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杰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向何處去?筆者擬就此問題及中國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做一探討,以期對養老保險改革事業有所助益。
公益類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國外一般將我國改革后的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公務員一起,納入公職人員的范圍,他們適用的都是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國內在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主張上分歧則很大,學者們主要圍繞著以下爭點展開討論:公務員與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分別設計還是統一設計;公務員與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同步改革還是分步改革;我國整體養老保險制度應該采取怎樣的模式;公務員、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關系如何。
我國社會保險法根據主體的區別建立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由此可見,我國社會保險法確立的公益類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模式。這種模式將傳統事業單位的養老模式予以改革,確立了由單位、個人共同繳費,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然而此模式將同屬于公職人員的公務員與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分割設計、分步改革,不僅與國際上的普遍經驗不符,而且導致了碎片化制度設計的延續,還引發了公職人員之間的矛盾。再者,此模式并沒有對傳統公務員養老制度進行具體的改革設計,其固有的缺陷依然留存,因而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質疑和批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毫無進展的事實也說明了此種模式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既然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采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模式有進步意義,公務員也應該走這條養老保險改革道路。學術界有一種觀點主張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應參加公務員養老保險,并應建立和完善單獨的公務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然而,建立單獨的公務員或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也是存在問題的:一是同為職業勞動者,養老保險制度卻不同,權責不一致顯得公職人員過于特殊,而且不容易解決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企業職工養老待遇差距過大的問題;二是屬于城市經濟范疇的勞動者之間的養老保險制度都不統一,這會阻礙全國養老保險制度統一的步伐;三是公職人員舊的養老制度存在著弊端,迫切要求對其進行改革,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模式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參照;從長遠看,統一加單獨的養老保險模式是國際養老保險制度一種主要的發展趨向,這種模式優于按職業人群建立的各自獨立的模式——有統一部分就便于各職業人群之間的流動,并便于互助共濟和統籌兼顧。另有一種觀點主張對公職人員和企業職工建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分別對他們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賬戶實行名義制,公職人員職業年金制度中實行公職人員不繳費的制度。[2]應該說,這種觀點所確定的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其設計的職業年金制度中公職人員并不繳費,個人賬戶實行名義賬戶則與我國現行制度差距較大。筆者贊同這種主張中的整體改革方向,但對具體制度設計則有不同看法,筆者在下文將對此有所述及。還有學者提出,將現行的單層次非繳費性退休金制度轉變為基本養老金+繳費性職業年金的兩層次養老保障制度。基本養老金采取現收現付財務模式,由國家財政負擔,個人不繳費。職業年金采取混合型計劃。[3]這種觀點所確定的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向也是基本正確的,但由于此主張采取的是基本養老金部分個人并不繳費,與單位和個人共擔原則相去較遠,且與現行立法確定的部分積累制模式不一致,沒有體現出個人責任;二是這種模式由于和目前已有的各種養老保險制度規則都不統一,如果實行這樣的制度,如若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制度,則需要做再次調整,將來并軌難度高,故也是值得商榷的。
筆者以為,公務員與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統一設計,同步改革;應該從應然和長遠,從實然與近期兩個層面來進行中國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案設計?。具體設計為:我國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在從現在算起的二十年內構建起包括公務員、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在內的統一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建立補充性的職業年金與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制度與之相配套。這樣我國整體養老保險制度就會形成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二軌并行的格局;第二步,在一百年內,為全體國民建立國民年金制度,公益類事業單位職工在參加國民年金的基礎上,再參加職業年金以及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下面筆者將對此展開詳細論述。
1.我國的現實國情決定了目前無法建立覆蓋全體國民的國民年金制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困擾我們的一個現實國情就是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和區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在我國,有學者提出,基于我國當前發展不平衡、群體之間差距偏大的國情,國民年金構建的過程應當循序漸進,逐步過渡。根據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的“三步走戰略”設計,到2049年,全國統一的國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才能形成。由此可見,在現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各種差距偏大的國情之下,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改變當前養老保障制度分割的局面,針對不同群體實行差別制度是當前的必然選擇。[4]
具體而言,就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難以在短期內與職工養老保險并軌。由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群多為非職業人群,在繳費方面缺少了用人單位繳費這個環節,而這些參保人群自身也多經濟拮據,繳費能力低下,我國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從以雇主和雇員繳費為主向以直接稅和國有資本收益部分代替養老保險繳費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過早并軌會導致財政壓力加大,權利義務極端不對稱,同時還會助長一些人群怠于工作的惡習。再者,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與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在政策依據、籌資模式、待遇標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別短期內也難以消除,故現階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不宜與職工養老保險進行并軌。[5]將來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統籌發展,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從以雇主和雇員繳費為主向以直接稅和國有資本收益部分代替養老保險繳費模式的轉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與職工養老保險進行并軌及全體國民年金制度建立的時機就到來了,筆者以為這個時機要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到來,而這又是由我國城鎮化進程及其他因素所共同決定的。
