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彥+黃海洲
摘 要:信托制度是英美法為世界法律體系作出的最為突出的貢獻。它發源于十六世紀的土地用益制度,以規避嫡長子繼承制度、實現土地的自由處分為目的。因此,最原始意義上的信托制度實際上是遺產信托。現今,美國的遺產信托因為能夠有效地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確保企業的傳承和發展而較之遺囑繼承制度有其卓越的制度優勢。我國三十余年經濟改革的最顯著成果是一批民營企業的成長和壯大。當企業的第一代創始人進入花甲之年時,傳承企業便成為關乎家族事業乃至國家事業的大問題。借鑒美國的遺產信托制度,合理架構繼承法與信托法、合理銜接遺產信托制度與遺囑執行人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遺產信托;受托人;遺囑繼承;遺囑執行人
作者簡介:馬新彥,女,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民商法學研究;黃海洲,男,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民商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1-0076-09
已故香港富豪霍英東家族爆發的遺產爭奪風暴而引發的遺囑執行人糾紛暴露了遺囑執行人制度的弊端。1遺囑執行人制度是被繼承人死亡后由遺囑確認或法院指定的人直接參與遺產管理和分配的制度。遺囑執行人在遺產分配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盡管法律為了確保遺囑執行人以被繼承人意志為主旨,合理公平地管理與分配遺產做了巧妙的制度安排,但仍不可避免地會引發紛爭,嚴重者將導致被繼承人辛苦一生掙下的家族資產無法依被繼承人的意志有序傳承、發揚光大。相比之下,洛克菲勒家族歷經150年的風風雨雨,幾代人的傳承與努力,如今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家族基金會。探其原因,在于其運用了遺產信托制度(testamentary trust),有效地避免了家族資產的分刮與破裂。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民營企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如何避免在企業的創始人作古后出現遺產紛爭,使民營企業發展陷入不利,需要法律人竭盡智慧尋找良計妙方。在筆者看來,英美遺產信托制度在企業的傳承與發展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我們不無啟示。研究借鑒這一制度,在我國繼承法修改之際,將遺產信托制度與遺囑繼承制度在立法技術上予以有效的銜接,將繼承法與信托法予以合理的架構,是法律人當下的重要使命。
一、英美傳統遺產信托制度的緣起
英美法信托制度的精髓在于所有權的質的分離1,一方當事人享有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而另一方當事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權(或者為實際意義上的所有權)。
信托制度發源于中世紀[1], 是在土地用益制度基礎上形成的。中世紀的英國處于封建的農業社會,土地與封建身份緊密相連,土地的壟斷是強權的標志,統治者基于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絞盡腦汁確保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加強軍事優勢而謀求其他相關利益。調整土地流轉的法律制度為了服務于統治者的政治目的,采取了極其嚴厲的態度,土地不僅限制自由轉讓,更限制依被繼承人意志的繼承, 以此確保土地永久集中于少數的諸侯手中。[1]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爐的繼承法采取了限制繼承的立法態度。第一,嚴格適用嫡長子繼承制。即被繼承人死亡,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其他任何晚輩血親不得繼承。第二,死者配偶亦不能合法繼承。雖然土地所有人的遺孀依法律保障能夠在被繼承人死后預留維系其生存所必需的土地份額,但是待其死亡后,該土地之上的所有權仍然只能歸屬于嫡長子繼承。第三,嚴格禁止遺囑繼承。即土地所有權人不得以遺囑的方式于其死亡時將土地交由嫡長子以外其他任何晚輩血親或其他任何家庭成員繼承。第四,土地所有權人不得將其土地轉讓或贈與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員,如果土地所有權人將其土地轉讓給其晚輩直系血親,國家將課以巨額稅費,以此方式限制轉讓。[1]
