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闊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遼寧 阜新 123000)
理論與實踐區別的相對性
石闊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遼寧 阜新 123000)
我國哲學界把實踐僅僅理解為人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這種觀點既不能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原理有效地解釋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說明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統一。實踐應當包括人的一切活動,它由人的物質性活動、感性認識活動和理性思維活動三部分組成。理論和實踐的區別不在于物質性活動和精神性活動的不同,而在于認識和被認識,說明和被說明的關系。因此兩者的區別是相對的。
物質性實踐;精神性實踐;理論的實踐;相對性
我國哲學界在理論與實踐問題上的觀點基本上都是把實踐僅僅看作人的感性的物質性活動,而對理論又很少做較為明確的界定,只是籠統地看作精神性活動,是對實踐的反映,并把兩者的區別看作截然對立的。我認為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并有理論和歷史的根據,但是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所以必須重新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及其兩者之間區別。
對理論和實踐及其關系的理解在我國可以說具有普遍性。這在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教科書和其它論著中都有明顯的表現。比如由肖前、李秀林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把實踐定義為“實踐是人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1]同樣由肖前主編,黃楠森、陳晏清任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說:“人的這種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動的物質活動,就是實踐。”[2]由楊耕、陳志良、馬俊峰所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說:“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3]近幾年作為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一書中也把實踐定義為“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4]。還有一些書雖然把實踐定義為人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活動,也就是說在改造后面加了探索二字,但并不表明這種實踐包括精神領域的活動,因為這些著作在進一步論述實踐的特征時,總是把客觀物質性看作是首要的特征,然后才是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等等,可見他們所說的探索活動不過是指科學實驗之類的實踐。何況很多持后一種定義的論著往往在“活動”二字的前面也都直接加上物質或感性等定語。和對實踐概念給予明確定義相反,很多論著對理論概念都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是把它看作實踐的反映,看作與感性認識不同的理性認識,并且是指一些系統的理性認識。在這些方面大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筆者認為,這種把實踐僅僅理解為物質性活動,而不包括一切精神性活動的觀點,雖然抓住了問題的主要方面,而且能夠明確地同理論活動區分開來,但是從總體上看是不全面的,因此遇到很多矛盾和問題。首先,這樣界定的理論和實踐及其關系很難解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體現象。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某一數學定理或者某類作文的規則,這肯定說是在講理論,而學生再根據這些理論演算數學題或練習寫作文,無疑說具有實踐的意義。再如,純粹的天文觀察和地質考察對于天文學和地質學的研究來說有其基礎性的意義,而且對于天文學和地質學的理論來說這種觀察活動就是最基本的實踐。但是按照上述實踐的定義來說就不應當歸結為實踐,因為這兩類活動都沒有真實地改變客觀事物。其次,傳統觀點在學理上也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它不能很好地解釋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統一。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其中歷史的統一又根源于具體的統一。所謂具體的統一就是說實踐是什么樣的,反映這個實踐的理論也是什么樣的,因為實踐是具體的,是多方面的綜合,所以理論也是具體的,也是多方面的綜合。當然,我們不能把理論和實踐的這種統一作絕對化的理解,即把它們看作如影隨形,亦步亦趨,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一致則是必然的,也是主觀上力求做到的。而且對于研究這個問題本身來說,兩者越一致,人們就越容易理解。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遠離物質生產活動,改造社會的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的理論認識的實踐基礎是什么呢?比如邏輯學、文藝理論、哲學認識論等學科的實踐基礎是什么呢?當然,我們可以籠統地說是物質生產實踐或社會生活實踐,因為這些實踐是一切其它一切實踐的基礎。但是,這是用一解釋一切,失去了不同理論與不同實踐相統一的具體性。二是理論界一般都把理論和實踐看作涵蓋人的全部活動的兩個范疇,但是如果把實踐僅僅看作物質性活動,而把理論僅僅看作思維活動及其結果,那么它們就不能概括人們的全部活動。例如,感覺、知覺和表象活動就沒包括在內。其實,很多人在談論理論和實踐是人的全部活動的時候往往是把它們歸結為理論性活動了。其思想根源是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和物質與意識關系問題混為一談。可見明確區分理論和實踐兩個范疇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具體認識兩者的聯系還是很有必要的。
