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一
(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及實現路徑
王正一
(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夢”是國家、民族、人民共同托起的偉大理想:“中國夢”對于國家來說,就是要實現國家的富強;對于民族來說,旨在實現民族振興;對于個人來說,就是為了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并探索其實現路徑,是現階段發展形勢對國家和人民的要求。我們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建同步發展的道路上尋求“中國夢”的實現途徑。
中國夢;科學內涵;實現路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中國共產黨1922年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到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奮斗目標,再到20世紀末小康社會的戰略實施,我國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和社會發展狀況適時地提出了具有階段特色的奮斗目標。“中國夢”的首次闡述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的,以“民族復興”為旗幟的“中國夢”被新一屆領導班子放在了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被多次提及,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熱議,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要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要真正地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涵,真正地找到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為實現“中國夢”夯實基礎。
“中國夢”之于國家是要實現國家的富強;之于民族,旨在實現民族振興;之于個人,是為了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中國夢”是國家、民族、人民共同托起的偉大理想,也就是在當代中國的時代背景下,把國家、個體、社會三大要素緊密結合,深層次地挖掘出國家作為、個體活力和社會團結的潛能,從而為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中國夢”與“美國夢”不同在于,它不單純強調個人價值,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理想。
(一)“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國家夢
中國夢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進步的邏輯結果。歷史烙印在中華民族靈魂上的屈辱,時時刻刻地提醒著整個中華民族迫切改變曾經只能被迫割地賠款的國際地位。漸漸蘇醒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國家富強的重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化,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建設有序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向著“繁榮富強”的目標大步邁進。十八大提出“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具體描繪全力實現“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中國夢的首要內涵,即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其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理論支撐在黨的具體政策中可以得到印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仍然得到了穩定發展,到2011年,我國GDP總量僅次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在人民物質追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道德、文化等方面卻出現了一系列讓人擔憂的問題。“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國家夢,但是國家的富強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方面,還包括道德、文化等方方面面。經濟發展與文化相輔相成,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不僅僅要依靠經濟帶來的物質基礎,還要發展文化來武裝國民的思想。
蓬勃發展的文化助力國家和民族進步,是改革的思想催化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國的文化也有各自優勢。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對于我國傳統文化要堅持繼承與創新,對于外國文化要取其精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的繁榮,實現真正
的國家富強。
“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的,這樣的中國夢包括經濟、道德、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國家夢。
(二)“中國夢”是實現民族振興的民族夢
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畫卷中,中華民族的經濟規模和文化發展長時間居于世界的前列。1840年的一場鴉片戰爭使得仍沉湎于天朝帝國夢想的大清國開始動搖,這使外國列強意識到雄踞東方的泱泱大國是如此得不堪一擊,曾經無限榮耀的東方大國從此走向衰退。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依靠堅船利炮開始在中國國土上肆意侵略,中華民族飽受摧殘,遭受了深重的苦難。近代以來,民族振興一直是中國人民的渴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無一不是為了實現民族的振興,雖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卻著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為中國的厚積薄發積累了經驗與力量。民族復興是時代的口號,是每一個追求光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的吶喊。世界霸主的地位不是我們的目標,榮耀與輝煌也只是空話。我們的“中國夢”是要實現民族復興,是讓曾經淪落的民族能夠奮起直追、重拾民族自信,讓世界文明見證中華文明的復興。
“中國夢”的提出,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推進民族復興。在中華民族飽受摧殘、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中國積貧積弱的危急時刻,孫中山先生在1894年首次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以堅定的態度向全世界宣告了炎黃子孫的偉大夢想,讓不甘屈辱的中國人民從壓抑中爆發,開始了尋求改革的道路。