嚴格的限制繼承的立法態度阻礙了土地所有權人尋求私利的欲望,為了規避這些苛刻的封建束縛,實現自己私利的訴求,自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時起土地所有權人嘗試利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制度規避法律的嚴格規定。土地所有權人將其土地的用益權轉讓給受托人,受托人盡管沒有所有權,但如同所有權人一樣有權對土地進行經營管理,同時,負有義務將土地經營獲得的利益交付給土地所有權人指定的受益人(he for whose sake the use exists)。[2]土地所有人死亡時,無論土地依照當時的法律由誰來繼承,受托人對土地的用益權不變,仍有義務將土地經營的利益交付給原土地所有權人指定的受益人。[1]這樣一來,土地沒有自由交易,也沒有影響嫡長子繼承制,但嫡長子的繼承權形同虛設,土地的實在的權利轉移到了原土地所有權人指定的人手中。2
以規避限定繼承制度為目的而產生的土地信托,起初并未得到普通法承認與救濟,于受托人背信棄義損害土地所有權人或受益人利益時,土地所有權人或者受益人無法依據既有的普通法起訴,這為受托人實施欺詐行為并獲取暴利提供了便利,由此引發了大量糾紛,引起了尖銳的社會矛盾。[2]為了應對這種混亂的局面,英國議會于1535年頒布了《禁止受托人用益權法案》[2],試圖以此防范因土地所有權人轉讓用益權引發的矛盾與沖突。然而,這種嘗試以失敗告終。土地所有權人仍然對以此方式實現土地的自由繼承給予極高的熱情,“衡平法院(Court of Chancery)在試圖執行這一法案時發現,自己將站在曾經廣泛適用這一方式,并且堅決地準備繼續適用該方式的民眾的對立面”[2]。面對巨大的社會壓力和現實需求,英國衡平法院同意向受益人提供衡平法救濟,“衡平法承認,盡管土地的經理人(即受托人)享有土地的相當于所有權一種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必須受到另一種財產權的限制。即衡平法院賦予受益人的衡平法上的所有權”[3]。這就意味著在土地之上存在雙重權利,受托人的法定所有權和受益人的衡平法所有權。由此,遺產信托制度得到法律的正式認可與公平保護。
從遺產信托制度的形成過程可知,傳統遺產信托制度的功能就在于真正擺脫現行法繼承的限定性規定,最充分尊重土地所有權人處分自己遺產的自由意志,最大限度地在被繼承人死亡后的土地流轉中實現其個人意愿。
二、英美現代遺產信托的制度優勢
美國現代信托制度根植于英國的遺產信托,自1792年美國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之后,信托公司如同雨后春筍般成長壯大起來。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紀末以后,信托公司無所不能。如今美國是現代信托制度最為健全、信托產品最為豐富、發展總量最大的國家。信托制度的設立被廣泛認定為是英美法為世界法律體系作出的最為重要和突出的貢獻。[4]在名目繁多的信托中,遺產信托是最具有普適性的一種。今天英美的遺產信托之所以還廣為適用,是因為較之遺囑繼承以及遺囑執行人制度有其不可替代的制度優勢。
(一)可以規避遺囑繼承的弊端
1. 合理回避遺囑認證程序
遺產信托制度有別于遺囑繼承制度之處在于它不必經過遺囑認證程序。在美國,遺囑認證程序為遺囑繼承的法定必經程序,程序煩瑣而復雜,需經過若干個步驟:首先,要將歸檔的死者遺囑交由遺產法院受理(美國法中稱這一過程為“surrogate”或“chancery”),并向法院提交死者的遺產清單;法院受理后要對遺產進行評估。遺產法院認定遺囑合法有效后,在遺產中支付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債務,包括應當繳納的遺產稅。最后,遺產法院方可以依據遺囑指示對剩余部分遺產進行分配。即使死者未訂立遺囑或者經認證遺囑無效,其死后所留財產也必須經過遺囑認證程序。這一程序被稱為“未留遺囑的死亡”(intestacy),所留財產經遺囑認證程序后,法院依據州立法將遺產分配給近親屬。
遺囑認證程序目的是在確保遺囑真實有效的情況下依據遺囑的內容分配遺產,從而真正實現遺囑訂立人的真實遺愿。在美國法學界不乏遺囑認證程序的堅定支持者,他們主張遺囑認證程序可以有效地防止遺囑繼承中的欺詐行為,切實保護“受益人”的合法利益,并及時解決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對遺產主張的債務清償糾紛。但是,遺囑認證程序的實踐卻并不盡如人意,文件整理工作的復雜和管理流程的煩瑣,致使任何一個遺囑認證程序均需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有的甚至要長達七年之久。除了耗時之外,遺囑認證程序還要付出高額的費用,通常遺囑認證程序要求有遺囑執行人(部分州立法稱“特別代理人”)和專業律師參加。而遺囑執行人在遺囑認證程序中更多時候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如在律師指示文件上簽字以及質疑等瑣事。除了花費遺囑執行人費用和律師費用以外,遺囑認證程序還需花費遺產法院受理費用、資產評估費用及其他費用。1盡管很多州立法對遺囑認證程序做出了相應改善,如規定簡易遺囑認證程序,限制律師費數額等,但仍難以解決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的付出,致使真正從中獲益的只有處理相關程序的律師,而美其名曰要保護的受益人除了能得到少量的家庭補貼(family allowance)外,幾乎什么都拿不到。[5]而遺產信托制度無須經過煩瑣復雜的遺囑認證程序,無須因為律師介入而支付高額的律師費用,又可以真正實現被繼承人的意愿,是財產所有權人待見的以其意志轉移財產權利的方式。
