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民 劉玉明 陳向齊 沈先榮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福州 320122;2.海軍醫學研究所,上海 200433;3.福建中醫藥大學福總教學醫院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皮膚科,福建福州 320025)
皮膚病是基層部隊的常見病、多發病,雖不會危及生命,但影響駐訓官兵的情緒和軍事訓練質量,嚴重時可造成非戰斗減員[1]。當前眾多以部隊官兵為對象的皮膚病調查情況表明在皮膚病中以真菌感染性皮膚病發病率最高[2-5]。中草藥作為一類重要的藥用資源,在我國皮膚病的防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文概述了廣大官兵淺部真菌病的發病及用藥現狀,并對當前中草藥的抗淺部真菌研究進展及其在皮膚病防治中的應用進行了綜述。
關于華南沿海某部官兵2008 年10~12 月皮膚病患病情況調查報告表明,真菌性皮膚病患病率最高,其中足癬的患病率居首位,體股癬居第3 位[6]。 廣州地區軍人1999~2008 年期間軍人患者的皮膚病種類分類中, 真菌性皮膚病,足癬伴感染是發病較多的一類,考慮該地區地處亞熱帶,與其氣溫高、濕度大等適合淺部真菌生長的自然條件有關[7]。 不少報道表明軍隊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的高發病率與軍隊駐地衛生條件、飲食結構及地理環境、氣候、士兵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8-9]。面對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的普遍性與廣泛性,如何加強其防治,對于保證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在軍隊對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的防治中,主要采用西藥制劑,包括特鹽酸阿莫羅芬甲擦劑、硝酸舍他康唑、環吡酮胺乳膏、鹽酸奈替芬乳膏、鹽酸布替奈芬乳膏、硝酸益康唑乳膏、酮康唑洗劑、咪康噢乳膏、特比奈芬乳膏、復方酮康唑乳膏等制劑或外用藥物。 另外也有局部使用激素類外用制劑及抗生素制劑[10],輕者尚有效,但多有出現頑固復發的,部分使用伊曲康唑等長期口服方法[11],療程長,依從性不好,效果不佳。 隨著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真菌的耐藥問題日益凸顯,而有效治療藥物種類有限且治療起效較慢,致使抗真菌治療難度增加[12]。我國擁有種類繁多,資源豐富的中草藥,中醫藥在預防皮膚病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能夠發揮其重要意義[13],如孫虹[14]在門診中采用藿香、香蕾、茵陳、金蕎麥、土槿皮、蒲公英等中藥所組成的復方洗劑在115 例淺部真菌病患者的治療中, 取得滿意效果,且真菌消除率達76.52%。 此外中草藥具有不良反應少,耐藥性少,來源廣等優點。 因而如何從我國豐富的中草藥資源中開發出防治真菌性皮膚病的藥物,對于軍隊的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從20 世紀初開始,由于廣譜抗生素、激素、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的普遍應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日益增加,我國學者開始從中草藥中尋找抗真菌藥物,至今已發現300 余種中草藥臨床表現有抗真菌的效果[15]。 隨著中草藥在皮膚淺部真菌病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對于中草藥抗真菌作用的研究也進一步加深。 如王亞茹[16]結合近十年來我國學者對187 味中藥的抗真菌作用的研究成果,歸納出其中具有殺滅真菌作用的77 味,有明顯抗真菌作用的44 味,抗菌作用微弱的41 味,抗真菌作用不確定的5 味,無抗真菌作用的20 味。 而姜淼等[17]則是從中草藥方劑、單味中草藥、中草藥的有效成分等角度總結了近年來眾多學者對中草藥抗真菌的活性研究進展。 劉玉明等[18]則重點對中草藥抗真菌活性成分上加以論述,并指出了皂苷類化合物、萜類、生物堿類化合物以及其他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 對于中草藥抗淺部真菌活性成分研究,不少國外文獻也有報道,如Tan 等[19]從Artemisia sieversiana 的地上部分中分離得到一個倍半萜內isoalantolactone,對人類致病真菌具有很好的活性。