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 施海寧
搶抓“新國十條”機遇打造浦東保險業集聚高地
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 施海寧
2014年8月13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十條”)。該文件是國家對保險業的嶄新定位,把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放在經濟社會整體布局中統籌考慮,把發展現代保險業放在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的大格局中戰略謀劃,是保險業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對接的全局性、綱領性文件,是保險業發展的巨大政策紅利。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保險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反映出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保險業的殷切期望,對保險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上海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中明確提出深化人民幣跨境再保險試點,推進設立保險交易所,加快發展航運保險,完善科技保險體系,試點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等金融保險方式等方面的內容。這與“新國十條”的要求一脈相承。浦東在推動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過程中,積極響應國家宏觀要求,努力探索保險業相關試點,充分發揮自貿區的示范引領效應,取得了較好成效。總體來看,浦東保險業呈現以下趨勢:
經營場所選擇落在浦東新區的保險公司各級機構數量增長迅猛。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浦東擁有各類保險機構242家,其中,保險集團1家,保險總公司32家,保險分支公司和營銷服務部共52家(其中再保險5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4家;代表處31家;運營中心14家。在外資機構方面,浦東新區現有33家機構,包括產險公司、壽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三類機構。浦東的保險機構呈現出總量較多、機構層級較高、功能性機構較全的特點。
“新國十條”勾勒出的保險行業發展新藍圖中,健康與養老產業已成為未來布局的重要戰略方向。保險公司充分發揮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與養老產業投資屬性的天然匹配優勢,逐漸成為投資養老產業的一股新興力量。新區積極推動保險參與養老服務機構發展,2012年、2013年保費收入分別同比增長8.51%、8.58%,業務規模穩步增長。
2014年9月,保險業內首家養老產業投資管理公司——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落戶浦東。它的成立標志著“新國十條”出臺后,浦東積極利用自貿區制度創新平臺在養老產業投資方面的新突破,是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年來保險業創新實踐的成果。
近年來,國際再保險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隨著我國加入WTO,自2003年起,外資再保險公司進入我國再保險市場。目前,上海共有再保險公司5家(均為分公司),全部集聚浦東,其中中資2家,外資3家,分別是財產再保險2家,人壽再保險3家。今年9月,全球三大壽險及健康險再保險公司之一的美國再保險在浦東設立上海分公司,并將其作為中國區總部布局謀篇。
“支持發展航運保險,吸引國內外保險機構入駐。引進國外成熟的航運保險產品,完善航運保險市場”,是浦東新區金融規劃的重要內容。目前,新區共有6家航保中心落戶,總數占全國的75%,其專業化運作有利于有效降低航運保險的運營成本,實現航運保險規模效益;有利于吸引外地保單業務,成倍擴大當地航運保險的業務規模。“十二五”期間,新區研究出臺了相關獎勵政策,通過對事業部型航運保險中心進行重點扶持,推動保險公司將航運保險管理職能下放至航運保險中心,引導航運保險中心逐步轉型成為專業航運保險子公司,進一步提升浦東航運保險的能級。
下一步,浦東將結合市政府出臺的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圍繞自貿區保險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著重在建設區域養老健康險中心、再保險中心、航運保險中心、保險資金運用中心等領域進一步加大對上海保險業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