2. 保護財產所有權人的財產信息
沒有人喜歡將自己的財產公之于世。遺囑繼承最讓商賈權貴詬病的是遺囑認證程序要求必須對遺產法庭公開遺產數額和遺產清單。這是對個人隱私權的變相侵犯,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遺產信托的原因。遺產信托無須公開自己的遺產數額和遺產清單,信托關系一經成立,財產的法定所有權即轉移到受托人名下,信托人指定的受益人享有受益權。一些不愿意公開遺產數額和遺囑分配內容的家庭僅因遺產信托的隱秘性寧愿設立遺產信托,也不愿意通過遺囑繼承分配財產。
3. 避免高額的遺產稅
遺產稅是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有效手段,一般而言美國的遺產稅占被繼承人遺產的18%~50%,采超額累進制。[6](P40)不愿意屈于稅收的強制性上繳自己財富的財產所有權人,寧愿選擇遺產信托,依自己的意志將財產轉移給意愿轉移的人。美國弗吉尼亞州法院在2010年8月2日判決中認為:與遺囑一樣,被繼承人死亡之后遺產信托發生效力,且不能被撤銷。這種信托通常被用于在家庭內部分割信托財產。與遺囑繼承所不同的是,它不必繳納遺產稅。1合理避稅不能不說是遺產信托制度頗受美國人民喜愛的非常重要的原因。2
(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被繼承人在繼承人未成年時死亡,即便是由繼承人繼承財產能夠滿足被繼承人的遺愿,因未成年子女沒有管理財產的能力,而有因管理不善遭受損失或因他人侵犯而受損害的可能。現代意義上的遺產信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而設定的。被繼承人于生前簽訂信托合同,將未來遺產授予受托人管理,于被繼承人死亡后,其未成年子女按期領取收益,從而能夠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基本生活,避免遺產交至未成年子女手中所造成的不當揮霍或其監護人的不當利用和侵害。[7]被繼承人還可以在遺囑中指定遺囑執行人為受托人,指定未成年子女為受益人,待未成年子女成年或者到達被繼承人規定的年齡,遺囑執行人的信托義務完成,將財產交由繼承人管理。3
(三)確保企業的傳承和發展
被繼承人遺留的財產是其一生苦心經營蒸蒸日上的企業,于其死亡時由繼承人繼承可能出現兩個弊端:第一,繼承人對企業經營無興趣、無能力,或者天性揮霍無度,企業落入該人之手,便落入萬丈深淵;第二,繼承人人數眾多,為繼承遺產大打出手,反目成仇,繼承財產之后,財產分散、權力分散,不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和長遠發展。而設立遺產信托有利于防止后代的肆意揮霍或管理無力。縱覽全球富豪家族,最成功運用遺產信托制度的典范便是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族產業緣起于石油,僅20世紀初其家族資產就已經超過了十億美元。然而,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代卻不再是石油大亨,可他們的家族企業依舊控制著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命脈。他們的子孫沒有因爭奪財產而反目成仇,即使不愿子承父業,也不會揮金如土,奢靡一世。而這一切,都源于其家族遺產是通過遺產信托的方式被傳承至今的。其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為其子嗣設立了五個遺產信托,而這些信托的受托人實質上管理著洛克菲勒集團90%的股權。無論美國總統幾班更迭、世界經濟如何動蕩,無論是股市的雪崩還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洛克菲勒家族均依然屹立不倒,百年基業無人可以撼動,其中的奧秘即是洛克菲勒家族組建了自己的信托公司來打理家族成員的私人財產。4
更值得說明的是,隨著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遺產信托不再僅僅是美國的權貴們用來作為傳承和維系家族產業的工具,更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運用遺產信托制度來管理、傳承自己遺留的財產了。
(四)規避限制繼承的法律規定
