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惠媛 劉心
摘 要: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為了拉動內需國家旅游局提出“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其中作為計劃中提出并倡導的四項旅游之一的社會旅游與西文國家研究并倡導近五十年的社會福利旅游從宏觀、長遠的利益追求上來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從社會旅游產生背景入手,在對國內外對社會旅游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后,并針對“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社會旅游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社會旅游;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40-02
在受金融風暴影響,入境旅游大幅滑落的情況下,為拉動內需,緩解金融危機的沖擊,政府根據國務院在2009年關于《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制定了《國家旅游休閑計劃綱要》。《國家旅游休閑計劃綱要》是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全社會和諧發展,提升國民生存狀態和生活品牌的國民休閑戰略。它的實施標志著中國大眾休閑、大眾旅游時代已經到來,旅游休閑逐步成為國民的基本權利。而“社會旅游”(又名福利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的名詞,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第一次提出。國內學者和旅游界各方尚未形成完善和充分統一的認知,社會旅游處于陌生的研究階段,就連其名稱、內涵都還沒有得到一致的看法。
一、社會旅游產生的背景
2010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5 000美元,國民公共假期達到125天(其中包括10天的帶薪休假),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在解決了旅游必備的“有錢”、“有閑”的條件后,旅游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大眾化階段。據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有30億人次的國內旅游市場規模,8 000萬人次的出境旅游(對世界旅游市場的貢獻率超過7%),5 772萬人次的入境過夜旅游。此時正是《國民旅游休閑計劃》普及并實施的最佳時期。大眾旅游已經成為一種國民的基本的休閑權利和生活方式,在它給社會經濟帶來活力的同時,它的“社會福利”作用也凸顯出來。
二、國內外關于社會旅游的研究
社會旅游在西方已經經歷了近五十年的歷史,人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國外關于社會旅游的研究
社會旅游一詞的英文為“Social Tourism”,在韓國和日本被稱為福祉觀光。社會旅游在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歐洲,早在1951年學者Hunziker、1959年學者Milman Ady指出社會旅游的概念,它是一種由低收入群體及自己無法承擔費用的群體進行的特殊的旅行形式。
1963年Arthur Herout作為主要投資人成立了國際社會(福利)旅游局(BITS),1971年國際社會(福利)旅游機構(BITS)、1978年世界旅游組織(WTO)、1980年在世界旅游組織大會上發表的《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以及1982年在世界觀光大會上都是從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角度指出為了能夠讓那些在身體上、精神上、經濟上有困難去旅行的公民享受到這種權利,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機構應為這些群體提供相應的旅游費用以及一些與旅游相關的信息,通過以資金的方式對這類群體所使用的非贏利的休閑設施予以援助的社會政策措施。
1984年學者Howard L.Hughes和1993年European Commission指出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及措施找出改變英國目前的社會福利旅游資助的最佳方式,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及貧困階層。
2009年學者Lisheng和Yanming Tsui運用數學模型及相關理論分析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及整體社會福利狀況所引起地外部效應變化,通過增加社會福利的方式確保地方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二)國內關于社會旅游的研究
國內社會旅游的理論研究相對于國外的研究而言,理論研究較為零散,尚未形成系統化,主要集中對社會旅游涵義的確定及旅游權利的論述,強調旅游權利的公平。2001年學者周婭從假日旅游的發展現狀指出中國已經具備了實施社會旅游的基礎必條件和必要條件,提出了中國旅游福利計劃的目的和意義。2005年學者張永奇強調旅游權是公民一項基本權利,國家應從憲法中獨立出公民的旅游權。2009年學者李袛輝糾正了目前學術界及旅游學界關于福利旅游在內涵及認知上的誤區。同年學者王曉紅從旅游的本質內涵及功能屬性的角度指出通過擴大旅游功能屬性來拓展社會福利,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2011年學者戴斌和夏贊才等人都從旅游權利的角度強調旅游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理應讓所有社會公民都能夠參與旅游活動并享受到旅游權利。
通過對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得出,國外學者對社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社會旅游涵義的界定、弱勢群體社會旅游行為效果以及弱勢群體的旅游行為對社會政策的影響等。主要從微觀層面來表述社會旅游所表現出的各種問題,研究的趨勢已經從權利論向社會旅游的效果評估發展。而國內的社會旅游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內容也更多的是宏觀層面上的,研究的內容著重于旅游權利的研究。但二者從宏觀、長遠的利益目標上是一致的,即都強調對特定群體的旅游資助并創造旅游環境。
