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農業保險部總經理 何榮勛
創新農業保險 支持“三農”發展
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農業保險部總經理 何榮勛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十條”)中的第五條指出“大力發展‘三農’保險,創新支農惠農方式”,對農業保險支持“三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全國第一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信農險”)將圍繞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等問題,深入貫徹落實“新國十條”,努力開拓創新,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開展工作。
積極開拓農險新險種、新領域,安信農險的農業保險產品(含涉農險)涵蓋種植業、養殖業、林木、農機裝備、漁船、新農村建設、農民收入、農民人身意外傷害、食品流通和安全九個方面,其中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水稻、小麥、油菜、生豬、能繁母豬、林木、設施大棚保險的覆蓋率達100%,做到“應保盡保”,地方特色農產品如西甜瓜、綠葉蔬菜、淡水養殖、白山羊等也得到了較全面的保障。農業保險保障程度達48%,深度達1.2%,位居全國前列。上海農業保險已為本市76萬戶籍農民、18萬外來務農人員、270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60余家家庭農場、78家農業龍頭企業提供了風險保障,滿足了農戶的不同需求。
一是鞏固保淡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繼續發揮蔬菜價格指數保險保障“菜籃子”的作用,以均衡播種、均衡上市、均衡價格為目標,以綠葉菜市場零售價與約定價同比例降幅為標準,參考CPI指數變化作為理賠依據,對夏季和冬季生產綠葉菜的農民進行成本價補償。截至目前,該險種已累計為上海市69.57萬畝的淡季綠葉菜提供了保險保障,支付賠款超過6000萬元。2014年春節期間,恰逢暖冬,菜價偏低,冬淡保險為此支付賠款近3000萬元,較好地保護了農民種菜的積極性,穩定了綠葉菜的生產。二是探索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松江家庭農場模式已向全國推廣,生豬價格關系到松江家庭農場經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為保障家庭農場收入的穩定,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在松江試點,該險種以生豬生產盈虧平衡點的豬糧比為理賠依據,市場低迷時補償農戶損失。三是探索氣象指數保險。安信農險聯合上海市氣象局分析了上海近五十年的氣象數據,研發以高溫和降水量為指數的保險新產品,在全國首次推出露地種植綠葉菜氣象指數保險。保險期間,采用綠葉菜整個生長期內的平均氣溫和累計降水量作為理賠依據,一旦達到合同約定的起賠點,即按保單約定的標準進行理賠,彌補蔬菜種植保險查勘定損難、理賠時間長等缺點,鼓勵種植戶提高防災防損能力和災后的救災積極性。險種推出以來,在九個郊區縣累計承保面積6076畝次,出險面積757.2畝次,涉及合作社36戶次,受到農戶的一致好評。
一是繼續推進小額信貸保證保險,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和銀行多方參與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解決農民及專業合作社貸款難問題。項目運行至今,已為2249筆貸款提供信用擔保,保障貸款金額共計12.83億元。該險種的推出大大縮短了銀行放貸時間,由過去的1至2個月縮短至5天。二是繼續推進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在市食安辦和食藥監局的推動下,在各區縣食安監管部門的配合下,安信農險試點推出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覆蓋全市60%以上的固定辦酒會所,保障就餐人數超過600萬人次,提供了累計超過62.6億元的保險保障,已形成涵蓋冷鮮雞食用、盒飯配送、為老助餐、餐飲飯店、超市賣場、食品生產等九大方面的食品安全保險保障體系。三是在全國首創菜農高溫人身意外險。參保者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因中暑引起死亡傷殘,可得到最高金額為20萬元的賠償。四是積極探索生鮮農產品電商保險。如推出大閘蟹品質保險,保障網購消費者的利益。
一是推動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風險分散機制建立。2014年,上海正式頒布實施《上海市農業保險大災(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暫行辦法》(滬府辦〔2014〕50號),明確規定農險賠付率超過90%為大災,超過150%為巨災。保險機構在90%~150%范圍內購買再保險時,市財政予以60%的保費補貼,最高不超過800萬元,超過150%部分由農業保險機構使用對應區間的再保險賠款攤回部分和農業保險大災(巨災)風險準備金承擔后,差額部分由市、區兩級財政一事一議解決,初步建立了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風險分散機制。二是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再保市場資源分散風險。合理評估上海農業生產風險,購買合適的再保險來分散種養兩業險風險。依靠國際再保險公司力量研發氣象指數保險,控制指數類保險的系統風險。三是貫徹落實財政部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嚴格按照規定計提、使用、管理大災準備金。四是積極參與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的籌建。
一是加快建設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形成區縣“三農”保險服務中心、鄉鎮“三農”保險服務站、村“三農”保險服務點(農業保險協保員)點面結合的三級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做到“管理到區縣、機構到鄉鎮、網絡到村組、服務到農戶”。二是積極培養農險服務隊伍,探索創建農險導師制,以農險專業傳承為抓手,促進青年農險人才的成長;以工作規范、任務明確、獎懲分明為目標建設協保員隊伍,提高協保員的服務水平。三是推進承保理賠服務標準化建設,用1至2年時間規范農險業務流程,在承保、核保、報案、立案、定損、理算、理賠、單證管理等環節形成企業標準。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務能力,借助為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農民一點通”“一村一網”來落實農業保險“五公開、三到戶”。同時推廣GPS技術、無人機技術在農險業務中的應用,完善能繁母豬保險信息化管理平臺,提高農險服務的精準性、便捷性。
一是不斷完善市、區(縣)推進農業保險工作委員會建設,依托政府各部門力量,建立推委會定期溝通交流機制,推動涉農商業險發展,實施“同等條件、優先承保”的傾斜政策,以效益較好的商業險來彌補農險效益的不足,提高農險抗風險能力,促進“以險養險”工作。二是與市氣象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歷史氣象數據支撐農險發展,開展上海露地蔬菜種植氣象指數保險創新研究,共享氣象預警平臺,將風險預警、防災減損、災后處理等與氣象服務工作相結合,及時向農戶發布氣象預警信息。三是與12316“三農”服務熱線建立聯動機制。農業保險服務熱線主動對接12316熱線,做到無縫轉接、信息共享、工作聯動,方便農戶報案,增強保險公司服務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四是與市農委共建涉農補貼資金監管平臺,將承保數據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數據比對、公示,提高保險數量的準確性。五是積極爭取政府項目扶持,在氣象保險指數研發、能繁母豬信息化建設、無人機查勘研究等方面爭取到農業部、市農委的項目資金支持,加快推動農險創新工作。
參與新農合醫療保險第三方管理。在閔行區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安信農險通過公開競標,成為崇明新農合醫療保險的第三方管理機構。形成了“基本+補充”的第三方管理形態,繼續采取“DRGS +臨床路徑”的管理手段和“實時結報+二卡合一”的服務模式,合理控制農民醫藥費的支出。
參與病死豬數據比對核實工作。安信農險接受市農委、市財政局委托,在浦東、崇明、奉賢、金山四個養豬大區(縣)試點病死豬數據比對核實工作,利用生豬和能繁母豬養殖保險數據資源進行比對分析,定期到現場核實病死豬只數,提高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貼發放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