現代法已經取消嫡長子限定繼承制度,但仍不乏限制繼承的相關規定。例如,依據美國大多數州的立法規定,未婚同居者相互之間不能繼承對方的遺產;同性夫妻關系在一些州尚未得到法律的認可,被定性為未婚同居關系,相互之間不享有繼承權。1而且即便一對同性夫妻是在馬薩諸塞州(認可同性婚姻)合法結婚,若他們生活在賓夕法尼亞州(不認可同性婚姻),那么他們的事實婚姻雖然可以被法律認定為有效,但一旦發生配偶一方死亡需要遺產繼承等涉及具體民事權利的問題時,該項由婚姻賦予的基本民事權利卻不被該州法律所認可。2對于上述沒有合法婚姻關系或因合法婚姻關系不被法律所認可而導致不能合法繼承相互遺產的愛人而言,這無疑是極不人道的。如果運用遺產信托制度,將自己財產的法定所有權交付給受托人,受托人再將經營所得利益交付給受益人(同性配偶),便可以合法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夙愿,向愛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忠誠。美國加州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未婚同居關系一方配偶(因不承認同性婚姻而被認定為未婚同居關系)起訴稱遺漏了其作為合法配偶的部分遺產利益。一審舊金山高等法院認定其簽訂的遺產信托協議因未結成同性婚姻關系而無效,另外其作為一方配偶也已經放棄了任何取得遺產利益的權利,原告上訴。上訴法院審理后作出改判,認定未婚同居關系中的遺產信托協議的效力不會因缺少一紙結婚證書而失效,因為其強制執行力來自于《統一婚前協議法》(Uniform Premarital Agreement Act),而任何棄權行為也必須在遺產信托文書中明文記載。3可見遺產信托制度在規避限制繼承中所凸顯的作用。
(五)剝奪繼承人的繼承權
被繼承人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可以剝奪繼承人的繼承權,然而法律也規定被無故剝奪繼承權的繼承人可以對被繼承人的部分遺產提起訴訟。這樣一來,被繼承人決定其死后財產歸屬之權利受到一定的限制。與其徹底地剝奪繼承人的繼承權,不如選擇采取一個相對緩和的方法直接斬斷財產與繼承人之間的關系。大多數美國父母選擇采取留很少一部分財產給該繼承人,而將大部分財產置于遺產信托中。同時在信托合同中規定“不可爭產”條款,即一旦該繼承人不接受所留部分財產份額,那么任何爭產行為和爭產訴訟的失敗都將導致其一分錢也拿不到。[5]
三、英美遺產信托制度的內容
設立遺產信托須由委托人與受托人在公證機關的公證下簽署信托合同方具有效力。遺產信托合同中須具備最主要的兩項內容是信托財產清單和轉移法定所有權的意思表示。對于無須提供權屬證明文件的動產,只要列入信托清單,所有權即由委托人轉移給受托人;對于需要提供權屬證明文件的財產除列入信托財產清單之外,還需在合同簽訂之后,在權屬文件上由委托人更名為受托人。[5]
遺產信托的制度內容由制度內在的權利義務所構成。遺產信托中有三方當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每一方當事人在各自的立場上享受權利或履行義務。
(一)委托人與受益人的權利義務
委托人是將自己未來的遺產交托給受托人管理的信托授予人,委托人除需對清單中列舉的信托財產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外,更多的是權利。例如,他對于受托人怎樣管理遺產,將信托利益以何等條件交付給何人等具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甚至有權規定限制受益人配偶的宗教信仰4、有權約定受托人或受益人的義務等等。
受益人享有依照委托人的約定接受信托利益的權利,如果委托人對其接受利益賦予一定的義務,受益人需履行該約定的義務,但受益權始終是受益人的標志性權利。1
(二)受托人的權利義務
受托人對信托財產享有法定所有權,以及經營管理信托財產的權利,同時,因經營管理信托財產而接受報酬的權利。受托人的義務由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義務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維護受益人的利益。
1. 忠誠義務。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的過程中應當本著最有利于受益人的方式管理受托財產2,不得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受益人之上,或者利用受托人的職位為自己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受托人以少于信托財產的價值變賣信托財產,尤其是受托人從該處置行為中獲利的3,或者受托人內部自我交易行為以及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擅自買賣信托財產的行為均屬于對忠誠義務的違反,受益人有權主張該行為無效。4但是,如果受托人自我交易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使受益人獲益,并且受托人交易前及時通知了受益人,則該處分行為有效。
2. 披露義務。是指受托人應當及時、完整、精確地向受益人告知信托合同的全部內容,匯報信托財產經營情況等。如果受托人所披露的信托內容遭到質疑,受托人必須對自己披露事項的真實性予以證明,并須證明其在信托財產的運營中具有良好的信譽。美國弗吉尼亞州發生過這樣一個經典案例:伊利諾·弗萊徹設立了一個遺產信托,指定其三個孩子詹姆斯、安德魯和艾米麗為受益人。亨利·弗萊徹和一家銀行為受托人,負責向三個受益人按月支付生活費及醫療費用。在委托人伊利諾死后,詹姆斯作為受益人起訴受托人,要求他們公開遺產信托的全部內容和細則。受托人只提供并公開了很少部分的信托內容,并聲稱委托人伊利諾不希望該信托內容被公開。法庭判定,受托人負有披露義務,而且應當積極履行披露義務,而不是在受益人請求后被動履行。詹姆斯作為受益人有權查閱全部的信托內容和遺囑細則。5
