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華
摘 要: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是解決目前大學生結構性就業難的重要手段。研究將高等教育置于社會大系統之中,高等教育結構受系統自身、市場、政府和社會四個方面的影響,四個張力形成的張力場雙向交互影響共同影響了高等教育結構的形成。其中市場張力的影響是最核心的,高等教育結構與市場需求之間匹配的強弱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是最大的。
關鍵詞:張力;高等教育結構;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55-02
引言
自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以來,中國的畢業生失業問題就日益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并非簡單的供給大于需求的總量性失業,而是企業招人難與畢業生就業難“兩難”并存的結構性失業。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宏觀層面反映出畢業生市場供求雙方的結構失衡,如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失衡、高校專業與職業之間的偏離、學歷層次與社會需求的錯位、區域之間的供需狀態不平衡等等。因此,如何優化發展滯后的高等教育結構就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
與私人部門追求利潤的單一目標不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追求的目標具有價值多元性。且這些目標間沒有清晰的界限,相互還有沖突,加上外部政治力量的介入,增加了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難度,高等教育結構在多重目標牽制下形成一個典型的張力場,各種張力將組織目標拉向不同的方向。
一、張力的概念
“張力”是物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于其內部而垂直于相鄰兩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高等教育的發展充滿了張力,其結構調整受到政府、社會、市場的牽制及其相互博弈。伯頓·克拉克(Burton Clark)提出“三角協調模式”,用以反映國家框架內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對張力: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學術、學術與市場。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在分析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時將視界擴張到全球化背景,提出“全球國家地方能動模式”,用來表現高等教育全球化場域中的多維復雜張力。
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戰略的張力模型
戰略與環境密切相關,是組織對整體利益、長遠發展的一種設計。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存在多種張力,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機構的運行和發展。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既需要照顧到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也需要顧及社會需求和國家的長遠利益;既需要保持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的核心任務,也要與社會、市場有效銜接;既需要保持“自由、獨立”的大學自治精神,也需要在多元利益主體間找到平衡點。因此,本文將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視為一項戰略目標,試圖在復雜的張力場中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提出調整的方向和目標。高等教育結構張力集合圖(略)鉆石張力場模型中的四個因素包括高等教育系統自身、政府、市場、社會,它們之間是多元互動關系。之所以將高等教育系統置于頂端位置,是為了說明高等教育機構在受制于各制衡力量的同時,也依據其系統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反作用于各外部制衡力量,與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主體間形成反饋靈敏的雙向回路,編織成一張多元張力之網,高等教育系統就在這種互動與制衡中實現均衡發展。
根據高等教育結構的張力理論,本文認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張力模型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HS= a+βETE+βGTG+βMTM+βSTS
其中,HS(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為一定時期內某地區高等教育結構,a 為隨機常數,它因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而發生變化;TE、TG、TM、TS分別代表高等教育結構內部張力、政府張力、市場張力和社會張力。βE、βG、βM、βS分別為高等教育系統四大張力的系數,其數值隨著地域和時間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數值。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傾向越來越顯著,因此βM在整個張力系統中的占比越來越大。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中來自市場的張力是顯性、主導型張力,它受利益驅動,高等教育結構如果能與市場之間高效匹配,將對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該公式也表明以高等教育結構與市場需求匹配為主線來解決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絕不能將視角僅僅局限于教育與市場兩個系統,應該運用系統論的研究方法,在確定調整主線的同時,適時將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社會和政府調控的張力因素納入指標體系構建中。
結合本文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高等教育結構的張力場劃分為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主導型,指的是高等教育結構要主動去適應市場需求結構,高等教育結構的變革長期來看主要受市場需求沖擊的影響;第二類是干擾型,指的是高等教育結構被動地要受到其自身教育系統發展規律、社會和政府的影響從而發生結構、規模的拉伸。
正是在這樣的張力場中,高等教育在四種力量的博弈中形成動態的均衡發展態勢。
三、高等教育結構各張力解析
