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麗
摘 要:隨著全國醫療資源逐漸共享及人口流動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人涉及異地就醫,由此引發異地就醫報銷困難的現象。通過描述目前的異地就醫報銷存在著缺乏規范管理、報銷手續煩瑣、轉外醫療限制條件多等主要問題,結合工作實際情況,提出異地就醫報銷的幾點構想。
關鍵詞:異地就醫;報銷;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102-02
一、異地就醫的現狀
多元化社會的當今,人口流動的數量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在異地生活、工作、學習,導致異地就醫的人數不斷攀升;截至2006年2月,全國有近300萬人在異地就醫,轉診的參保人員在異地就醫超過100萬人。據人社部社保中心2007年抽樣調查及分析數據顯示,中國各統籌地區異地居住的參保人員有450萬人,異地就醫住院人數約占醫保住院總人數的5%,在異地發生的住院費用占醫療總費用的12%。具體占比情況是,異地就醫登記人數占當地職工醫保參保人數總體比例為1.47%,產生的醫療費用占當地職工醫保總費用的比例為1.91%,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的比重占各類異地就醫登記人員總體比例為71.41%,他們的異地就醫醫療費占各類異地登記人員醫療費總體比例為72.69%。據最新的人社部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持社保卡人數已突破5億。30個省份發行了社保卡,其中22個省份實現了所轄地市全部發卡。
其次,由于各地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大城市醫院數量多、資源豐富,而小城市醫療資源缺乏,醫療設備落后;及老百姓的傳統就醫觀念,大部分的老百姓會更傾向于選擇大城市、大醫院就醫治療。目前,各地醫療資源的分布情況華東地區優于西南、西北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三級甲等醫院共有1 431所,北京、上海兩大城市分別有58所、43所,數量高于四川、云南等多個省份,這些客觀因素都促成了患者更愿意異地轉診就醫,加劇了異地就醫報銷的困境。
二、異地就醫報銷存在的幾個問題
異地就醫由于其特殊性已成為全國各地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管理工作的難點及重點。如何加快完善異地就醫報銷管理機制是重中之重。目前異地就醫常見的幾個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異地就醫報銷缺乏相應的基準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醫療保障待遇也各有不同。所以目前多地采用的異地報銷政策主要是“一刀切”的做法:只有住院醫療費用可以報銷,門診醫療費用不可報銷,對于參保人員的病種不做詳細分類及說明。這樣的做法導致許多惡性腫瘤病人、透析病人在門診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無法得到醫療保障。
(二)異地就醫的真實性無法準確核實
一方面,各地的異地報銷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部分縣級、村級的基層經辦人員權利較大,報銷審核時存在一定風險;另一方面,各省之間的信息資源尚未連接,無法通過信息平臺直接查到病人的病史資料及相關信息。目前仍然通過傳統的方法,多以電話或信函的方式來核對病人的信息;但這種方法僅適用于異地報銷人數少的情況,如果異地報銷人數眾多,這種方法并不適合。
(三)異地就醫報銷手續煩瑣 轉外醫療限制條件多
目前各地報銷流程互不統一,異地就醫報銷申請表的內容及形式五花八門,有的地區需要居住地街道及居住地醫保中心蓋章,有的地區需要就醫地區市級或省級醫保中心蓋章,有的地區規定轉診醫院一次只能定點一所醫院,有的地區要求第一家轉診定點醫院開具第二家就診醫院的轉診申請單;舉例而言,張老伯,68歲,A省某村人,患有糖尿病、心臟病二十年,體檢發現肺部腫瘤,需轉往B省腫瘤專科醫院;治療中張老伯突發心臟病轉至B省綜合性醫院治療,回A省申請異地報銷時被告知只有轉診定點醫院即B省腫瘤專科醫院的醫療費用可以報銷,B省綜合性醫院發生的費用不可報銷。可報銷比例低于本地就醫,同時增加了參保人員為報銷來回奔波的辛勞。
(四)異地醫保印章的使用缺乏規范管理
首先要明確異地醫保印章的作用,是為了證明病人的就醫過程屬實還是為了證明病人的醫療費用可以報銷?如果證明就醫過程屬實,這就屬于醫政范疇;如果證明醫療費用能否報銷,就屬于參保當地醫療保障機構工作范圍。那么,異地醫保的印章,究竟能說明什么?況且,各地醫療機構對異地醫保印章的管理存在明顯的缺陷,病人只要拿著出院小結、病史資料、檢查報告單,要求醫療機構在這些材料上蓋章,辦事人員就蓋章,那么公章的公信度、威信度大大下降。
三、異地就醫報銷的幾個構想
(一)就醫地(跨省)經辦異地報銷
由于目前中國的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普遍存在工作人員少,業務量大,異地就醫范圍廣、分散、復雜,給異地就醫報銷的管理增加了難度。假設自上而下單獨設立國家異地醫療保障辦事處、省級異地醫療保障辦事處,建立統一的管理辦法,統一經辦異地就醫費用;經辦人員熟悉各地醫療保險細則,病人在就醫地,跨省份即可辦理報銷手續;費用由就醫地的異地報銷辦事處先行墊付,隨后,由國家異地醫療保障辦事處統一核對各省上交的費用清單,核對無誤后通知各地辦事處匯款至其他省級的異地報銷辦事處。這種方法相較于參保人員回參保地報銷,更便于核實參保人員的就醫行為是否屬實,也方便老百姓最快捷地得到報銷。
