007年,湖北省45條主要河流的102個監測斷面的監測數據顯示,水質良好并且符合I一Ⅲ類標準的斷面共計86個,占總監測斷面數的84.4%,水質較差符合Ⅳ類、V類標準的斷面占7.8%,水質污染嚴重為劣V類的斷面占7.8% [2]。多數小城鎮,特別是處在山區的小城鎮,其功能主要為當地商業的集散地,以飲食、農、林、牧加工業主,基本沒有污水處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少部分小城鎮建有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但由于其設施落后,利用率很低,甚至根本無法有效處理污染。
(四)缺乏環保設施
大部分小城鎮環衛設施短缺,道路清掃保潔疏于管理,甚至沒有專門的環衛機構和專業的環衛隊伍,沒有系統、標準化的垃圾處理設施,所有垃圾都是簡單堆積,長期得不到清掃,更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導致垃圾圍城的現象十分普遍。2007年,湖北省固體廢棄物產生量4 683.43萬噸,達標排放率70%左右,生活垃圾產生量673.2噸,無害化處理率只有41.9%[2]。小城鎮里幾乎隨處可見塑料包裝物和農膜所導致的“白色污染”,不僅嚴重影響城鎮景觀,制約小城鎮的發展和其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人們的健康也造成了極大威脅。
二、湖北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統籌規劃,環保規劃滯后
湖北省大部分小城鎮是在農村居民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鎮之初,缺乏統籌規劃,或者規劃的整體性、協調性差,缺乏長遠眼光,不同規劃間相互脫節,導致規劃的指導和規范作用無法發揮。很多小城鎮發展規劃中沒有考慮環境保護,有的即使列入其中,其內容大多過于簡單,不具備可操作性和長遠性,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區,給小城鎮可持續發展建設帶來很大阻礙。
(二)缺乏環保意識、環保宣傳不力
經濟效益是衡量考核領導政績的最重要指標,小城鎮領導往往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片面追求“項目立鎮”、“工業強鎮”、“商業活鎮”,而忽視 “環境興鎮”的重要性,不顧小城鎮環境容量小,盲目引進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生產技術,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污染,治理污染需花費的資金往往要比這些企業的產值多幾倍。同時,小城鎮環保宣傳教育力度不夠。一方面城鎮環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無機構、無編制、無人管的問題,只有少數兼職的城鎮環保人員,常存在小城鎮環保機構執法的不到位的問題;另一方面群眾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夠強,許多群眾往往會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或投訴,而對自身破壞或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3]。
(三)環保投入不夠,設施匱乏
小城鎮環保投入主要依靠企業自身,鄉鎮企業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環保意識淡薄,資金不多,融資渠道少,由于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場等治污投資周期長,具有滯后效應,導致鄉鎮企業幾乎沒有資金投資環保。據統計,2011年湖北省有污水處理廠102座,設計處理能力520.89萬噸/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為41.73%,比全國平均水平77%低36個百分點,距離國家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四)經濟結構不合理
小城鎮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是主流,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保護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代價是能源和資源高消耗、低效率,產生的大量“工業三廢”是環境污染主要來源。
三、湖北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和“魚米之鄉”的美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這是湖北人的寶貴自然文化財富。湖北小城鎮規劃要研究省內各地的自然及歷史文化特點,結合當地的污染物排放情況及污染物擴散規律,根據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進行功能布局,把居民區規劃在環境質量良好的區域,將生產協作關系密切的企業實行園區式布局,實行鄉鎮工業污染的集中控制,減輕城鎮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努力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4]。
(二)增強環保意識,堅持“四個原則”
一是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充分考慮區域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與作用,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二是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的原則。進行資源開發活動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三是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思考”的原則。推廣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回收與綜合利用等節約型生產技術,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鎮,促進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關系,保證環保資金穩定有效投入。
(三)加強環境治理研究,實行科學保護
深入開展小城鎮生態環境綜合性科學研究、生態環境應用科學技術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理論研究、生態環境保護法制研究、生態環境評價預測研究等等,建立科學完善的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用科學的環保技術手段和創新的環境保護理念,指導環境保護實踐,根據環境演化規律治理環境污染,逐步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效率。
(四)環保機構進基層,監督機制要完善
目前,我省環保機構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改善小城鎮生態環境,首先,要將現有環保機構因地制宜地延伸到小城鎮。其次,由于環保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應選配素質高、技術能力強、職業道德高的人員從事環保工作,同時要各方籌措經費,保證環保機構各方面正常運轉。另外,環保工作應主動接受群眾監督,要成立群眾性的環保監督組織,設置環保監督員,建立完善的環境舉報機制,在保護舉報者的同時要對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五)多方協作,建設生態小城鎮
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政府、企業、社會要共同協作,解決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問題,努力建設生態小城鎮。生態城鎮化是一種無污染、環境好、消耗低、有綠色的城鎮化模式,這種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使居住其中的人們享受回歸自然的生活。建設生態小城鎮是小城鎮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
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湖北省小城鎮的發展速度很快、發展前景光明,但存在著許多與環境不相協調的問題。我們要看清目前形勢,共同努力,樹立環保觀念,科學規劃,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湖北小城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可持續發展,最終邁入“兩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Z].
[2] 蔡葦,張業明.湖北省環境污染現狀與對策[J].學術論壇,2009,(13):64.
[3] 朱彬.小城鎮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2):47-48.
[4] 陳繼明.關于當前小城鎮環境保護對策的探討[J].環境保護,2008,(2):217-218.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