然而,在變革圖強的道路上摸爬滾打的中國人并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夢”的歷史車輪開始正式啟動[1]。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民的政黨領導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從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出發,建立起屬于人民的政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中國人民意識到民族危機的那一刻起,復興的種子就開始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經過了170多年的奮斗,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一個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找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深化改造之路。中國夢不同于美國夢,美國夢的目標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成就個體,而中國夢是全國人民團結奮進,實現民族的復興[2]。國際社會中的中國威脅論始終沒有偃旗息鼓,中國人民滿懷崇高的責任感,面對世界宣告我們的偉大理想,中國夢也很好地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三)“中國夢”是實現人民幸福的人民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進入21世紀,歷史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新一屆領導人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大政方針,把成就中國夢想作為未來愿景,為13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鼓舞著中國人民把170多年的壓力化為動力去實現中國夢想[3]。
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更是全體中國人理想信念的寄托。中國夢的背后,是數千年的磨難與追尋、失敗與探索。中國夢的實現要緊緊依靠中國人民的奮斗,13億人民的團結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民族的氣質與精神。如今,中國夢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觸動了海內外每一位華夏兒女靈魂深處的愛國情結,喚醒了億萬人民對于祖國的歸屬感和進取心[4]。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歸根到底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就是實現人民幸福,社會、衛生、教育、醫療全面完善,保證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從國際角度出發,中國夢是中國人民作為一個團體的共同夢想,是屹立于世界前列的自強愿望[5]。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中國夢是每一個流淌著中華民族血液的國民內心的責任感,是追求幸福安定的社會環境,是安居樂業的向往和憧憬。改革開放加快了實現中國夢的步伐,35年來中國人民從中受益頗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該過程中充滿了矛盾,是不斷斗爭與協調發展的過程。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種種問題,如食品安全、房價亂象等,但這些問題并不能否認中國夢的發展成果。物質并不能完整地詮釋中國夢,中國夢更多地給予人民精神層次的滿足。精神層面的中國夢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心理體驗,是一種舒適狀態的體驗。馬克思指出,我們的終極追求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聯系到我國的具體國情,中國夢正是人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好表現形式,它的實現過程就是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發展等領域全面推進社會個體的發展過程。中國夢是由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夢匯聚而成,離不開每一個老百姓的支持,所以“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為人民謀利益,切實解決好民生之憂,使全體人民受益于“中國夢”的發展成果。
“中國夢”與人民夢是相一致的。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也是每個中國人自己夢想追逐實現
的過程。個人夢想雖然與偉大的“中國夢”相比比較渺小,但是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再好的“中國夢”的實現也需要由無數個人夢想組成并需要個人努力為之奮斗。離開了個人的奮斗,“中國夢”的實現也是一句空話。偉大的中國夢,是由老百姓千千萬萬個夢想組成,因此中國夢是實現人民幸福的人民夢。
“中國夢”不是理論層面的空想,中國夢的具體內容有相應的實現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實現“中國夢”所要遵守的“三個必須”,從道路、精神、力量三個方面對我們提出了具體而又懇切的要求,同時這三個要求也映射出了實現中國夢的三條具體路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夢”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實干。但無論是個體的夢想還是作為國家民族的夢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這就對中國夢的發展提出了長久不懈的根本要求[6]。所以我們要以平和理性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時間和深度上分階段分層次實現“中國夢”。
(一)實現“中國夢”的總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人代會閉幕式上給“中國夢”做出了更深一步的闡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7]。我們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建同步發展的道路上尋求“中國夢”的實現途徑。物質基礎是一切社會發展進步的保證,而經濟建設就是要保證物質基礎,所以考慮到我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們選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為了實現國家興盛繁榮、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寧幸福,必須依靠發展的基本點,穩扎穩打,堅持經濟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政治體制是任何改革平穩發展的內在機制保障,加強政治建設就是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真正地讓人民當家做主;轉變政府職能,保持政府“為民服務、高度責任、堅持法治、保證廉潔”的良好形象,切實地發揮政府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尋求發展的思想支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只有保障好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證穩定的社會發展大環境。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推進好以改善民生為基本的社會建設,以良好的民生環境助力“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規劃的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強調了生態文明對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響。強調指出: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只顧朝前走,還要兼顧生態,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建設繁榮富強的中國,更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國夢奠定生態基礎。中國夢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本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領導方針,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了近100年的風雨之路,在道路、理論、制度上為中國指明了發展方向。新時期新方向,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更要與人民保持密切聯系,強化執政理念,做好中國人民追夢路上的領導者[8]。
