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國金融體系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快建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已列入人民銀行重點工作。通過深入分析美國存款保險制度模式,借鑒其成功經驗,對構建中國特色存款保險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 金融穩定 逆向選擇
一、存款保險制度的概念及背景
存款保險制度是為了保護存款安全和儲戶利益而建立的制度安排,它和銀行業審慎監管以及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制度共同構成一國金融安全網。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當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
真正意義上的存款保險制度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 1933年美國的金融體系在經濟大蕭條中遭受重創,9755家銀行倒閉,存款人損失約14億美元,為了控制危機的蔓延,維護金融穩定,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政府出臺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根據該法案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由此開創了現代存款保險制度的新紀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全國性存款保險制度。隨著經濟形勢和金融制度、金融創新等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美國存款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尤其是在金融監管檢查和金融風險控制和預警方面,FDIC做了大量成效顯著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而確立了FDIC在美國金融監管中的“三巨頭”之一的地位,存款保險制度成為美國金融體系及金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美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經驗借鑒
(一)健全的存款保險法律支撐
FDIC從成立到后來的改革,都首先以立法的形式對存款保險制度予以明確規定,對其進行規范和提供支持。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創立了FDIC,該法案對FDIC的職能和組織做了詳盡的規定;1950年的《聯邦存款保險法案》賦予FDIC更廣泛的權利去實現其處置金融機構的目標;為了與不斷發展的經濟金融相匹配,FDIC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會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比如《高恩·圣杰曼法》、《銀行公平競爭法案》、《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強化法》、《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綜合預算協調法》,《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等,這些法規使FDIC具有清晰的目標和行為準則。
(二)明確的制度目標,恰當的保險覆蓋面
FDIC的首要目標是保護小額存款人利益,增強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FDIC強制所有聯儲會員、聯邦特許商業銀行和儲貸機構及部分州特許銀行加入,約有97%的銀行存款人的存款接受FDIC的保險,受到保險的存款賬戶高達99%,在FDIC保險的金融機構,存款人的儲蓄、支票以及其他存款賬戶合并在一起,保險的最高額度達到10萬美元。
(三)以風險為基礎的保費費率模式
美國實施以風險為基礎的保費征收辦法,將銀行的資產風險與銀行必須繳納的保費相聯系,銀行風險越高,繳納的保費就越多。為了防止道德風險,從1991年開始實行風險費率,按照存款風險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費率(標準為0~0.27%)。
(四)各監管部門分工明確,通力合作
FDIC的成功運作離不開其他監管部門的協調與配合。盡管美國的銀行監管體系部門眾多,層級復雜,但他們各司其責,各有側重。美聯儲主要監管成為聯儲會員的州銀行;貨幣監理署監督國民銀行;全國儲蓄監管局監管儲蓄貸款協會、FDIC監管所有投保機構;州政府監管機構則監管州注冊銀行。對屬于共同監管的銀行機構,各監管部門注意通過檢查官協會來進行協調。
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存款保險制度
我國一直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盡快建立我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進一步健全我國的金融安全保障體系已列入中國人民銀行2重點工作。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作用,我國在設計存款保險制度時,既要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同時也要考慮我國的具體國情,力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存款保險制度。
(一)盡快出臺一部存款保險法規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存款保險有效運作的基礎,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應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有關的存款保險事項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如建立存款保險的目的、資本組成、投保方式、險種開發、保險對象、保險費率、發生危機的處理辦法等,并制定相關的實施細則,確保存款保險業務有法可依。
(二)設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機構
借鑒美國FDIC的運作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應由政府創辦存款保險機構,由于人民銀行在國家金融管理體系中,是主導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穩定和宏觀審慎管理職能的部門,具有在全國范圍內履行職責的專業能力和協調能力,在組織機構設置上,由人民銀行代表政府對存款保險機構實行垂直領導,負責存款保險業務。存款保險制度的資金一部分可由財政部撥款、一部分由人民銀行認購、各投保金融機構按凈資產的一定比例認購出資組建,然后再由投保的金融機構定期繳納保費來充實。
(三)采用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投保方式
鑒于我國在金融體系中占壟斷地位的是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憑借其所具有的一定行政職能的地位、國家信用作擔保等競爭優勢往往不會參加存款保險,如果實行強制性投保,則會避免逆向選擇問題。但是這樣會把已經處于高風險狀態的中小金融機構不加區別的納入存款保險體系,就有可能把這類金融機構中存在的風險轉嫁給其他的投保機構,對穩健經營的銀行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應該采用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投保方式,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其他穩健經營的中小金融機構必須實行強制性投保的投保方式,高風險的金融機構應該采取自愿申請、嚴格審查的方式吸收到存款保險體系。在強制投保與自愿投保相結合的方式下,既保證了經營穩健、資產健全的銀行加入存款保險體系,又防止高風險經營的金融機構把風險轉嫁給低風險經營機構,抑制逆向選擇的產生。
(四)實行差別保險費率模式
存款保險機構在確定保險費率時,應從我國經濟現狀出發,本著不加重各投保銀行的財務負擔的原則,把保險費率控制在銀行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對各家金融機構根據資本充足率、資產風險程度及其經營管理水平不同將其劃分為不同的檔次,實行差別保險費率。對資信較高的銀行可實行低保險費率,資信偏差的銀行適當提高保險費率,促使其穩健合規經營。
(五)存款保險選擇部分保護,設置合理最高控制點
為了使存款保險制度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我國存款保險實行部分保護,目前我國居民高儲蓄和位居中等偏低收入國家的現實,理賠額應設置合理的最高控制點,并根據國內經濟的變化跟蹤調整。如果偏低,則保護面過窄,會有更多的存款人在金融機構倒閉時遭受損失,難于實現存款保險制度的目標。如果過高,雖然保護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是過高的理賠額容易導致道德風險的泛濫。
(六)加強與監管部門的協調合作
與美國略有不同,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我國已建立起了由銀監會主導的統一監管體系,應當弱化存款保險機構的監管職能,加強與監管部門的協調合作,同人民銀行、銀監會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減少人為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發生,共同為金融體系構筑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蘇寧,存款保險制度設計:國際經驗與中國選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2]顏海波,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J].金融研究,2004年第11期.
[3]陸軍,陳志毅,各國存款保險制度安排的比較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4]朱玉,我國存款保險制度之建構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5]劉端,存款保險制度的經驗與理論探討[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2期.
作者簡介:郭永平(1985-),男,漢族,甘肅慶陽人,碩士研究生,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嘉峪關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