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如今眾多的媒體人士傾向認為,中國今后的媒體競爭,將越來越不是“膽大者勝出”,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勢必成為更重要的因素。因此,努力克服報道上的一般化傾向,使報道具有某種深度,便是一切有責任感有作為的新聞從業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這種深度絕不應該僅僅體現在所謂的“深度報道”上,日常報道也應追求有深度。深度報道不是一種文體,而是一種職業態度:永遠追問“問題在哪里”,永遠追逐“問題”背后的“問題”。
比如前兩年有一則新聞,在北京的一個書市上,幾個貧困山區的小學生來擺攤賣茶掙學費,北京市民紛紛解囊。當時的新聞報道普遍選擇的角度是愛心,并對此事進行了連續報道。一個普通的記者看這件事情,看到的只是它的感人之處——小學生、貧困、自己掙學費。其實這都是很表面的東西。一名真正有眼光的記者,應該不僅僅看到這一點。通過分析就會發現,有一個讓人疑惑的地方是,這些小學生怎么來這里?為什么來這里?以他們的智力和閱歷,他們不應該知道用這種方法來籌集學費,也不會知道北京有這樣一個書市,能夠吸引如此多的民眾。是誰告訴他們這個信息的?是什么人知道這樣做會吸引普通群眾的愛心,是誰讓他們這樣做的?他們這樣做的背后,會不會是有人操縱?如果有,操縱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什么造成一個好事卻不得不用炒作的手段來辦到?如果順著這一脈絡去做充分的調查,無論是什么結果,都會是一個很好的新聞報道。
我們知道,任何新聞事件的發生,絕非唯一的力量推動所致,它應是事件背后諸多利益主體的主觀力量,在一個核心利益的吸引和推動下所發生的。做有深度的新聞,就需要探討,是什么力量因什么利益而將事件推向一個方向,而事件的走向又將給各利益主體帶來何種影響,各利益主體又是采取何種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等。
作為讀者,大都喜歡看主題新鮮、層面豐富、內容充實、言之有物、能說明問題的報道,不喜歡看主題陳舊、內容空泛、人云亦云、缺乏說服力的所謂新聞。為此,我們記者要善于從自身媒體的特色出發,從一樣的新聞資源里看出不一樣的內涵,從小細節中挖掘新聞的深度,二度開掘新聞源,從有限的時間成本中形成獨家的觀點,讓“舊聞”變新聞,甚至是“獨家新聞”。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首先要搞清楚新聞報道深度深在哪里:深在敢于直面問題的勇氣,深在不畏艱難,扎實采訪的職業精神,深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深度”離不開“深入”,因為“問題”只能來自記者艱難的采訪。“深度”更離不開“深思”,因為要穿透表象深挖新聞價值需要深邃的眼光。
要想成為一名好記者,應當學會用多種思維模式思考。如果一個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沿著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徑進行思考,而不必另辟新徑,是很難透過“一般”看到“特殊”,并從“特殊”中發現新聞價值的。事實上,思維方式有許多種,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平面思維與立體思維、動態思維與關聯思維。只有讓這些思維關系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多次交替使用,才能有效地完成整個創新過程。
有位知名媒體人曾說過,新聞深度最稀缺的不是時效,而是“獨家問題”。記者,尤其是紙媒記者,面對新聞事件更要勤于思考,心中帶著問題,不同的問題,找最有能力回答的人回答。在采訪之前,還應當分析選題,做好采訪的準備,即列出需要采訪的人和他們合適回答的問題。此外,記者對受眾的信息和競爭者的信息也要密切掌握。
想活得更好,報紙可以不跟別人比“嘴快”,但必須想得更深,只要搶先說出“新問題”,就能制造熱點。提高輿論引導力,是黨報必須承擔的主功能。增加新聞報道深度,引導公眾理性認知社會熱點、重點、難點,正是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