2.應該將公務員納入企業職工、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范圍內并進行統一改革。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改革中遇到阻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只改革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不改革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本同屬于一個退休體系的兩個群體分開改革,而且作為制度制定者的公務員不參加改革,勢必造成改革推行的阻力。我們認為,應當將公務員納入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范圍內。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機關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屬于公職人員范疇,二者的勞動關系、職業特點、資金來源都是相同的或高度近似的。與企業工作人員相比,他們都屬于職業勞動者,在勞動關系方面大體相同;在籌資模式方面,雇主都是主要繳費義務主體。至于他們在所屬行業、教育成本、部分經費來源、待遇差別等方面的不同不足以成為單獨建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的理由,因為這些差別也不宜太大,且完全可以通過建立職業年金予以體現。故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沒有獨立存在的理由。第二,在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框架內,企業、機關、公益類事業單位基本都屬于城鎮經濟范疇,其工作人員生活成本大致相當,應該實行相同的養老保障制度。第三,社會保險制度構建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國民年金制度,企事業工作人員、公務員養老制度應該盡早并軌,由于他們都屬于城鎮經濟范疇,將城鎮職業勞動者的養老保險先行并軌具有現實基礎,這也將為未來全體國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打下堅實基礎。第四,社會主義基本國情決定了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必須與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并進來才能體現公務員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才能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縮小企業工作人員與公務員養老待遇的差距,才能體現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的特性。第五,一旦公務員和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將有利于改革的順利推進。目前改革阻力大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將公務員并入改革范圍,如果并軌,會減少改革阻力。第六,制度并軌后,建立一套統一的制度,并不意味著養老待遇完全相等,公務員不必因此而擔憂。因為勞動報酬不同,職業年金不同,所以最終待遇也不會完全相同。第七,從國際經驗上看,日本、美國分別在1986年和1984年統一了企業職工和公務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他們的成功給我們樹立了絕好的榜樣。第八,制度的并軌也有利于解決因職業身份轉化導致的轉移接續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最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領導在兩會的講話中提出也要推進機關養老保險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國務院關于印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國發〔2008〕10號)已經確定了公益類事業單位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方向。文件中還提出要統籌考慮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養老保險金的水平,而實行統一模式是最有效的統籌考慮辦法。[6]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選擇了建立統一適用于企業、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模式,并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一道構成我國現階段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
1.統一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根據前面的論述,公務員、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職工都應該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同時分別建立社會統籌基金賬戶和個人賬戶,分開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政府予以適當補貼。單位繳費全部進入社會統籌基金;個人繳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
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個人是要繳費的。另外必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由于我國已經確定了部分積累制,個人繳費要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資金是要到資本市場參與投資營利的。不能因為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和個人賬戶存在空賬就輕易地否定我們的制度選擇。其實,名義賬戶的缺陷往往為我國學術界所忽視。如果個人賬戶實行名義賬戶的話,則資金仍然沒有積累,基金制的功能特別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功能就會無法實現,而這也將有違設立部分積累制的初衷。另外,從長遠看,名義賬戶制并未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因為當現在繳費的工作的一代人退休時,仍需要籌集更多的資金來為他們支付養老保險金,長期轉制成本并未得到減少。又由于名義賬戶制還會帶來的新的技術挑戰和監管挑戰。為此,必須增強貫徹制度的堅定性,公務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后也毫無例外地要繳費,以為其建立個人賬戶。
改革方案針對的是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后的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對于改革方案實施前已經退休的公職人員,按照國家規定的原待遇標準和待遇調整機制發放養老金。對于改革方案實施時已經積累了一定公職工齡、尚未退休的人員,發給過渡性養老金。