(三)社會旅游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
作為《國家旅游休閑計劃》倡導措施之一的社會旅游與西方學者近五十年研究歷史相比較,二者對此概念的界定與外延論述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對社會旅游概念提出的背景不同,對于公民享有旅游福利權利的提法不甚明確。西方國家的社會旅游是20世紀60年代隨著帶薪休假制度而自然出現的大眾化旅游現象,它體現的是公民均可獲得享有旅游權利的公平性,支持并援助社會弱勢群體。而中國社會旅游的提出是作為一種倡導措施,促進國家旅游業發展的工具,而后才會提升到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幸福指數及社會福利的增加這一層面。二者都體現國民公平的旅游權利,強調對學生、低收入家庭、老人旅游以及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支持與援助。
隨著人類社會高度文明的發展,平民、平等、和諧的大眾化旅游是旅游業今后的發展方向。為了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除了在理論上進行社會旅游研究外,在實踐上也應逐步探討提高社會旅游的實際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國民旅游權利的帶薪休假制度
2013年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其中包括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帶薪休假制度是社會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落實和完善國民的帶薪休假制度,國民可以合理地安排個人的旅游出行時間,避開黃金周的擁擠,通過合理分配勞動時間和休閑娛樂時間,保障國民定期或周期享受帶薪休假政治制度,既可以提高游客的旅游感受及旅游企業的旅游質量,同時大力促進旅游行業的整體發展。
2.加大對公益性旅游景區建設并逐步走向免費
旅游景區可以分為商業性旅游景區和公益性旅游景區。在我國博物館、城市公園等景區屬于公益性旅游景區,加大其建設力度,增多參觀瀏覽項目的優惠或免費開放,真正體現出國民的自由旅行權、閑暇權及娛樂權。公益性旅游景區由收費到設立免費日、直到完全免費,這是人類平等思想得以認同和實現的象征。
3.建立與國民公積金綁定的旅游補貼制度
為給弱勢群體提供旅游機會,國家政府可以建立旅游券制度。旅游券的受惠對象為低收入勞動者和普通國民。旅游券受惠人可以以公積金形式將工資的5%~20%存入旅游券公積金賬戶,存期至少為6個月及以上。旅游券受惠人可使用的旅游券金額取決于受惠人所交公積金的多少,同時雇主要負擔使用旅游券的20%~80%的費用。這種旅游券與國民公積金綁定制度既需要國家政府的援助同時也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
4.建立與國民醫療保險卡綁定的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制度
醫療保險制度是由社會醫療保險機構因個人疾病需要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時提供一定比例醫療費用補償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政府為了減輕國民的經濟負擔相繼出臺了許多醫療保險政策及制度保障。將對國民健康有關的專項旅游項目的文娛活動費納入國民醫療保險統籌基金體系的生活服務項目中,允許國民醫療保險卡有固定費用額度(20%~30%)用于支付社會福利旅游開支,通過社會旅游提升全民健康與休閑娛樂權利,通過法律法規來引導和規范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制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Hunziker,W.Social Tourism:Its Nature and Problems[R].No place :Internatio Tourists Alliance Scientific Commission,1951.
[2] Smith,V and H.Hughes.Disadvantaged familie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holida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1):123-133.
[3] Philippa Hunter-gone.The perceived effects of Holidays-taking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canc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5):183-196.
[4] Philippa Hunter-gone.Young people,Holiday-taking and Cancer[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249-258.
[5] 紀菲菲.社會福利旅游的國內外比較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2,(10):54-56.
[6] 李袛輝.福利旅游的概念內涵和研究綜述[J].江蘇商論,2009,(3):83-85.
[7] 王曉紅.從經濟旅游到社會旅游:基于后現代社會的思考[J].財經科學,2009,(8):55-63.
[8] 范業正.從生活福利與旅游富民看旅游民生[J].旅游學刊,2010,(7):10-11.
[9] 王德剛.旅游權利論[J].旅游科學,2009,(4):1-5.
[10] 戴斌,李忠廣,站冬梅.論旅游權利應是旅游立法的宗旨和目標[J].旅游學刊,2011,(3):12-15.
[11] 蘇琨,郝索,劉迎輝.福利旅游研究進展—— 一個文獻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33-40.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