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
政令所見北魏旱災及相關荒政考述
趙凱
北魏旱災頻仍,百姓困頓離散,避災求食,往往激變為大范圍的騷動。基于此,北魏皇帝頒布了一系列整治旱災的政令,包涵了大量的荒政施政策略,展現了當時皇帝的施政藝術。
《魏書》 政令 旱災 荒政
荒政是指國家政府為賑濟災荒頒行的一系列政令制度或政策措施。前人關于荒政的研究可謂建樹良多,成果豐碩,如宋鳳英的《六朝荒政》、劉春香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荒政述論》等,這些著作細致詳備地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政府應對災荒的情況,但是作品多側重宏觀性、長時段性,較少關注單一朝代的救災施政特色。本文單從北魏皇帝政令著手,著重研究其針對旱災頒發的政令,以期展現北魏時期皇帝獨特施政藝術的淵源。
《魏書》所載政令中旱災的表述詞匯多樣,有霜旱、水旱、陽旱、炎旱、亢旱等,旱災發生時常伴發沙塵暴、蝗旱蟲害及旱饑疾疫等災害,這使北魏時期的災害呈現出更加復雜多變、危害嚴劇的特點。基于此,北魏統治者采取了諸多有效措施,減災賑災,穩定民心。關于北魏時期救災施政的記載,筆者將其歸納為三類:經濟方面開源節流;政刑方面緩刑弛力;禮法方面祈禱省禮。
(一)經濟方面開源節流
災害已然發生,當務之急是在經濟方面薄賦斂,輕徭役,開源節流,使百姓修業,人不匱乏。
1.散利(發放救濟物資)。
旱災發生之后,物資緊缺,政府首先做的是開倉賑恤。《魏書》卷三載:神瑞二年冬十二月丙寅,詔曰:“頃者以來,頻遇霜旱,年谷不登,百姓饑寒,不能自存者甚眾,其出布帛倉谷以賑貧窮。”面對大范圍的饑荒,政府會采取聽其就食的救濟方式。《魏書》卷一一○《食貨志》載:“(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大旱,京都民饑……詔聽民就豐。”此法可以較快緩解災情,但是,流動性的就食往往造成受災區人口流失,勞動力銳減。就食者四處流亡,還時常引發騷亂。面對種種亂象,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九月庚戌,詔曰:“歲旱民饑,須遣就食,舊籍雜亂,難可分簡,故依局割民,閱戶造籍,欲令去留得實,賑貸平均。”通過重新編造戶籍,可有效解決戶籍混亂,勞力脫漏的問題。
2.薄征(薄賦斂以實其財)。
百姓勞則怨生,怨生思叛,思叛不自安,不安則擾動。災儉之年,百姓饑弊,宜需安帖,不宜勞役,為了防止叛亂不安,必須要寬減征斂。太武帝延和三年二月戊寅詔曰:“(百姓)廢失農業,遭離水旱,致使生民貧富不均,未得家給人足,或有寒窮不能自贍者,朕甚愍焉。今四方順軌,兵革漸寧,宜寬徭賦,與民休息。其令州郡縣隱括貧富,以為三級,其富者租賦如常,中者復二年,下窮者復三年。”太武帝根據民眾貧富不同,劃分不同的租賦標準,是一種較為公平的做法。
3.去幾(停收關市之稅)。
災儉年份,政府減免關市之稅,既可以加速糧食貨物流通,減輕災害帶來的陣痛,也可以有效遏止不良商人囤積居奇,謀取暴利。北魏太安五年(459年)“六鎮、云中、高平、二雍、秦州,偏遇災旱,年谷不收”。文成帝面對此嚴重災情,下詔:“有流徙者,諭還桑梓,欲市糴他界,為關傍郡,通其交易之路。”如此便可促進糧貨流通,減輕民眾負擔,緩解災情。
(二)政刑方面緩刑弛力
《論語》有曰:“不患貧而患不安。”兇儉之年,“常士困則濫竊生,匹婦餒則慈心薄”,此時百姓困頓,憂心思變,難免做出些違犯法律的事。此時救兇的常法不是苛行律法,違法重究,而是應當緩刑、弛力、禁盜賊,以安民眾。
1.緩刑(撫恤窮冤,理決庶獄)。
炎旱為災,百姓窘弊,此時統治者當施仁政,濟萬民。孝明帝正光元年五月癸未詔曰:“攘災招應,修政為本,民乃神主,實宜率先。刺史守令與朕共治天下,宜哀矜勿喜,視民如傷。況今炎旱歷時,萬姓凋敝,而不撫恤窮冤,理決庶獄。可嚴敕州郡,善加綏隱,務盡聰明,加之祗肅,必使事允人神,時致靈應。”此外,孝文帝施行大赦和曲赦,宣武皇帝時詔立理訴殿、申訟車,為冤窮百姓平反,親臨華林都亭,與王公卿士親錄囚徒。而負責訴訟的官員,更應當恪守職責,倘若分職不均,使上恩不達于下,下民不贍于時,必會受到重罰,無所優縱。
2.弛力(輕徭役以紓其力)。
頻年水旱,百姓空虛,宜在安靜,不宜勞役。太武帝延和三年二月戊寅詔:“(百姓)廢失農業,遭離水旱,致使生民貧富不均,未得家給人足……宜寬徭賦,與民休息。”文成帝太安五年十有二月戊申詔曰:“薄賦斂以實其財,輕徭役以紓其力,欲令百姓修業,人不匱乏。”薄賦斂,輕徭役,寬民力,百姓有更多的精力投身農業耕作,這才是遏止旱情,穩定民心的根本方法。
3.除盜賊(鏟除賊盜,安定民心)。