2.公益類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的構建。公益類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其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待遇會不會下降,會下降多少,是否超越了工作人員的可接受限度,這是在設計改革方案中必須予以明確的事項。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按照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模式進行改革,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會下降到50%,也有的資料稱會下降到60%,這意味著改革后他們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會絕對的下降。正是基于這樣的預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對2008年起推行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持懷疑、抵制態度。為此,我們在進行新的制度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為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通過職業年金來彌補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下降的部分,并體現效率和差別。職業年金采取強制原則,以基金制和繳費確定制為主體,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職業年金中單位繳費工資基數應確定為單位工作人員基礎性績效工資之和,個人繳費工資基數為工作人員本人基礎性績效工資之和。由于職業年金屬于補充性的養老保險制度范疇,故公務員、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人也是要繳費的。就國外而言,各國的職業年金計劃也都實行雇主、雇員聯合繳費機制。[7]筆者以為,最高職業年金替代率設為20%(當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下降到60%時)或30%(當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下降到50%時),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替代率合計設為80%是比較妥當的。對于實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后其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待遇降低比較嚴重的事業單位,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應該允許適當的提高,可為最高不超過本單位上年度繳費工資基數的10%~12%。單位最低限的配比可為個人繳納部分的2.5~3倍。這樣一來,由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職業年金是強制推行的,所以人人可以享受其相應待遇。企業年金則采取自愿原則,相當一部分企業單位是沒有能力為其員工建立年金的,再加上公職人員的工資是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進行調整的,這樣一來,公職人員的整體養老待遇還是會略優于其他社會成員。又由于相較改革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替代率還是下降了,并且還以職工繳費為前提,從縱向比較,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待遇也是略有下降,改革的目的也基本達到了。
當然,退休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還會領取獎勵性績效工資,但獎勵性績效工資并不作為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基數,在這個意義上,退休后的養老金總會少于在職時的勞動報酬。然而這也是相對合理的,因為退休后畢竟勞動者推出了勞動崗位,不再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整體收入略少于以前是很正常的,但勞動者仍然可以將部分獎勵性績效工資予以儲蓄以為養老之用。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改制時除過要為“中人”設立職業年金外,其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該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中除過基本養老保險部分的單位和個人繳費外,還應包括職業年金中的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部分,這些都應由政府承擔。另外,先以傳統養老保險制度按照改革前工作年限計算出這些年應該享受的養老保險待遇,再以新養老保險制度計算出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該享受的養老保險待遇(包括基本養老和職業年金部分),若前者大于后者,則應算出二者之間的差額,并按照該差額計發過渡性養老金。對“中人”這樣對待體現了改革不溯及既往的法治原則,也可有力地避免“中人”利益受到改革的損害。由于篇幅所限,關于公益類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構建的其他內容,筆者將在另一篇文章中予以討論。
3.轉軌成本的支付。從短期看,公益類事單位改革的轉軌成本數額巨大。“中人”的過渡性養老金、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該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該繳納的職業年金中的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部分都要由財政承擔,這個數額是極其龐大的。但從長遠看,公益類事業單位的改革必然在整體上會減輕財政的負擔,因此改革不能停滯。至于成本負擔問題,一是可結合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運用以國家投資的方式由財政解決一部分;另外還可以通過變賣一部分國有資產予以解決。
從應然與長遠的角度來看,構建國民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儲蓄三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當是未來我國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下面筆者就此問題展開一些討論。
1.符合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普遍趨勢。公益類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國外一般將我國改革后的公益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公務員一起,納入公職人員的范圍。如美國的政府雇員從廣義上說包括除軍人之外的所有政府雇員,既包括選舉和政治任命產生的高級政務官,也包括政府部門的文職人員,還包括公共事業單位和政府經營的企業單位人員。[8]“從全球范圍看,將公職人員完全分離于國民養老保障制度之外而享受特殊制度的支持者越來越少了。一方面,分離制度逐漸暴露出很多弊端,如妨礙人才流動、財政壓力持續增大等。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得不面對人口環境帶來的挑戰,以及日益高漲的養老保障體系統一性和公平性的呼聲和要求。”[9]“即使在那些單獨建立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也長期存在著要求把公務員養老納入統一的養老保障的提議。因此,很多國家都著手進行了公職人員養老金制度改革。根本上,改革舉措所體現的趨勢集中到一點來說就是‘統一化’,只不過,各國所選擇的統一化的方式不盡相同。實行部分統一是大多數國家的改革方式,其主要做法是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層面統一,而在補充養老保險層面體現差別。”[10]由此可見,構建國民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儲蓄型的公職人員養老保險模式是符合國際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主要發展趨勢的。
2.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前面介紹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共同趨向,體現了養老保險制度和相應立法共性的一面,由于決策層對于公務員養老保險向著職工養老保險方向的改革仍未下最后決心,為此有必要再緊密結合國情,以體現養老保險制度和相關立法個性的一面。我國的特殊國情首先指的是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之一就在于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國民年金覆蓋到全體國民與公有制是一脈相承的,也更有利于消除兩極分化和實現共同富裕。