實踐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應當包括人類的一切活動。既包括物質性的活動,也包括精神性的活動;既包括較純粹的思維活動,也包括感性的認識活動。也就是說,實踐應該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可見的或感性的物質性活動,二是思維活動,也可以稱作理論性實踐,三是介于物質和思維兩種活動之間的感覺知覺等感性認識活動。實踐具有很多特征,如能動性,生產性,歷史性等。但是,最本質的特征只有兩條,一是人的活動,二是這個活動能被人自身所認識。自然的運動,動物的活動顯然不是實踐,人的活動才是實踐。人在進行任何一種活動時都能夠對它產生感覺和記憶,有時還會產生一些反思性的理性認識。當然這些認識過程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潛在的,但是過后可以回憶和表象出來。這為進一步的理性認識提供了前提。不僅人的有意活動是實踐,無意活動也是實踐,因為它不僅是作為人的活動,而且,盡管當時無意識,但過后也能被認識。
所謂理論是人們通過思維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探索和認識,是對實踐的反映。理論也可以有很多特征,如探索性、創造性、生產性、繼承性、相對獨立性等,但是,在我看來,它最根本的特征也只有兩個:第一,特指理性思維及其成果。如果僅是描述事物現象的感性認識就不能稱為理論,只有在此基礎上為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進行的理性思維才稱為理論。如我們說花是紅的,樹是綠的,石頭是重的,這些顯然都不是理論,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說不同的顏色是因為不同的光波刺激人的視網膜所引起的感覺,石頭的重量由地球的引力所至,這就是理論了。另外,理論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被使用,一是理論思維過程,它被稱為一種實踐,即理論的實踐是很自然的了。二是作為理論思維成果,即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概念或觀念形態的理論。它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其特點是想到時顯現于腦際,沒被想到時也作為記憶潛存于頭腦中。盡管這樣,我認為它們也可以歸結為理論的實踐。因為概念或觀念,即使很成熟,有很強的相對穩定性,也總是有一些變化的。同一個概念或觀念在不同人的頭腦中,以及在同一個人的頭腦的每一次想象中都是不完全一樣的。第二,對實踐過程的依賴性。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后者可以獨立存在,這個獨立存在,并不是說它沒有對象,也不是說它不用意識或理論的指導,相反,實踐總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只不過和傳統觀點相比,應將其對象理解為內外兩種,而不應當只理解為外部世界。同樣,絕大多數實踐也是有意識和理論指導或參與的。之所以說實踐能獨立存在,完全是和理論相比較而言的,是說和理論相比它是一種直截了當的行動。而理論則總是某種實踐的理論。那種理論的實踐之所以依賴于其他實踐只是因為它的理論性質,而不在于它的實踐性質。
既然理論是實踐,感性認識也是實踐,那么理論和實踐的區別到底是什么呢?兩者的區別是相對的。對于人的一個特定的活動來說,我們說它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是有條件的,是相對于它的對立面而言的。對于物質性的感性活動我們之所以叫做實踐,一方面是因為雖然這種活動中也往往貫穿著理論因素,即對它的理性認識因素,但不是主要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反映這種實踐的理論能夠相對獨立地存在。即作為一種思想形態的東西存在于人的頭腦里和書本中,對它人們可以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實踐相對于它們才叫做實踐。感性認識活動的情況和物質性活動相似,其中也有理性認識的因素,之所以把它叫作實踐,也是因為它同對這種感性認識本身的理解性認識是兩回事。它們之間有直接和間接,說明者和被說明者的區別。至于理性認識活動,亦即通常說的理論活動,它們到底被稱作實踐還是理論就完全看對誰而言了。因為它是一種認識,所以對被認識的對象來說就是理論,但是這種認識本身又是人的活動,它自身也要被認識,因此它作為被認識者來說,相對于對自身的認識者來說就是實踐。對認識進行認識,對思維進行思維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在這個總的發展鏈條中的各環節之間前者對于后者具有實踐的意義,后者對于前者具有理論的意義。也就是說,理論和實踐的區別不在于物質和意識的區別,而在于認識者和被認識者、解釋者和被解釋者、說明者和被說明者的區別。這種認識、解釋和說明都是人的活動,因此它們本身都是實踐。理論只是實踐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兩者的區別是相對的。
當我們這樣理解理論和實踐及其關系的時候很多問題就容易解釋了。比如,邏輯思維規律的實踐基礎就是實際的思維過程,認知心理學的實踐基礎就是實際的感覺知覺等認知過程,美學理論的實踐基礎就是審美實踐,文藝理論的實踐基礎就是文藝創作及其同社會的關系。理論和實踐,即認識者和被認識者肯定是具體統一的。它們兩者能夠雙重地涵蓋整個人類活動。
為了進一步說明傳統的理論實踐觀的思想根源,同時劃清新觀點同唯心主義的界限,有必要簡單談談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同哲學基本問題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比如我們對理論無論怎樣理解都應當歸屬于意識的范疇,而對實踐不管怎樣理解又總是包括物質性活動,于是兩者的關系就十分類似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此外,理論和實踐是經過變換了形式的對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具體化,在實際生活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主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關系表現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對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僅研究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只能導致舊唯物主義,而不可能創立辯證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把理論與實踐同物質和意識問題混同起來了。