3. 謹慎注意義務。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必須盡如同管理自己財產一樣的注意義務(fiduciary),因過失或疏忽大意致使信托財產損失的,為謹慎注意義務的違反,受托人應當向受益人賠償由此而造成的損失。因此,于信托財產損耗惡化時通常以受托人是否盡了謹慎注意義務判斷受托人在信托財產的管理中是否違反了自己的職責,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信托人伍德先生將其價值800萬美元的股票,以其妻子為受益人與美國銀行簽訂遺產信托合同,合同約定:“受托人必須以原來的形式持有所有股票……除非情勢明顯變更,繼任受托人才能依據法律規定以合理適當的方式持有現金不做投資之用途。”美國銀行作為受托人按信托要求持有并管理相關股票,占受托總資產的80%。在信托人死亡后,股票行情大變,伍德夫人作為受益人要求受托人在股票升值時出售部分股票以獲利。受托人忙于并購另一家銀行,而忽略了受益人要求,此時股價從每股21美元上漲到35美元。最后,股價一路下跌至每股16美元,此時美國銀行才做出最終決定出售了相關股票并將收益轉給受益人。受益人因此訴請法院要求受托人賠償因怠于履行特殊情況下的謹慎注意義務而給受益人造成的損失,法院判決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6因未盡此義務而被訴的案件還有受托人因未能及時對受托財產交付保險費用致使遭受意外損害無法獲得保險公司賠償所遭受的損害,以及未盡合理注意義務對受托房產進行合理的維修等造成的損害而引發的訴訟。
四、英美遺產信托對完善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啟示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三十余年,經濟生活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最顯著的成果便是一批民營企業成長壯大起來,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公民個人所擁有的財產不再是自行車、手表,而是房產、廠房、辦公樓、公司、股權等各種名目的資產。改革開放早期頒布實施的繼承法已經遠遠不足以解決當下的遺產繼承問題。借鑒英美的遺產信托制度,確立多元化的遺產處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是我國繼承法修改之際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遺產信托制度在我國的現實需求
我國尚未有遺產稅的規定,美國現實生活中以遺產信托合理避稅的問題不是我國當前社會的現實需求。筆者所主張的現實需求主要源于以下四個方面。
1. 維系民營企業興旺發達
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成功的弄潮兒多半現已進入花甲之年,他們是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歷盡千辛萬苦將企業做強。民營企業不僅創造了絕大比例的財政稅收,還造就了廣大的就業平臺1,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如何傳承企業不僅僅關乎家族的事業,更關乎國家的事業。遺產信托便是解開這一世紀難題的金鑰匙。遺產信托制度發展至今,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均廣泛地應用這一制度來管理家族產業、傳承家族財富。
威脅民營企業長遠發展的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眾多繼承人爭奪遺產的紛爭,紛爭的結果是財產分散于各個繼承人,當然公司的權力也分散于各個繼承人,致使無人能夠掌控公司,公司的衰敗指日可待。倘若企業的創始人運用遺產信托合同,指定受托人在其死后將股份收益平均分配給妻子和子女們,股份的投票表決權賦予其指定之人,在妻子和子女都死亡之后再將股份平均分配給孫輩,即將財產與收益相分離,子輩只享有收益,財產由孫輩繼承。這也可以稱為“隔代信托”(Generation skipping Trust)[8]。這樣一來,既可以確保事業的傳承,又保證其妻子和子女的生活,并使公司免遭一劫。
2. 防范家族財產被繼承人揮霍浪費
中國人將一生所得留給子女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至今幾乎無人能夠改變和克服。而獨生子女能否珍惜并審慎使用從父輩繼承所得的財產,令其父輩擔憂。遺產信托制度既可以實現父輩將自己苦心經營一生的財產轉給子女的遺愿,又能夠防止子女的揮霍浪費。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表明遺產信托制度在我國有廣泛的適用空間。
3. 避免家族產業外流他人