此外,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公職人員事實上享受過高的養老待遇,企業工作人員享受過低的養老待遇的模式與我國社會主義的國情不符,與工人階級領導地位不符,應予改變。最后,此種模式的構建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3.建立國民年金是應對日益高漲的養老保障體系統一性和公平性的呼聲和要求的有力舉措。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過去不繳費,單位也不繳費,退休后退休待遇的替代率一般可達90%以上。企業單位職工繳費后退休待遇的替代率僅可達60%左右。為應對養老保障公平性的呼聲,在公職人員工資待遇水平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只要進行國民年金的構建就可以讓公職人員承擔起繳費的責任,就會縮小公職人員與企業員工在養老待遇方面的差距,就可以促進公平。改革后,公職人員待遇水平到底下降多少,則可以通過靈活地控制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部分的繳費比列來予以調整,也可以通過職業年金來予以調整,以做到平穩過渡。
國民年金的構建當然更有利于實現養老保障體系的統一性,即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采取了國民年金加補充養老保險加個人儲蓄的養老保險模式。這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進一步統籌發展,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現象的消除,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的形成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都是有重大意義的。
綜上所述,由于國民年金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養老保險模式的統一化,實現養老金的互助共濟以及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從應然和長遠層面看,我國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擬采取國民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的模式。不過,由于我國城鄉二元制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再加上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周期很長,工業化和信息化建設周期也較長,故這種模式的構建時機大約需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出現。當然,在國民年金制度構建之前,我們可以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整合為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由于這兩種制度在籌資模式和待遇標準方面的高度近似性,使得對它們的整合變得相對容易。至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成本方面的區別,則會分別有諸如土地保障、五保保障和城市廉租房保障、經濟適用房保障等制度與之相配套。
我國以財產稅和所得稅為核心的直接稅稅收收入尚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遺產稅法、贈予稅法、房產稅法都將陸續出臺,我國的直接稅稅收收入將大量增加。另外,我國大量的財產掌握在國家手里,而國家自身是不需要給國家繳稅的,故國有資本收益具有近似于發達國家財產稅收入的性質。今后我國財政對養老保險的投入也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當我們用直接稅和國有資本收益部分代替養老保險繳費后(需要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用人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可以大大降低。
總之,那種主要依靠工資總額作為繳費基數的基礎養老基金統籌辦法將隨著直接稅收入的增加,部分國有資本收益的轉移支付以及流轉稅率的微調而有所改變。這將更加體現再分配領域的實質公平原則,使富有者和國有資產所有者承擔一定責任,勞動者承擔適當的責任。所有這一切都必將為未來國民年金的構建提供資金方面的堅實支持。
國際上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共同經驗之一就是立法保障先行。很多國家的養老保障制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就在于這些國家在養老保險制度運行之時就有了比較權威的、統一的、層次很高的養老保險法律對養老保險制度予以規制和保障。從法律規則的功能上看,養老保險法律規則屬于構成性規則。構成性規則是組織人們按規則規定的行為去活動的規則,從邏輯上講,規則所指定的行為在邏輯上依賴規則本身。[11]由此可見,養老保險法律是法的超前規范功能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地之一,我們應該在養老保險制度正式運行之前就制定養老保險法律,然后由養老保險法律組織人們按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去開展養老保障活動。
養老保險的立法保障路徑應該是先制定養老保險條例,再制定養老保險法,最后制定社會保險法典。目前,我國制定的社會保險法具有社會保險基本法的性質,這就決定了在實然層面,我國的養老保險立法要走一條基本法加專門法的路子。當然,條件成熟后,不排除制定一部統一的社會保險法典的可能。
目前,我國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正在進行政策試點。隨著試點的結束,其法律保障工作就會被提上議事日程。考慮到養老保險法律的超前規范特性,我們應邊試點邊立法,以確保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正式運行之初就有明確的法律予以規范和保障。
公益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立法的基本框架就是社會保險法加養老保險專門法。在養老保險專門法方面,考慮到制定養老保險條例面臨的困難,可先考慮制定過渡性的職工養老保險辦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辦法。為了增強養老保險立法的權威性和層次性,即使上述辦法都應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的形式來制定,各部委應沒有制定養老保險方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權利。待條件初步成熟時,則可考慮由國務院制定養老保險條例。隨著條件的進一步成熟,由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制定一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養老保險法的時機就到來了。
我國養老保險立法在內容上應由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職工在內的統一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兩大塊構成。每一塊的具體制度內容見前文和今后的論述。
[1]林嘉,張世誠.社會保險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81.
[2]陳培勇.通向老有所養之路,養老保險法律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79-181.
[3][4][9][10]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 養老保險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8,178,162.
[5][6]何文杰,劉曉霞,張永來.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的立法保障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8,110.
[7][8]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我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52).
[1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