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英
【摘 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懂得有關史實的基本觀點,又要使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質。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進行德育滲透,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充分挖掘歷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將品德教育、國情教育、歷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機融合在一起,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本文試從歷史教學中需滲透的德育內容及德育滲透的方法談談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歷史 教學 德育 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97
歷史教學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通過教育健全學生的人格。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責任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三尺講臺,對學生的進行人格教育,把中國特有的國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以培養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學生。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作有效滲透德育呢?要完成這一目標就要求歷史教師抓住學科特點,課前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論從史出,循序漸進,制定多元目標,采取靈活性、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針對學生實際,結合時勢,做到讓學生學習史實同時,就受到相應德育的教育,達到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學目標。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歷史教學中需滲透的德育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內容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東晉時祖逖從小“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眾口皆碑的抗金將領而名垂史冊。再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就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譚嗣同喋血街市、喚醒民眾;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毛澤東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
(二)革命傳統教育宣講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教育。
(三)鄉土歷史文化滲透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重視和加強鄉土歷史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豐富。我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如講到歷史名人姜尚是阜陽臨泉人;管鮑之交中的兩位主人公是阜陽潁上人;宋朝名人歐陽修曾到潁州做過太守;宋朝大文豪蘇軾游覽潁州西湖時,寫出了名句:大千起滅一塵里,不覺杭潁誰雌雄;抗金名將劉琦取得順昌大捷地點就在阜陽;我國臺灣第一巡撫劉銘傳是安徽人等等。學生聽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覺原來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進行鄉土歷史教學,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真切,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實現中華的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二、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寓德育于故事
教師以豐富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講解歷史,講述故事,在講述歷史故事中滲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講《甲午戰爭》一課時,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講了中日黃海大戰的經過。重點講了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全體船員浴血奮戰,痛擊日本敵寇,最后壯烈犧牲的動人事跡,使學生在聽故事中受到教育,學生從中認識到:鄧世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國人民的抗擊侵略者的反抗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討論啟發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設計一些專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有助于學生分清是非,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學生思想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例如,在講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我發現不少同學由于對歷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受電視電影的影響,只看到了他們的功績,看不到他們的過失。為此,我引導學生如何全面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結合課文內容在班上展開大討論。培養了學生全面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教育,既要學習歷史人物好的品質和優點,又要擯棄他們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三)榜樣示范,教育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引導學生以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為榜樣,來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大有好處的。比如在講《偉大的友誼》一課時,我引導學生以這兩位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榜樣,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圍繞我們應向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和恩格思學習什么展開討論。大家通過討論明確了以下三點:第一,應樹立崇高的理想,立志為人類謀幸福;第二,要勤奮學習,服務社會;第三,好好鍛煉身體,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樣既使學生學習了革命導師的崇高品質,又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德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歷史教學中,老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人教版七、八、九年級歷史(上、下冊).
[2]《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2).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華上下五千年》(四川教育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