目前中國很多民營企業家都面臨這樣的窘境:自己離世之時,仍然年輕的妻子在繼承丈夫一半甚至更多的遺產之后,如果改嫁,將容易導致家族產業外流的狀況或基業毀于一旦。而遺產信托卻可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遺產信托除了在維持家族產業傳承方面獨具優勢之外,還可以通過遺產信托協議中的特別條款來限制家族產業因繼承了遺產的配偶改嫁他人等原因流轉到被繼承人不愿意流轉的人手中。委托人只要在信托合同中約定“若配偶改嫁,受益停止,或減少受益”的特別條款,一旦配偶改嫁,她將喪失受益人地位,不再擁有獲得信托利益之權利,有效地保護了家族財富不外流,真正實現了被繼承人的遺愿。當然這種特殊條款的設置應當予以相應限制,違背公序良俗、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條款無效。例如BOWMAN v. WEER et al.案中委托人因為沒有子嗣而將其遺產信托的受益人指定為其侄女,但是在信托文書中規定其侄女不得結婚,以防其結婚后家族財產被未來侄女婿瓜分,如果其侄女結婚則剝奪其受益人身份,遺產信托的受益人轉為其侄女的孩子。2但馬里蘭州上訴法院認定此條款無效。另外,如果有因為宗教等原因限制受益人結婚的條款也將被宣布無效。3
4. 緩解再婚配偶與自己子女之間的矛盾
喪偶或離異的老年人再婚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再婚父母的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再婚配偶與自己的子女之間的財產利益的平衡問題。子女擔心父(或母)死亡后,自己父母生前的財產被父(或母)的再婚配偶繼承,而再婚配偶又擔心對方死亡后,自己無所依靠,又無財產賴以生存。于是在再婚配偶與子女之間發生爭奪財產的激烈戰爭,受到影響的是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如果父(或母)將其財產的法定所有權轉移給受托人,受托人將經營管理財產的收益在再婚配偶與子女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待再婚配偶死亡后,財產再由子女繼承,則完全可以避免再婚配偶與自己子女之間的矛盾,令辛苦一生的老年人享受幸福的晚年。
(二)遺產信托制度與遺囑執行人制度的銜接
時下正值我國繼承法修改之際,在修改繼承法的諸多論著中不乏學者對于遺囑執行人制度的討論,主張合理設置相關規則以完善遺囑執行中的相關規定。其中最受詬病的就是我國繼承法關于遺囑執行人的規定過于粗略,沒有對遺囑執行人法律地位的認定,也沒有關于遺囑執行人相關權利義務責任等可供操作的具體規則,更沒有關于遺囑執行人出現糾紛的救濟方法,這些都有待補充完善。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法律大都有對遺囑執行人制度的相關規定:如《德國民法典》第2197至2228條對遺囑執行人的產生、權利、職責、責任、解除以及報酬等做了相關規定。尤其是第2197至2198條規定,遺囑執行人由遺囑訂立人指定或委托第三人指定,同時其可以指定繼任遺囑執行人,還可以授權遺囑執行人再指定一人或數人為其共同執行人或繼任執行人。另外,法院依遺囑訂立人申請,也可為其選任遺囑執行人。《法國民法典》第1025至1034條也有相關規定,其中第1025條規定,被繼承人的遺囑指定的一人或數人為遺囑執行人。《瑞士民法典》第517條規定與其相似,《日本民法典》第1006至1021條也都有遺囑執行人的相關規定,而我國繼承法對遺囑執行人的規定卻顯簡單。1
雖然筆者在文中著重研究遺產信托制度,對遺產信托制度較之遺囑執行人制度的優越性進行了更多的分析,但并不否認遺囑執行人制度的重要性,在一些情景下遺囑執行人制度具有不可代替性。例如,被繼承人生前債權債務關系復雜,遺產的種類繁多,在遺產分配前需要遺囑執行人作為遺產的代管人代替繼承人行使權利或履行義務,遺囑執行人制度必不可少。從另一個角度講,不乏被繼承人因為諸種原因愿意將遺產直接交給繼承人,而不是交給受托人,因此,建議我國遺產繼承采用雙軌制,給予被繼承人自主選擇權:既可以選擇以訂立遺囑方式傳承和遺留自己的財產,并指定遺囑執行人來執行遺囑內容,也可以采用訂立遺產信托的方式來維護家族產業的延續。兩種制度各有所長,同時確立,取長補短,真正實現被繼承人的自由意志。
(三)繼承法與信托法的合理架構
遺產信托實際上是以財產信托的方式實現遺產的分配與處置,因此,遺產信托制度須繼承法與信托法的巧妙結合與合理架構方能滿足現實社會的高度需求。我國現行繼承法尚未有遺產信托的規定,《信托法》第十三條以遺囑信托的稱謂對遺產信托做了粗略規定2,《信托法》第二條規定,受托人可以是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而《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又規定,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法人方可以作為受托人,自然人不可以成為受托人。可見,現行法無法滿足現實社會實際需要,應當盡快修改繼承法與信托法,賦予繼承法與信托法不同的規范區域。