但是理論與實踐同物質和意識畢竟是兩對根本不同的范疇。它們無論在內涵外延,還是在人們對它們劃分的視角上看都是不同的。物質和意識是對整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所做的劃分,兩者的區別在此標準所涉及的范圍內是非此即彼的。而且從概念的性質來說是一種存在概念,我們對它們無須再問是什么的物質或意識,等等。理論和實踐只是對人這種存在物的活動方式所做的劃分,它們兩者可以重合,可以亦此亦彼,而且從概念的性質來說它們應當是一種活動性,或運動性概念,它們是描述主體的運動性質和狀態的,我們對它可以問是誰的實踐或理論等等。當然也有人主張無主體的實踐,但這是另外一回事。至少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多數人都主張實踐是人的活動。正因為兩者有如此根本的區別,我們就不能把理論與實踐的劃分等同于物質和意識的劃分,不能簡單地把后者的關系套用到前者身上。
也許有人會說,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來看,不也是把實踐主要地理解為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嗎?比如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5“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5]11“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5]44馬克思還多次批判費爾巴哈不懂得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的意義。這就是說,經典作家當年所講的實踐主要指的是物質性活動。那么我們現在的觀點是否違背馬克思主義呢?筆者認為不是。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明確地講到實踐不包括感覺和思維。其次,他們之所以更多地講物質性實踐,主要是因為作為新世界觀的奠基人,更重要的任務是批判費爾巴哈等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對實踐的狹隘理解,批判黑格爾等人的唯心主義實踐觀,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不懂得實際地改造社會現實的革命斗爭,只是訴諸于純粹的哲學批判的做法。對新實踐觀的某些細節問題還不可能作出更多的闡發。如果說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的話,那就是當時社會分工還沒有現在這樣復雜,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占絕大多數,當時物質性實踐在整個實踐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而馬克思恩格斯作為革命家所面臨的主要歷史任務是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解放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而且強調物質性實踐的作用,同他們著力闡發和宣傳的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是一致的。這就是說,當時的社會狀況、歷史任務、理論立場都需要他們更多地闡明物質性實踐的基礎性作用。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社會分工細化,社會生活復雜,包括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在內的各門科學空前發達,非物質性實踐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在一些國家早已成為現實,還由于其它一些原因,馬克思主義從主要地直接地指導無產階級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逐步轉變為發揮全面指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本身在各個細節上也要進行完善和發展。在這方面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在做著應有的貢獻。具體到理論和實踐問題上,有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例如,阿爾都塞等人就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觀點。他把實踐劃分為四個方面,即生產實踐、政治實踐、意識形態實踐和理論實踐,并對實踐的總體特征和內在結構作了全面的闡述。阿爾都塞就其承認有意識形態和理論的精神性實踐這一點來說是正確的。他的實踐觀的主要缺點;一是主張所謂無主體的實踐,即把實踐看作是一種受自身條件結構規定的活動過程,而實踐者不過是這一活動的代理人。二是雖然認為生產實踐,即經濟實踐有基礎性作用,但又強調理論實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在他的結構辯證法中,任何要素及其作用都在結構中發生并受制于結構,因此經濟實踐與其它實踐形式都基本上處于等值的作用關系。他還割裂理論與意識形態、理性與經驗的關系。這些使它的唯物主義實踐觀有一定的唯心主義傾向。
我們的理論實踐觀同一切唯心主義觀點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承認實踐的主體是具體的現實的人;二是承認理論等精神性的實踐對物質性的實踐有反映和被反映的依賴關系。只不過是不僅承認有精神對物質的反映,也承認有精神對精神的反映。認為從人的最簡單的物質性活動到最高形式的思維活動之間,有無數個反映和被反映、作用和反作用的階梯。
[1]肖前,李秀林,汪水祥.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張雷聲,張輝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王鳳娥】
B-49
A
1674-5450(2014)02-0037-03
2013-11-20
石闊,男,遼寧阜新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