Wannissorn 等[20]則從禾木科植物檸檬茅提取出抗真菌活性成分檸檬醛,并測定了檸檬醛及其乳劑對4 種皮膚癬菌(須癬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的抗菌實驗, 結果表明其對淺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濃度和最小殺菌濃度是一致的。 Escalante 等[21]從商陸科植物中分離到1 種三萜皂苷phytolaccoside B,對須癬毛癬菌等常見的皮膚淺部真菌也有抑制活性作用。 可見當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部分中草藥的抗真菌成分的研究,對其新品種的開發和作用機制的研究還比較少。 因此如何建立中草藥抗淺部真菌作用篩選標準,挖掘出更多新的具有抗淺部真菌作用的中草藥,如何分離出中藥復方和單味中草藥抗淺部真菌的有效成分并運用于抗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的臨床治療,這應該成為今后中草藥抗淺部真菌研究的重要方向。
淺部真菌病是由淺部真菌感染淺表皮膚所引起的疾病,如花斑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以及甲真菌病等[22]。以下對中草藥在皮膚淺部真菌病中的應用進行概述。
花斑癬,也稱為糠疹花斑癬、是一個最常見的色素性疾病,花斑癬的發生與馬拉色霉菌屬感染有關,這種菌好發于身體富含脂類的地方如頭、軀干和上背部。 花斑癬患者通常由許多形狀不規則的斑點和斑塊擴展, 通常覆蓋大面積的身體和分離跳過正常的皮膚區域[23]。雖然采用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口服藥物治愈率高達97%[24],然而口服抗真菌藥卻不如局部外用藥安全[25]。 我國中草藥在外用治療花斑癬上有一定的優勢,如邢繼華等[26]以清利濕熱,殺蟲止癢的治則,將硫磺、蛇床子、土荊、皮百部等配伍而成的中藥祛癬方,在治療花斑癬上取得良好療效,并能減少復發率。 亦有文獻報道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花斑癬的療效優于單純外用西藥治療[27]。
指發生于除頭皮、毛發、掌跖和甲板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膚癬菌感染;股癬則特指腹股溝、會陰部和肛門周圍的皮膚癬菌感染,實際上是發生在特殊部位的體癬。王白琳[28]選用了具有強效抗真菌作用的姜黃為主藥,并佐以白鮮皮、白芷等清熱燥濕除癢之藥制成復方姜黃溶液運用于股癬治療,尤其宜于駕駛員、肥胖者、易出汗者、糖尿病患者以及不能口服抗真菌藥物的患者。 李仕國等[29]選配出具有抗炎、抑菌,特別是對真菌抑制作用強的中草藥組成的復方水楊酸醇溶液治療體股癬1806 例,均獲痊愈,且1 年內隨訪,無復發。
手足癬以皮膚起丘疹、丘皰疹、水皰、脫皮、皸裂、瘙癢并反復發為臨床特征,通常是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皮膚癬菌侵犯手(足)掌、足趾和指(趾)間皮膚引起的感染[30]。 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外用抗真菌藥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特比奈芬等治療,但治療結束后一定時間內仍可復發,且易出現耐藥性。 而對于現階段臨床還沒有較好的治療藥物的難治性手足癬的患者,殷先君[31]采用將患者的患手(足)浸泡于香鱗毛蕨水煮液或將藥液涂于患處的方法治療,結果證實療效顯著,且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 郭南京[32]則對近年來臨床治療手足癬的中醫藥主要外治方法進行了介紹,如熏洗法、浸泡法、涂敷法等,這些效果有效,處方靈活的外治法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宋富金[33]從清熱解毒利濕為主要治法立意出發,自制的中藥浸泡復方,采用中西對比的方法對中藥治療足癬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分析,結果顯示中藥藥浴治療的效果優于實施西藥治療組,且具有用藥過程方便,起效快等優點。