筆者認為,繼承法應當在以下區域內予以規范性規定:第一,賦予被繼承人將自己的遺產交由繼承人繼承或者交由受托人管理的選擇權,被繼承人一旦選擇了遺產信托,任何法定繼承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抗辯,即繼承法要確認遺產信托的不可撤銷性。第二,賦予被繼承人對遺產信托性質的決定權,即被繼承人有權在民事信托與商事信托兩種不同屬性的遺產信托中予以選擇。如果被繼承人根據自己財產性質選擇民事信托,則被繼承人可以依據信托法的規定自由選擇自然人或者法人作為受托人;如果被繼承人選擇商事信托,則需依據《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的規定選擇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機構作為受托人。第三,賦予被繼承人遺產信托形式的選擇權,即被繼承人可以選擇遺囑的方式指定受托人,也可采合意的方式與受托人簽訂遺產信托合同。如果遺囑指定的受托人拒絕或者無能力接受信托的,被繼承人死亡后,可由受益人另行選定受托人;被繼承人與受托人簽訂遺產信托合同的,受托人接管信托財產的時間可根據被繼承人的意愿確定,或者合同生效之日,或者被繼承人死亡之時。
在繼承法規范的上述問題之外,其他事項均由信托法予以規范。諸如:信托的設立、信托財產的范圍,受托人的權利義務,受益人的權利義務,受托人于被繼承人生存期間即接受財產時被繼承人作為委托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受托人職責的終止、信托的變更與終止等問題。信托法是財產信托關系的一般性規定,因此,在遺產信托關系中信托法不足以規范的問題,仍需要繼承法予以特殊性規定,或者由最高法院在具體實施繼承法和信托法時予以司法解釋。
1 霍英東長房三子霍震宇,以遺囑執行人身份入稟高等法院,指親兄弟霍英東集團總裁霍震寰侵吞至少14億港元遺產,要求撤換霍震寰及姑姑霍慕勤兩名遺產執行人,并建議高院委任退休法官羅杰志或其他合適人選與他共同管理霍英東遺產,同時要求霍震寰對遺產情況進行清點交代和重新估價。詳見陳凱:《遺囑執行人能否隨便解任》,載《北京日報》,2011年12月28日第18版。
1 所有權的質的分割源于十三世紀的土地用益制度(use),是在英國十字軍東征時期蓬勃發展起來的。當時,英國的土地主們還受束于封建土地制度,一旦土地主們要去參加十字軍東征,那么他們就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替他們來管理自己的土地,以便在自己東征歸來后不會喪失原來的土地。然而,當土地主們載譽返鄉時,他們歸還土地的要求卻遭到他們指定的管理人的拒絕。開始,普通法并沒有考慮他們的訴求,直到王國法庭意識到這個問題并著手處理,受托管理人才依法履行其義務,將土地歸還。而歸還與否的主要依據卻不在于法律的規定,而是王國大法官基于公平和正義的個案判斷,這也促成了公平原則的誕生。但是不久之后,王國法庭發現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的辦法不能應對和解決大量的土地歸還訴求,因此大法官決定讓土地的現實占有人繼續占用土地,將土地收益給予真正的土地主,并在他們訴求歸還的時候返還土地。那么這些返鄉的十字軍東征戰士(即過去的土地主)就是信托受益人,土地的現實占有管理人就是受托人,而這個制度就是最早的信托制度的雛形。參見Elizabeth Prine Pauls, ed. (15 July 2008),“primogeniture and ultimogeniture”,in Encyclop?dia Britannica,Retrieved 1 November 2012。
2 亦有學者認為英美的遺產信托制度源于十四世紀古羅馬的信托遺贈。“信托遺贈”于羅馬帝國末期由國王奧格斯德士創立。當時這一制度的設立,是為了使外國人、俘虜、異教徒等非法繼承人能以合法的方式取得對遺產的繼承。其具體內容為遺囑訂立人通過遺囑,指定一個具有法定資格的繼承人先繼承遺產,然后再由這個法定繼承人依照遺囑訂立人的意愿將遺產轉交于遺囑訂立人要贈與的受益人。由于這一制度有規避當時遺產受贈法之嫌,因此在最初設立時并不為羅馬法所承認,直到古羅馬帝國后期才賦予其合法的地位。《羅馬法》規定:在按遺囑劃分財產時,可以把遺囑直接授予繼承人,若繼承人無力或無權承受,則可以按信托遺贈制度把遺產委托或轉讓給第三人處理。古羅馬的信托遺贈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信托概念,并且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參見斯賓思(A.Michael Spence)和斯托雷(Joseph Story)相關論點,Story,Joseph,Commentarie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our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874等。
1 Section 10800. Cal. Prob. Code. 在加州,遺囑認證費用由州立法規定。房產的遺產認證費用是基于房產增值后價值計算的,同時這也將產生大量的律師費用。例如,幾年前的一處房產價值150 000美元,而幾年后它的價值已達900 000美元,那么遺囑認證費用就基于增值后的價格比例確定為23 000美元。
1 Charles O. MILLER Jr. and Dorothy M. Miller, Petitioners, v. 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2010 WL 8335147, at 17.