國家災儉之年,物資匱乏,社會不安,極易滋生盜賊,甚至有時地方豪強憑借其實力與武裝也加入到盜賊隊伍中。針對這種情況,必須采取有效整治措施。《魏書》卷五《高宗紀第五》載文成帝太安二年夏六月癸酉詔曰:“閭里空虛,民多流散……盜賊公行,劫奪不息……其不孝父母,不順尊長,為吏奸暴,及為盜賊,各具以名上。其容隱者,以所匿之罪罪之。”這里將盜賊為害與不孝不順、酷吏奸暴等視,可見其危害之大。
為督促政令有效執行,皇帝外派大批使者到受災地區祗行六事,賑濟貧乏,周恤民情,兼采風俗。他們持節巡方省察,在詳查災情災因后,針對地方官員不同表現考論殿最,施行黜陟。對于政績突出的官員,施贈勛譽。對于不積極施救致使民怨沸騰的官員,就要“督促”他們引咎辭職了。
(三)禮法方面重禮祈禱
1.索鬼神(祈禱鬼神,巫術救荒)。
北魏時期重視祭祀,尋求巫術救荒。太武帝太延元年六月甲午詔:“令天下大酺五日,禮報百神,守宰祭界內名山大川,上答天意,以求福祿。”孝明帝正光三年六月己巳詔曰:“炎旱頻歲,嘉雨弗洽……馳祈岳瀆及諸山川百神能興云雨者,盡其虔肅,必令感降。”不同的祈雨者身份不同,其祈雨對象有不同的等級規格要求。《魏書》卷七一《列傳第五十九》載:屬時亢旱,士民勸令禱于海神。……(裴)粲曰:“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安有方伯而致禮海神也。”卒不肯拜。
2.重禮(尊崇祭禮,祈雨解旱)。
北魏師法漢族文化,在祈雨解旱的禮法方面更趨完備。《魏書》卷一○八之一《禮志一》載:“泰常三年,六宗、靈星、風伯、雨師、司民、司祿、先農之壇,皆有別兆,祭有常日,牲用少牢……又立五岳四瀆廟于桑干水之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幣。四瀆唯以牲牢,準古望秩云。其余山川及海若諸神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歲十月,遣祀官詣州鎮遍祀。有水旱災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祈謁,其祭皆用牲。王畿內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則禱之。”太武帝“太延元年,立廟于恒岳、華、嵩岳上,各置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水旱。其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幣”。北魏重視祈神求雨的禮儀可見一斑。
3.殺哀(精簡喪禮,以省費用)。
旱災伴發饑荒,常造成餓殍遍野、白骨橫道的慘象。但是旱災發生之際,沒有條件去完成復雜的喪葬禮儀。《魏書》卷一二《孝靜紀第十二》載:熙平二年二月壬寅詔曰:“察獄理冤,掩胔埋骼……冀、瀛之境,往經寇暴,死者既多,白骨橫道,可遣專令收葬。”對于遍布荒野的無主尸首進行妥善掩埋,既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防止蚊蠅孳生、疾疫傳染的有效措施。
以上荒政施措都屬于國家方面自上對下“輸血式”的施救。這種“輸血式”的救濟,只能緩解一時的災情,對于長年久旱的地域,國家大量的物資投入仍然會造成國家的壓力。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措施是改變救災方式,將國家施救與民間自救有效結合,實現“造血式”的救災。《魏書》卷一一○《食貨志》載:“敕有司勸課留農者曰:‘前志有之,人生在勤,勤則不匱。’……自是民皆力勤,故歲數豐穰,畜牧滋息。”敬授民時,鼓勵積儲,發揮民眾自主性,促使民眾攢力耕作,增加積儲,自然可以有效自救,緩解災情。
在上述國家荒政施救之外,還有一些皇帝個人為消災集慶所做的努力,也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減膳(憂災責躬,消災集慶)
天子面對災情,感同身受,往往憂勤克己,減膳撤懸。文成帝和平元年“閏月戊子,帝以旱故,減膳責躬。是夜,澍雨大降”。孝文帝太和元年“夏四月京師旱。甲辰,孝文帝祈天災于北苑,親自禮焉。減膳,避正殿。丙午,澍雨大洽”,太和十七年“丁丑,以旱撤膳”。宣武帝永平元年夏四月“辛卯,帝以旱故,減膳撤懸”,孝明帝延昌元年夏四月“丁丑,帝以旱故,減膳撤懸”。有趣的是,通常皇帝減膳撤懸三日內,就會澍雨大洽。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史家故意杜撰,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二)蕃樂(收藏樂器,停止演奏)
作為一國之主,自當憂天下之所憂,國家災荒發生之際,自然不宜耽于聲色,所以皇帝往往下詔撤樂減膳,與民同甘苦。如宣武帝正始元年“六月,詔以旱,撤樂減膳”“六月,以亢陽,詔撤樂減膳”。
