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
近日,網絡盤點了2013十大“新聞反轉劇”。相比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聞,頻頻熱演的“新聞反轉劇”似乎更讓人“津津樂道”。當我們用冷眼撥開“新聞迷霧”見到“新聞真相”的時候,“大跌眼鏡”的不僅僅是新聞人,還有各種媒體、受眾,甚至是整個社會。
“新聞反轉劇”為什么能頻頻熱演呢?第一,發布者搶拍發,主觀臆斷。第二,眾媒體搶轉發,推波助瀾。第三,眾網友搶吐槽,不明真相。我們都知道: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不管是動態、評論、文教、社會,還是國際新聞,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事實。可近年來,類似的“新聞反轉劇”一再發生,無論是傳統媒體、網絡媒體,還是自媒體,搶第一時間傳播信息,品頭論足的熱情,似乎超過了對事實本身的追求。
“新聞反轉劇”的頻頻熱演,倘若始作俑者單單是受利益驅使的個人或者公司也就罷了。偏偏絕大多數“新聞反轉劇”,無論是早些年的“紙餡包子”、“達芬奇家具”,還是今年的“陳永洲事件”、以及上榜的十大“新聞反轉劇”大多都是職業記者所為,傳統媒體所為。那么,媒體連新聞的真實性都保證不了,還談何輿論監督?媒體自己都“造假”,還談何“打假”?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哪里?記者的職業道德又在哪里?
“新聞反轉劇”的頻頻熱演,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與身心健康,因為白的被說成黑的,嚴重擾亂了人們的視聽,讓受眾一時間失去了判斷力,因為受眾被假新聞愚弄;嚴重損害了媒體和媒體人的形象,失去了社會公信力,因為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就拿“北京老外撞人”來說,過路人的一張照片與簡短的文字說明,某些記者不出門采訪、不電話采訪,采用“拿來主義”,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硬生生地就制造出了“北京大媽訛人”的假新聞。值得欣慰的是,總會有追求事實的媒體和新聞人還世界一個真相。人民日報、千龍網、新京報都在新聞熱演之時,多了些冷觀,并促使真相浮出水面。
新聞每時都在發生。新聞每刻都在傳播。所以,當一則又一則的假消息撲面而來的時候;一出又一出“新聞反轉劇”頻頻熱演的時候,我們的媒體、我們的新聞從業者,不該冷觀其“面相”,探究其“真相”嗎?當真相大白的時候,假新聞的發布者、還有媒體,不該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恥辱,并且深刻地反思嗎?
首先,媒體當自省,打造有社會責任的媒體,傳遞社會正能量
網絡時代,網絡信息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媒體間的界限。你可以與任何人交流,你可以隨時發布信息。網絡媒體讓受眾感受到了平等和自由,它傳遞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對人們思維與行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但網絡媒體有著“信息繁亂,缺乏客觀嚴謹,權威深刻”的弱勢。比如:“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就是網絡媒體的不實信息,不加審核,迅速傳播,導致了大家對現今的社會道德失去了信心,甚至對媒體的公信力產生了質疑。所以,網絡媒體,包括商業媒體,當明確自己與生俱來地所要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要傳播先進文化,監督違法亂紀,拒絕低俗媚俗、維護公共利益,服務廣大受眾。
傳統媒體一直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橋梁和紐帶。它在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信息傳播和價值導向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在黨和國家的發展建設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它有著“歷史長、經驗豐富,組織體系完善,權威性強”的優勢,也有著“信息量小、更新慢、互動性差”的不足。面對新媒體的競爭,傳統媒體凡事都要“刨根問底”求真相。不能像“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一樣,為吸引眼球,不采訪、不調查、不審核,就轉載報道,使人們對“扶與不扶”這一簡單問題變得謹慎而復雜。給當事人、受眾及社會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媒體的自身形象。所以,傳統媒體當明確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有多么重大。要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實事求是,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傳遞社會正能量。
其實,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盡管在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發展模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作為媒體的終極使命是一致的,就是承擔社會責任,真實地展現人們生活的世界,準確地傳達受眾需要的信息,全面地報道時代呼喚的精神。面對魚龍混雜的海量網絡信息,更需要傳統主流媒體擔負起責任,用職業的眼光,從紛繁龐雜的網絡信息中幫助受眾進行選擇、核準、分析和解讀,從而引領正確的社會輿論。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更要優勢互補,打造良好的傳播環境,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其次,記者當自省,做個正直善良的新聞人,做事實的記錄者
過去人們把記者喻為“無冕之王”。無論工廠農村、還是大災大難,都有記者深入一線的腳步。他們為傳遞百姓心聲,排憂解難,伸張正義。網絡時代,記者的含義有所寬泛,人人都可以成為事件的記錄者、發布者,甚至是把關者。這就給職業記者,包括非職業記者提出了看似簡單而又不簡單的問題——做一個什么樣的記錄者?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新聞工作者自覺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在新聞報道中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們分清是非、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輿論,傳播活動,不得宣揚色情、兇殺、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調低劣、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
記者的職責是真實記錄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作為新聞人,他首先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準則應該是正直、善良,有良知、有道德。在這基礎上把真實視為生命的人,方可成為新聞人,成為記者。記者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上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和新興媒體的出現,記者的職業道德受到了一定挑戰。還是說“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先是一個非職業記者為了利益,主觀臆斷發布的消息,被一群職業記者同樣為了利益,不經調查核實就拿來報道,這有違記者的職業準則,更缺少記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記者要勇于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把社會責任永遠放在第一位。用眼睛看世界,用心靈記錄世界。還原人的本性,還世界一個真相。要像李大釗先生說的那樣“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共同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