2 HMRC Inheritance Tax (iht) Thresholds.
3 Rosenberg, Scott D. (2009-2010).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4 參見張偉湘:《家族信托:富豪家族財富傳承秘密印記》,http://money.hexun.com,2013年5月31日登錄。
1 同性夫妻關系的法律地位及相互之間的繼承權問題各州有不同的規定。在加州認定為未婚同居關系,不具有相互繼承權;康涅狄格州為民事結合、合法婚姻關系,雙方具有相互繼承權;夏威夷州為互惠受益人關系,具有相互繼承權;馬薩諸塞州為合法婚姻關系,具有相互繼承權等。(Denis Clifford:Make Your Own Living Trust,NOLO PR,March 2009.)
2 Kern v. Taney,2010 WL 2510988 (Pa.Com.Pl.),11 Pa. D. & C. 5th 558.
3 Antipas Johnlang Konou v. Stephen M. Wilson et al.,211 Cal.App.4th 1284, 150 Cal.Rptr.3d 699, 12 Cal. Daily Op. Serv. 13,682, 2012 Daily Journal D.A.R. 16,734.
4 Shapira v. Union National Bank. Common Pleas Ct. of Mahoning County, 39 Ohio Misc. 28,315 N.E.2d 825 [1974].
1 Simpson v. Calivas. N.H.Sup. Ct., 139 N.H. 1, 650 A.2d 318 [1994].
2 UTC Section 808(d).
3 In re Rothko. N.Y. Ct. App., 43 N.Y.2d 305, 372 N.E.2d 291, N.Y.S.2d 449 [1977].
4 Hartman v. Hartle. N.J. Super. Ch. Div., 95 N.J. Eq. 123, 122A. 615 [1923].
5 Fletcher v. Fletcher. Va. Sup. Ct., 480 S.E.2d 488 [1997].
6 Wood v. U.S.Bank, N.A. Ohio Ct. App., 828 N.E.2d 1072 [2005].
1 據統計,2012年民營企業500強的納稅總額為4094.34億元,占全國納稅總額的55%;吸納就業人口629.51萬人。參見賈中山:《中國民營企業納稅總額4094.34億 “追平”總利潤》,引自搜狐財經網http://business.sohu.com/20120830/n351939007.shtml,2013年5月30日登錄;另參見蔣正華:《當前國企只占企業總數1% 民企納稅更多》,引自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hybd/special/myqynh/20100125/1752127.shtml,2013年5月31日登錄。
2 BOWMAN v. WEER et al,Court of Appeals of Maryland,No. 121. April 26, 1954,204 Md.344,104 A.2d 620.
3 In re HARRIS WILL,Surrogates Court, Queens County, New York,143 N.Y.S.2d 746.
1 《繼承法》第16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2 《信托法》第13條規定:“設立遺囑信托,應當遵守繼承法關于遺囑的規定。遺囑指定的人拒絕或者無能力擔任受托人的,由受益人另行選任受托人;受益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依法由其監護人代行選任。遺囑對選任受托人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參 考 文 獻
[1] John H. Langbein. “The Contractarian Basis of the Law of Trusts”, in Yale Law Journal, 1995, December.
[2] John H. Scheid. “Down Labyrinthine Ways: A Recording Acts Guide For First Year Law Students”, in 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 Law Review, 2002, Fall.
[3] Henry Hansmann. “Ugo Mattei: The Functions of Trust Law: A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in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98, May.
[4] Roy Goode. Commercial Law (2nd ed.).
[5] Denis Clifford. “Make Your Own Living Trust”, in NOLO PR, 2009, March.
[6] 陶繼侃:《當代西方財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7] Jonathan R. Macey. “Private Trusts for the Provision of Private Goods”, in the Emory Law Journal, Vol. 37, 1988, Fall.
[8] Arthur D. Sederbaum. Setting up and Executing Trusts. Practicing Law Institute, 1988.
[責任編輯 李宏弢]
Study on Inheritance Trusteeship System in Anglo-American Law
——Also on the Perfection of Inherit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MA Xin-yan,Huang Hai-zhou
(Law Scho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rusteeship system is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legal system made by Anglo-American Law. It originates from the land use system in the 16th century in order to avoid system of succession by the eldest son and realize the free disposal of land. Therefore the most primitive system of trusteeship is in fact inheritance trustee. Today American inheritance trustee can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under-aged children,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it has systematic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system of inheritance by will. The most obvious achievement of the economic reform over 30 years is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Whe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ounders is in their 60s, the inheritance of enterprises becomes a great issue of family enterprise and national causes. Taking example by American system of inheritance trusteeship, it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inheritance law and trusteeship law and connect reasonably the system of inheritance trusteeship and system of executive of will.
Key words: inheritance trusteeship; trustee; inheritance by will; executive of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