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勞教廢止后對違法犯罪行為懲治和矯正的法律導向
——基于刑法寬容理念的善后與銜接*

2014-04-10 19:45:27陳國坤
時代法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理念法律制度

陳國坤

(南開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071)

勞教廢止后對違法犯罪行為懲治和矯正的法律導向
——基于刑法寬容理念的善后與銜接*

陳國坤

(南開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071)

未經法律授權即可對公民實施包括限制人身自由在內的強制措施,這是勞教制度最大的制度軟肋,也是致其最終被廢止的根本原因。勞教制度廢止后的制度設計應當引以為戒,盡量避免“勞教制度已死,勞教式管理模式還在”的尷尬局面。遵循理念先導、制度跟進的規律,未來的制度設計必先契合法治理念。而于刑事法治理念而言,不遵循刑法寬容理念的制度設計必定依然難逃窠臼。故而在改革中除了要關注基本制度的構建和刑事政策的貫徹之外,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刑法寬容理念的培養和倡導。

法律寬容;刑法寬容;勞教制度

勞教制度的廢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被視為近年來一項重大的法治進步。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作為一種司法程序外的社會控制手段,且多年來一直被行政權力運用的得心應手,要想擯棄其殘存影響恐非一朝一夕可見功效,尤其當前處于舊制已廢、新制未建的制度“空窗期”。因此早在2013年初中央政法委宣告勞教暫停適用后,替代性處罰的問題就開始出現。如行政拘留甚至刑事拘留的數量增加,收容教育、收容教養等勞教類制度依然存在;在罪名適用上,尋釁滋事罪、非法經營罪等新型“口袋罪”的適用率也明顯上升,而近來多有報道的河南多地建“非正常上訪訓誡中心”更是直接被指斥為“新型勞教所”,以致出現“勞教制度已死,勞教式管理模式還在”的尷尬局面。由此可見,廢除勞教制度還僅僅是形式,只有不斷完善后續制度,真正改變勞教中行政權力恣意妄為的生存環境,撥正其權力行使中的理念慣習,并以制度約束加以保障才是勞教制度廢止后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密切關注違法行為矯治、社區矯正等后續制度安排,防止這些制度成為其新的“寄主”。

誠然,這里包含著社會轉型時期我們必須面對的理念慣性和體制慣性,然而更為糾結的實際上還是部門利益的進退。這從公安部門乃至一些地方政府在面臨全國一致廢除勞教制度的呼聲中仍表現出的沉穩和留戀可窺一斑,畢竟作為一種司法程序外的社會控制手段,其簡潔高效甚遂其心,而且運用的相當熟稔。更直白的說,其實理念在根本上還是基于利益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而利益的根源直接來源于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權力。因此不解決利益的糾結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理念上的現狀,但是不在理念上肅清其錯誤認識也會造成重洗利益格局之后運行上的齟齬。僅就理論探討而言,利益格局如何界定無緣置喙,但卻可在理念更新上建言獻策,為勞教制度廢止后的改革略陳己見。

一、勞教制度的歷史困境

那么勞教制度在其公權力的運行中癥結何在呢?是什么原因使一個伴隨著我們60多年的制度在今天就變成如此不堪了呢?有學者在縱觀勞教制度的發展脈絡后尖銳的指出:“一部勞教史見證了中國法治與人權保障行進的坎坷與艱難。從對敵專政到社會管控再到治安維穩,勞教制度的意涵不斷被修正或被注入新的目標,但其不變的是權力與公民權利的持續緊張。”*秦前紅.從“唐慧案”看勞教制度改革[N].湖北日報,2013-04-29.顯然這與現代民主法治國家對于公權力與私權利的良性互動的要求相去甚遠,在倡行民主法治的今天,公民權利意識日益覺醒,這就對公權力在運行過程中秉持寬容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對公民的利益表達和維權行為,如上訪、提出異議等,動輒用“破壞穩定”、“非法組織”等名義簡單粗暴地予以壓制,則必然加劇這種緊張狀態,甚至可能進而因為個案的不公正而引發民眾對于整個法治體系的不信任。