(三)舍禁(取消山澤的禁令)
皇帝為圖個人享樂廣占山澤,飼養珍禽異獸,花費巨大。但旱災過后,物資緊缺,這時皇帝應當放寬山澤禁令,予民以利,緩解災民的饑窘狀態。北魏重臣崔光就曾上表指出:“饕餮之禽,必資魚肉,菽麥稻粱,時或餐啄,一食之費,容過斤鎰。今春夏陽旱,谷糴稍貴,窮窘之家,時有菜色。……誠愿遠師殷宗,近法魏祖,修德延賢,消災集慶。放無用之物,委之川澤。”孝文帝太和二十年西北州郡旱儉,開鹽池之禁。孝明帝時期通禁牝馬、詔放華林野獸都是放無用之物,委之山澤,都是減少私人浪費、有效配置資源的表現。
(四)多婚(削減宮人,省減用度)
與舍禁異曲同工的是皇帝削減宮人,減省宮中用度。《魏書》卷一一○《食貨志》載:“太宗永興中,頻有水旱,詔簡宮人非所當御及非執作伎巧,自余也賜鰥民。”太和十一年,孝文帝也詔罷起部無益之作,出宮人不執機杼者。這些宮人、女婢被放出宮來,與民間適齡青年婚配。值得注意的是,北魏的詔令中還有保護此類婚姻自由的規定。魏書卷七上《高祖紀第七上》孝文帝太和五年夏五月庚申詔曰:“數州災水,饑饉薦臻,致有賣鬻男女者。天之所譴,在予一人,而百姓無辜,橫罹艱毒,朕用殷憂夕惕,忘食與寢。今自太和六年已來,買定、冀、幽、相四州饑民良口者盡還所親,雖娉為妻妾,遇之非理,情不樂者亦離之。”
胡族內遷前后,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生存環境置換后的自然挑戰,胡人要入鄉隨俗,接受來自前代和周邊友邦的經驗。
(一)前代救災經驗的傳承
漢人重視天人感應,北魏入主中原后,漢人天人感應的觀念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北魏君主民眾的思想。這在占卜祈福與巫術救荒方面顯得尤為突出。《魏書》卷二七《列傳第十五》載:“(孝文帝)詔曰:茍孝悌之至,無所不通。今飄風亢旱,時雨不降,實由誠慕未濃,幽顯無感也。”很明顯,這些天象五行和孝悌通天的觀念都是胡人師法漢人的表現。此外,在施政方略上,中原統治者早已系統完備,孝明帝熹平二年二月壬寅詔交代:“賑窮恤寡,救疾存老,準訪前式,務令周備。”由此可見,北魏皇帝已經學會汲取前朝經驗,依前代經驗解決其現實問題了。
(二)邦際間的經驗借鑒
《洛陽伽藍記校注》載:“咒龍術印度方士多習之。”《藝文類聚》九十六引《抱樸子》:“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國方士能神咒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外國常患旱災,于是方士聞有旱處,便赍往賣之須臾而雨四集矣。”《法顯傳》:“(那竭國)城東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錫杖,亦起精舍供養……彼國土亢旱時,國人相率出衣,禮拜供養,天即大雨。”北魏佛教盛行,僧人在傳教過程中,將這些傳奇性的故事傳播給民眾,極易促使這些頗具神話色彩的賑災技巧在民間擴散傳播。
北方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后積極漢化,吸收中原文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日漸增強。北魏皇帝的種種荒政措施已帶有很濃厚的漢族當政者救災施政的特點。
[1]魏收.魏書[Z].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鄧云特.中國荒政史[Z].上海:上海書店,1984.
[3]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Z].上海:上海書店,1986.
[4]劉繼憲.20世紀以來魏晉南北朝災害史研究綜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6).
[5]胡阿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生態環境[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3).
[6]彭修華.試論魏晉南北朝的災害及其救災措施[J].安徽文學,2009,(1).
[7]甄盡忠.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旱災與賑濟[J].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2).
趙 凱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碩士研究生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