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婭娥
摘 要:馬克思在分析異化勞動、剩余價值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中,時刻體現著勞動正義觀。自由勞動、正義分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等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的內涵,對勞務派遣立法發展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只有在立法上建立科學的分配機制、加強工會建設、發展生產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勞務派遣的發展,最終實現勞動關系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勞動正義理論;勞務派遣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89-02
勞動正義作為價值層面的概念,有助于實現作為勞動主體的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發展,有助于調節和穩定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是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
一、馬克思關于勞動正義理論的體現
馬克思經典著作中并沒有關于勞動正義的闡述。但“勞動”作為貫穿馬克思整個思想體系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和基石。
馬克思首先分析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和異化勞動是非正義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僅僅成為屬于流通過程的一種表面現象,成為一種與內容本身無關的并只能使它神秘化的形式。勞動力的不斷買賣是形式,其內容則是,資本家用他總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的別人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一部分,來不斷再換取更大量的別人的活勞動”。而“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認為資本家雇傭勞動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對剩余價值的占有,而這種剩余價值的占有是一種騙人的“戲法”。“我們的資本家早就預見到這種情況(剩余價值的占有),這正是他發笑的原因……戲法終于變成了,貨幣轉化為資本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最終推理出:真正實現勞動正義的制度是共產主義制度。 “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要向他們表明,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
二、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的內涵
通過馬克思在著作中體現的勞動正義思想,可以將馬克思關于勞動正義理論的內涵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
在私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這種勞動“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通過暴力強迫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資本的分工使整個勞動都淪為一種強制性勞動。馬克思所認為的人應該是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類的勞動應該是人的自己的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有目的的活動,而非強制的。
(二)公平的分配正義不可忽視
分配正義是正義在社會分配領域的具體運用,是評價社會制度的一個最主要的標尺。分配正義不僅體現在勞動成果上,而且體現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勞動權利應該得到正義分配、勞動條件應該得到正義保障、勞動過程應該得到正義規范、勞動成果應該得到正義交換。
(三)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勞動正義的實現
人類能夠生活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生存需要的資料,只有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充分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并自由享用時,生產力的總和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占有,社會財富才可能從支配人的異己力量變為被每個人所支配的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基礎和動力。“在私有制的統治下,這些生產力只獲得了片面的發展,對大多數人來說成了破壞的力量,而許多這樣的生產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會消除異化勞動,勞動正義得以實現。
三、勞務派遣的立法現狀
勞務派遣是由派遣機構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再向用工單位派出該員工,使其在用工單位的工作場所內勞動,接受用工單位的指揮、監督,以完成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用工方式。勞務派遣的出現本應該用于滿足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需求,然而復雜化的勞動關系,使勞務派遣立法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強資本、弱勞工”式的立法
勞務派遣相關法規作為《勞動合同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共同的立法目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目前的《勞動合同法》施行的是強資本、弱勞工的立法理念,該理念的目的在于矯正當事人理論地位和實際地位都不平等的勞動關系,以期促進勞動關系的公平和公正。但是立法過于注重勞動者的弱勢,夸大了企業的強勢,而勞務派遣法律法規中看不到對資方的利益關注,這勢必導致企業的不滿或不法勞動者的過度倚仗,不利于勞資雙方之間的利益平衡。李曙光教授認為:“一部法律在制定中要對勞動者區別對待,對于不同人力資本的去向應該更多地讓市場去選擇,而不要用法律來過度干預。”
(二)“亡羊補牢”式的立法
起初,勞務派遣法律法規由于派遣機構成立條件低、勞務派遣屬于臨時性、替代性和輔助性用工方式并未解釋清楚、被派遣勞動者同工同酬權利一語帶過等等不足,引起了勞務派遣的大面積泛濫,并成為《勞動合同法》實施5年首次修改的主要因素之一。法律的穩定性和不可避免的滯后性要求新法盡可能完善,即對于未來可能產生的新問題也需要有預見性的措施,然而勞務派遣立法和修改都只呈現“亡羊補牢”的狀態。而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能為勞務派遣立法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四、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對勞務派遣立法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追求公平和正義,法律制度同樣以秩序、公平和個人自由為價值取向。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與法律制度相契合,有利于我們對勞務派遣立法方向進行科學分析。
(一)立法規范收入分配機制,體現公平與正義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者不存在被壓迫、被剝削,但中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用工方式多樣化的狀況,必然導致同種崗位不同用工方式的勞動者收入分配存在差別。實現勞動正義,就是實現真正的按勞分配。《勞動合同法》第63條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同工同酬的實質,應當是指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更強調分配過程的平等,不等同于報酬金額的絕對相同。且不論對“同工”的界定,要知道用工單位的正式員工除了工資報酬之外,獎金、社會保障和其他福利待遇也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表明,公平的分配正義應該包括勞動權利、勞動條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的公平,這是勞動者的基本需求,也應該成為勞務派遣立法保護勞動者的首要保障。
(二)尊重勞動者的權利,立法完善工會制度
法律促進勞動者與企業通過博弈達到權益平衡,但需要為勞動者提供重要的保護工具,即工會。“工會的直接任務僅僅是適應日常的需要,力圖阻止資本的不斷進攻……不管工會的最初目的如何,現在它們必須學會作為工人階級的組織中心而自覺地進行活動,把工人階級的徹底解放作為自己的偉大任務。”
由于勞務派遣的靈活性和短期性,被派遣勞動者本身就與用工單位的正式員工存在區別,導致被派遣勞動者很難加入工會。工會的重要性需要我們找到解決辦法,就是將被派遣勞動者獨立出來,建立專門的勞務派遣工會,既保證勞動者有工會可入,專門的勞務派遣工會可以針對勞務派遣問題進行維權,提供專業的幫助,保證工會對勞務派遣的專業性。
(三)發展生產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立法的最終目標
只有發展生產,才能達到勞資兩利,只有實行勞資兩利政策,才能達到發展生產的目的。“促進企業發展、維護勞動者權益”是中國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本質。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三方機制”,由會員國政府、雇主和工人三方代表參加來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已成為化解勞資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制定《勞動合同法》的目的……絕對不是只保護勞動者的權益而忽略用人單位或雇主的正當權益,絕對不是要偏袒勞動者,而是要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或雇主平等的法律地位,維護雙方的正當權益,最終實現用人單位或雇主與勞動者走向合作與雙贏。因此,它應當是一部符合用人單位或雇主與勞動者雙方共同利益的法律。”所以說,勞務派遣法律法規作為重要內容的《勞動合同法》應該是保護勞資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傾向于弱勢的勞動者保護的法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最終達到勞動關系的和諧。
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發展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勞動正義理論作為馬克思的重要思想,對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對勞動的正義要求將促進勞務派遣立法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0-641.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243.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2.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123.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0.
[7] 鄭功成.勞動合同法不是偏袒勞動者的法律[J].光明日報,2006-04-24.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