然而不幸的是,勞教制度一直在某種意義上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既沒有權力運行的寬容理念,更勿談在制度層面的法律寬容。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司法程序之外的社會控制手段,被行政權用來單方面、高效率的剝奪公民人身自由,是公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對于勞動教養的實務部門,也就是公安機關而言,他們保持沉靜和不積極的緣由最根本的恐怕還是難以割舍手中已經運用稔熟的權力。從國內學者的實證調查數據表明:關于勞教制度的評價問題,從實證調研的結果看,被調查者對于勞教制度的整體評價較低,不認同其“功大于過”的樣本超過半數,只有來自司法行政機關的人員對其評價很高,選擇“功大于過”的人數比例為91%。這或許可以表明,勞教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對于維護社會秩序有其獨特的作用*熊秋紅.勞動教養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以實證調研為基礎的分析[J].法學家,2013,(5).。顯然,這里的“獨特作用”對于面臨“維穩”壓力的公安機關乃至部分地方政府而言,被認為是經過自己價值體系衡量后的可取之道。畢竟勞教程序比較快,縣級公安機關就可以自行決定,這對于解決突發性事件和維護社會穩定十分有利,如果把這個決定權給了法院,或者其他機構,在效率上會出現問題,那將會直接影響對于治安案件的處理效果*李曉燕.論勞動教養制度的廢存及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的制定[J].法學雜志,2013,(3).。

走出這樣的困局需要智慧和勇氣,但是對刑事法治而言,勞教制度廢止后對此類行為的法律規制走向必然會對刑法和刑事法治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就法治標準而言,刑事法治是其最低限度的標準。根據“木桶原理”,水桶的容量取決于最短的一片木板,而刑事法治就是最短的那片木板。顯然如果真誠地要對與基本法治理念相悖的勞教制度進行改革,其標準不應低于該最低標準之下。從目前處境來看,事實上已經出現了制度銜接的真空,舊制已廢然新法未立,這個空缺如何彌補?而無論是制定新法還是將之保安處分化,這都必然會對刑罰圈的界定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刑罰與權利的密切關系早已毋需多言。故而在廢除以嚴苛而飽受詬病的勞教制度之后,在未來制度設計乃至法條擬定過程中,示之以寬應是題中之義。因此,秉持寬容理念并在具體操作中恪守刑法寬容謙抑的品格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陳正云先生指出的那樣:“一個制度是否寬容、一個社會是否寬容,往往決定其所擁有的法律制度是否寬容,并以其為外在表征。在法律寬容中,又以刑法寬容性是否具備最為要當。因為刑法是否寬容,直接決定著人們的自由和生死的予奪。”*陳正云.刑法的精神[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200.201.211.

二、勞教制度與刑法寬容理念的沖突

當法治成為規范人們各種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常態范式時,寬容也隨著法治社會的提煉和升華逐漸成為調控國家與個體、刑法與犯罪、權力與權利之間關系的核心原則。寬容的法律特別是寬容的刑法是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內在品質之一*潘庸魯,朱婷婷.論現代刑法的寬容之維[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從表象上來看,勞教制度被廢止是因弊端叢生,但究其本質均可歸結為與寬容理念存在著根本的對立。在未來制度設計中,惟其了解和恪守刑法寬容理念,方可避免重蹈覆轍。而現代刑法格局下的寬容,其意蘊甚為廣泛,擇其概要至少應該包含正當性要求、善意性要求和謙抑性要求。了解到勞教制度與這些要求存在著什么樣的沖突,在未來法律規制中才好對癥下藥。

(一)刑法正當性要求和勞教制度的違法性表現

任何事物,曰其正當,惟其“正”者,方得“當”也。所謂“正”,就是事物處于應該處于的位置和狀態,一旦超越了這種“正”的狀態,就會造成“不當”。法律也不例外,任何法律能否被人們所接受,取決于法律本身的可接受性。正如昂格爾所說:“法律被遵守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團的成員從信念上接受并在行為中體現法律表達的價值。”*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吳玉章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157.刑法要成為人們信奉的對象,就要表達人們普遍接受的共同價值,并在此共同價值的基礎之上培養出刑法存在的合理性依據。

顯然這是對刑法形而上的探討,是一種刑法價值論的研究。當然這一探究可以包含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但就基本標準而言,法律抑或刑法在制定和適用時應該盡可能與人性相符,盡可能地寬緩,表現出立足于人類的良知而維護、追求、弘揚、增進人類的善良、仁慈和博愛的特性和取向*陳正云.刑法的精神[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200.201.211.。因此在這一層面上來說,刑法的寬容性的最本質的價值內涵在于刑法要具有人道性。如果我們在進行制度設計時無視基本的人道精神,其正當性何在?