頭癬系由皮膚癬菌感染頭皮及毛發組織所致,根據病原菌種類和宿主反應不同可分為黃癬、白癬、黑點癬以及膿癬。 近年來頭癬的發病率逐漸降低,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治療水平的提高有關[34]。由于頭癬仍偶有發生,易于漏診,仍需引起重視。 中醫認為頭癬主要是蟲毒外侵,濕熱郁積于頭皮毛發所致。孫曉莉等[35]自制復方土槿皮酊劑外搽治療小兒頭癬85 例,取得滿意療效。而不少報道也說明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治療頭癬效果不錯,且療效更快,復發少[36-37]。
甲真菌病是指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非皮膚癬菌類霉菌侵犯甲板或甲床所致的病變,其中由皮膚癬菌引起的病變稱為甲癬。 甲癬與足廯、家族史、年齡增長、男性、創傷的甲、免疫抑制個體、糖尿病、牛皮癬、薄弱的末梢循環、吸煙等誘發因素有關[38],目前西醫多采用外用廣譜抗真菌藥治療,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然而即使這些抗真菌藥都擁有抗廣譜作用,但他們在治療甲真菌病上卻不是同樣有效[39]。這可能與甲真菌病的致病微生物不同有關以及出現耐藥現象有關,在抗真菌藥治療未必有效的情況下,中醫藥治療本病方法多樣,效果滿意,副作用少。 雪彥鋒等[40]采用清熱解毒、殺蟲收斂的中草藥組成的甲癬凈復方治療甲廯療效明顯,且很少出現耐藥性,復發率少。 而史立勤[41]自擬中藥外洗方與1%鹽酸萘替芬溶液以及1%鹽酸及萘替芬乳膏聯合使用,對甲癬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減少了治療時間和費用,且副作用較少。
皮膚病一直是軍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影響戰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淺部真菌性皮膚病預防是關鍵,軍隊應根據所處不同季節、環境、作戰任務做好衛勤保障工作,同時加強皮膚病防治常識宣傳教育、提高個人的衛生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活習慣。 而如何發揮中草藥在治療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的優勢,如何開發更多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新藥,同時結合軍隊實際需要,研制出臨床療效確切、價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和安全性高的中藥制劑,是今后科研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1] 周磊,宋平,翁永斌,等.某部瀕海訓練高發皮膚病發病現狀與防治對策[J].海軍醫學雜志,2011,32(1):7-8.
[2] 盧濤,牛云彤,徐海環,等.某部隊醫院皮膚科門診軍免患者疾病譜分析[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9):692-693,713.
[3] 趙明,汪月強,漆軍.某部水面艦艇官兵皮膚病發病情況調查分析[J].人民軍醫,2013(4):371-373.
[4] 魯智奎,樊明春,柳現飛,等.部隊夏季野外駐訓皮膚病調查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1,39(4):807-808.
[5] 楊志剛,錢熠,吳文兵.某裝甲部隊夏訓期間淺部真菌性皮膚病發病情況[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3,31(2):140-141.
[6] 文莉.華南沿海部隊官兵皮膚病患病情況調查分析[J].人民軍醫,2013,56(4):374-375.
[7] 林挺.廣州地區軍人皮膚病住院情況調查及防治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04):1006.
[8] 何俐勇,周赤龍,樊龍中,等.南海守礁官兵淺部真菌感染病原學分析及治療[J].中華全科醫學,2010,8(8):1042-1043.
[9] 劉輝,王曉波,何聚,等.北方駐島官兵皮膚病發病及防治認知情況調查[J].人民軍醫,2012,55(11):1070-1071,1080.
[10] 邱洪,李新順,任渝江,等.治療足癬藥物的市場概況[J].西南軍醫,2013,15(1):59-61.
[11] 郝玉杰,段素梅,吳海建.伊曲康唑及奈替芬酮康哇乳膏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手足癬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2,34(2):254-255.
[12] 張莉,張永信.抗真菌藥物的開發歷程與研究進展[J].上海醫藥,2011,32(7):326-329.