1.市場張力及其地位。在高等教育結構張力場中,市場張力是最強勢的,因為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給和知識生產方面對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越來越發揮著核心推動作用,它在根本上決定了高等教育的規模和結構。高等教育結構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雙向回路張力關系中,高等教育結構一方面要適應市場需求結構,這是高等教育的“適應性匹配”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結構要滿足對市場需求結構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是高等教育的“推動性匹配”,高等教育結構的設置只有符合了這兩大匹配功能,才能在市場張力場中實現均衡的發展,否則一定會出現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市場需求結構決定著人才培養結構,兩者若協調發展,即供給能夠滿足需求的數量、質量和結構要求,則高等教育結構是合理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正向的,發揮積極作用的;若兩結構間背離嚴重,高等教育無法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這樣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是不合理的、失敗的??梢杂萌厣a率、萬元GDP能耗、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三產與二產比重、專業技術人員比重、白領與白領職業人數比重等指標衡量市場張力。
2.等教育系統張力及其地位。高等教育系統自身文化、功能、要素等的發展對其結構體系發揮著隱性張力作用,這種張力是高等教育機構本身內在邏輯所產生的力量。各國或地區的高等教育機構都是在汲取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精華基礎上、浸淫了當地的文化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結構。如英國,其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精英教育基礎之上,辦學思想秉承自由主義,尤其是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是培養各級官吏的主要機構,學科傳統嚴重偏向文科。這種文化傳統和由此形成的資源配置(如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對教育結構的市場適應性匹配造成了羈絆,形成威脅型張力。潘懋元先生也認為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僅要遵循外部關系的規律,還必須遵循其自身規律,“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是通過自身規律來實現的”。
有學者(阿什比Erie Ashby)認為,高等教育結構就是在它所能利用的資源范圍內,按照教師的意志發展的,當然這是在高等教育結構高度自治前提下才能進行。因此,對高等教育系統張力的考察,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與師資相關的具體統計指標來衡量高等教育系統張力,如教師的學科、學歷、職稱、職業資格等。
3.政府調控張力及其地位。高等教育已經成為每個國家或地區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教育兼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雙重屬性,因此政府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力量。發達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參與更多是政策和經費上的導向與支持,一般不會直接插手高等教育主體機構的運行,這是與高等教育發展尚處于轉軌過程中的中國最大的不同。根據克拉克的協調三角形理論,國家權力、市場和學術寡頭是影響高等教育系統的三種勢力,且國情不同,三方勢力博弈力量強弱也不同,從而形成風格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以及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受市場和教育系統自身的影響最大,而國家(即政府力量)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大。對中國而言,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影響是直接的,“既做裁判又當選手”,行政權力(政府賦予)與學術權利共存于高等教育系統內部。
4.社會張力及其地位。社會變遷顯著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進而也影響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帶來多維收益,除了提高國民素質,發展科技之外,還可以加速社會轉型,實現社會的穩定,社會收益的多元化決定了接受教育的動機也是多元的。歷史證明,社會文明程度越高,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大;社會變革越迅速,人們對通識教育的要求越強烈;受傳統文化思想影響越深,對普通高等教育和人文社科專業的偏好越深;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高等教育層次和學制上延的訴求越急迫。社會張力對高等教育結構的影響沒有市場張力強烈,也沒有政府張力如此外顯與威脅性。以高職高專為例,受傳統社會文化“重學輕術”影響,人們對高職高專存在著歧視,“新浪—麥可思—高考生與家長月度跟蹤調查”報告顯示(2009),僅有1%的家長和 5%的高考生高考院校目標為高職高專院校,而同期全國本科、高職高專招生比為 1∶1.01。這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社會需求大使得本科有規模擴張的沖動;高職高專最后接收到的生源質量低,培養質量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可選擇高中畢業生人數、城市化率、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來衡量社會張力。
結論
本文著眼于高等教育的系統場域,揭示了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張力內涵并構建了張力模型。在考察了高等教育結構張力系統后,可以根據各張力的代表性指標構建張力指標體系,然后據此對高等教育需求結構進行科學預測,根據預測結果再對高等教育結構進行優化,這將是文章下一步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結構與體系[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0.
[2] 尹曉敏.論多元張力下大學發展的動態制衡[J].高教探索,2008,(6).
[3] 李建新.阿什比的大學教育觀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J].改革先聲,2001,(6).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