(二)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進步。因此實現“中國夢”也必須要有具體路徑,這是在總路徑基礎上的深化與完善。
1、進一步深化改革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國卻出現了貧富差距過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嚴重問題,此外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要逐步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從而在經濟實力整體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放開經濟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自身調節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收入者的具體情況,從稅收、住房政策等方面給予不同的優惠。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以更加包容的態度接納大學的自主性發展,政學分離。社會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生態環境的破壞。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生態,為子孫后代創造和諧的生存環境。
2、進一步促進文化繁榮
文化繁榮是實現國家興旺的基礎與保障,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注重發展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使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涉獵方方面面,因此對于傳統的中華文化,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態度,以更好地促進其發展。當前我國面臨著很大的文化難題,盲目地追求西方價值觀念和享樂主義,導致中國文化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文化教育是中國發展的百年大計,只有提高一代一代人的文
化素質,才能保持長足的發展進步。同時,適時合理地拒絕和抑制文化殖民主義的入侵,是在我國經濟快速對外開放的同時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只有推進文化的創新,鼓勵文明和諧的文化發展,在我國打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地促進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促進偉大“中國夢”更好地實現。
3、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
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政府是否以人民的利益為導向,是否有能力帶領人民實現富裕是至關重要的。政府在助力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應適時轉變職能,包括經濟職能、政治職能和管理職能。政府要切實負起自身責任,合理規范自身職權,切勿發生“越位”、“缺位”等一系列問題,合理有效地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是服務型的政府,并非管制型政府。政府工作過程中切忌專制,要充分實行民主化,讓老百姓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去。另外,隨著經濟社會朝著多元化發展,社會團體數量急劇上升,對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政府要與社會組織加強合作,提高管理水平。最后,政府要實現廉潔透明,從而成為值得人民信賴的政府。
4、積極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世界的發展不是一個零和博弈,中國夢并沒有停留在上個世紀“爭權稱霸”的盲目追求中。“中國夢”是合作共贏之夢,不僅是中國人民發展復興之夢,也是全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夢。中國與世界的發展相輔相成,我們的發展并不建立在損害他國利益的基礎之上,相反,中國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發展。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把合作共贏作為外交活動的基礎,相應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事實上并不存在威脅論等荒謬的說法。在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中國要堅持走自己的和平發展道路,保持積極良好的形象,在國際交往中要協調國際關系,加強與各國的交流合作,在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過程中與各國共同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睦鄰友好的大國崛起之夢,對于良好國際環境的營造起到的是正面的作用。良好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不僅僅是中國發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中國夢”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之共同奮斗的夢想。“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國家、民族和每個個體的共同努力,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1][4]張志勇.中國夢科學內涵的三個層次[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周顯信,卞浩瑄.“美國夢”的特色及其對“中國夢”的啟示[J].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013,(2):15-19.
[3]張博涵.淺析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及其重要意義[J].青年與社會,2013,(10):15-15.
[5]翁淮南,武淳,王慧.以強大的中國精神實現偉大的中國[J].黨建,2013,(4):9-16.
[6]張明.“中國夢”的特征、價值導向與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3,(4):16-22.
[7]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 tp://www.gov. 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2013-03-17.
[8]張富文.中國夢的實現路徑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3,(9):32-35.
(責任編輯:王友才)
D64
A
2095—7416(2014)05—0074—04
2014-10-12
王正一(1979-),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團總支書記,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