[13] 王暢,秦曉明,李培,等.中醫藥防治綿陽“5·12”地震災民皮膚病的回顧性調查[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6):30-32.
[14] 孫虹.中藥癬洗液治療淺部真菌病115 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5):26-27.
[15] 方建茹,龍凱,謝小梅.中藥抗真菌的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3):60-62.
[16] 王亞茹.抗真菌中藥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藥,2013,26(3):482-483.
[17] 姜淼,黃欣,施偉民.抗真菌中草藥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1):66-68.
[18] 劉玉明,劉瓊,沈先榮.軍隊常見皮膚病發病現狀及中草藥防治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3,31(2):178-180.
[19] Tan RX,Kong LD , Wei HX. Secoiridoid glycosides and an antifungal anthranilate derivative from Gentianatibetica [J]. Phytochemistry,1998,47(7):1223-1226.
[20] Wannissorn B,Jarikasem S,Soont T.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emon grass oil and lemon grass oil cream [J]. Phytother Res,1996,10(7):551-554.
[21] Escalante AM,Scantecchia CB,Lbpez SN. Isolation of antifungal saponins from Phytolacca tetramera,all Argentinean species in critic risk [J]. J Ethnopharmacol,2002,82(1):34.
[22] 廖萬清,顧菊林.醫學真菌學研究進展[J].自然雜志,2011,33(1):1-5.
[23] Schwartz RA.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J]. Lancet,2004,364(9440):1173-1182.
[24] K?se O,Bülent Taütan H,Riza Gür A,et al. Comparisonof a single 400 mg dose versus a 7-day 200 mg daily dose of itra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tinea versicolor [J]. J Dermatol Treat,2002,13:77-79.
[25] Turek-Urasi'nska K,Nowak A. Topical e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common dermato mycoses [J]. Postepy Dermatol (Poznan),1993,10:68-73.
[26] 邢繼華,張廣業,邢繼霞.自制中藥祛癬方治療花斑癬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18):16-17.
[27] 黃妹,陳永忠.中西醫結合治療花斑癬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2):1492-1493.
[28] 王白琳.復方姜黃溶液治療股癬50 例[J].江西中醫藥,2010,41(3):64.
[29] 李仕國,楊峰,殷敏敏.中西醫結合治療體、股癬1806 例[J].中醫中藥,2012,10(32):280-281.
[30] Bolognia JL,Jorizzo JL,Rapini RP. Dermatology [M]. Edinburgh:Mosby,2003.
[31] 殷先君.香鱗毛蕨治療48 例難治性手足癬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3,28(1):57-58.
[32] 郭南京.腳濕氣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3,9(3):63-64.
[33] 宋富金.中藥治療88 例足癬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7):13.
[34] Saghrouni F,Bougmiza I,Gheith S,et al. My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tinea capitis in the Sousse region of Tunisia [J].Ann Dermatol Venereol,2011,138(8-9):557-563.
[35] 孫曉莉,李宗民.中藥酊劑外搽治療小兒頭癬85 例療效觀察[J].用藥經驗,2011,4(12):91.
[36] 李土生.土槿皮洗劑結合西藥外用治療小兒頭癬60 例[J].陜西中醫,2010,31(7):832-832.
[37] 張麗麗.黃柏洗劑聯合復方酮康唑軟膏治療小兒頭癬22 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12(5):70-72.
[38] Gupta AK,Ryder JE,Nicol K,et al.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an update on pityriasis versicolor, seborrheic dermatitis, tinea capitis,and onychomycosis [J]. Clin Dermatol,2003,21(5):417-425.
[39] Ginter G,Rieger E,Heigl K,et al.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onychomycosis-is there a change in the spectrum of infectious agents?[J].Mycoses,1996,39(Sup 1):118-122.
[40] 雪彥鋒,胡艷君,許東平.復方甲癬凈治療甲癬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12):1131-1132.
[41] 史立勤.中西醫結合外治甲癬40 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1,4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