(二)提高異地報銷統籌專項基金
在2013年3月14日舉行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胡曉義介紹,異地就醫報銷問題來自于醫保的統籌層次低,目前中國的醫保統籌層次普遍到了市一級,省級統籌還只在幾個省做試點,只有統籌層次高了,異地就醫報銷的次數才能降下來。各地區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異地報銷專項基金的數額。目前中國的基金來源有以下幾種方式:(1)行政機關由各級財政安排。(2)財政供給的事業單位由各級財政視財政補助及事業收入情況安排,其他事業單位在事業收入或經營收入中提取的醫療基金中列支。(3)企業在職工福利費中開支。(4)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包括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均由再就業服務中心按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繳納。(5)掛編、請長假、未進再就業服務中心、停薪留職等人員的醫療保險費由原單位代收代繳。這部分來源已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如何另辟蹊徑增加統籌資金是當務之急。鼓勵社會人士積極參與,開展公益活動、拍賣活動等募捐形式,或擴大參保人群范圍、提高參保人員繳費基數等擴充統籌資金庫。只有統籌層次高了,才是解決異地就醫報銷的有效途徑。endprint
(三)引入商業補充保險
政府可以嘗試通過購買服務委托保險公司代理,作為補充性的醫療保障,但是否參與的權力交由參保人自主選擇。政府需要做的是制定政策,規范管理,與商業保險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但又相互補充。保險公司根據各類人群、其身體狀況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生活質量要求不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醫療保險產品[1]。盡管引入商業醫療保險,老百姓存在一定的質疑,畢竟商業醫療保險的社會定位主要以營利性為本質,不免會走樣,但風險幾率與成功幾率是等價的。
(四)建立統一的管理制度
目前各地區使用的異地就醫轉診表格大不相同,因各地制度不同,職能權限不同,審核要求不同,異地就醫報銷申請表的內容及形式五花八門。有的地區需要居住地街道及居住地醫保中心蓋章,有的地區需要就醫地區市級或省級醫保中心蓋章,有的地區規定轉診醫院一次只能定點一所醫院,有的地區要求第一家轉診定點醫院開具第二家就診醫院的轉診申請單。統一異地就醫保險的填報表格,不僅便于醫療保障機構統一管理,方便更準確核實,政府建立統一的異地就醫報銷管理制度,統一表格內容及表格形式,明確各部門的權限,統一公章樣式,規范使用范圍;有利于經辦部門準確核對參保人的就醫信息,也便于統一管理存檔,方便日后統計研究及其他需要。
(五)強化信息聯網管理
盡快建立區域性的計算機網絡,使異地人員的管理信息化和網絡化[2]。通過網絡實時查詢到參保人員的異地就醫信息,及異地人員在所屬地的醫療保險待遇,按照其待遇進行聯網結算。這不僅有利于經辦部門及時核對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的真實性,也方便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參保人員信息及存檔。
(六)統一基本醫療報銷范圍及目錄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管理、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和支付標準意見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22號)的規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范圍的制定,采用排除法分別規定基本醫療保險不予以支付費用的診療項目范圍和基本醫療保險支付部分費用的診療項目范圍,除了文件中列出的不予支付項目外,其他的醫療服務項目均可納入基本醫療支付范圍。醫保部門應酌情根據參保人員的病情,做相應的醫療費用報銷,尤其是惡性腫瘤、透析、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的參保人員,避免“一刀切”,只有住院費用能報銷的做法。統一異地就醫報銷范圍及目錄后,不僅大大降低了經辦部門審核報銷的工作量,所得報銷時間,降低了管理成本,更有利于日后的異地聯網結算。但考慮到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醫保支付比例上可參照當地的實際收入區分A類、B類、C類地區,進一步制定相應的階梯比例。
參考文獻:
[1] 何文炯.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中互促共進[J].中國醫療保險,2013,(61).
[2] 王楓.異地就醫情況簡析[G]//醫療保險優秀論文集.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992-997.
[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