然而反觀勞動教養制度卻與這一價值追求旨趣甚異,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它已經與秉持該理念的現行制度設計和法律規定存在著直接的沖突。近年來要求對勞教制度進行違憲審查的呼聲一直不斷就是這種沖突的集中體現,這其中頗為引人矚目的是2007年12月4日由69名專家學者向全國人大提交公民建議,要求啟動對勞動教養制度的違憲審查。在眾多對勞教制度合法性的質疑中,基本是從三個層面闡述的:第一,勞教制度可以不經正當的司法程序,不需審判,甚至剝奪了被勞教人員申請司法救濟的權利,僅由勞動教養委員會審查決定,違反了憲法第37條規定,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第二,勞教制度在處罰種類設定和處罰期限上均與立法法與行政處罰法的等上位法明顯沖突。第三,勞教制度與中國政府已簽署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精神背道而馳。

從表面上看,這些沖突都是制度和規定上的,但是究其原因,制度和規定都是在理念的指導下完成的。在未來的改革設計中,如果不能把握好這一正當性要求,違憲、違法的指斥之聲還必然將伴隨左右。

(二)刑法善意性要求與勞教制度的恣意性表現

刑法發動的善意性,即是要求國家刑罰權動用的目的和旨趣在于尊重、維護、擴大社會成員的權利和自由,在于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注重刑法的建設作用和養成功能,而不是強調刑法的鎮壓、摧毀、威懾的作用和效果*陳正云.刑法的精神[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200.201.211.。刑法雖然保障自由,維護秩序,但是刑法同時要對犯罪人實施懲罰。如果單純從打擊犯罪的角度,國家不需要刑法,那樣可能更為簡便高效。因此在這一意義上,著名刑法學家李斯特指出:“刑法是犯罪人的大憲章”。這就要求在設定對人的權利和自由進行剝奪的懲罰措施時,應該出于人類的良知在懲罰措施的種類、程度和執行手段上要與人性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并在行為過程中表現出善良和仁愛的態度與做法。簡而言之,就是把人當作人來看。對于現代法治國家而言,此種意義上的善意性就是要對權力運行進行最基本的約束,防止其恣意越權以致侵犯社會成員的權利和自由。

然而勞教制度中突破這一約束底線的表現卻屢見不鮮,比如在勞動教養的適用范圍上,勞教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據有四,依照時間順序分別是1958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1979年國務院公布的《關于勞動教養問題的補充規定》、1982年公安部發布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及 2002年公安部頒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勞動教養案件規定》。從整體趨勢來看,勞動教養的對象和被處以勞動教養的行為的范圍日趨擴大,而在具體操作中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司法解釋、省級人民政府頒布的地方性法規等對勞教問題作出的具體規定往往又進一步突破法律和行政法規設定的勞動教養范圍。更有甚者,某些省轄市和地級市也會就某一領域的治安問題插足勞教方面的規定,如《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深圳經濟特區暫住人員戶口管理條例》等等*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31.。如果說這種擴大的恣意性還假借相關法律規定的外殼的話,那么《試行辦法》所設定的勞教對象的標準公式,即“實施某某行為,不夠刑事處分的”,則越來越具有“籮筐罪名”的兜底特征。再加上基于政治考量和權力濫用所導致的勞動教養被異化使用的個案已使勞教的適用范圍變得極富彈性和靈活性,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出現“上訪媽媽”唐慧案和大學生村官任建宇案了。

再比如在勞動教養的操作程序上,其整個審批程序都是在公安機關內部流轉,在公安機關各部門存在利益共同性的特殊情形下,即便出現了恣意越權的現象也很難發出質疑的聲音。而就勞動教養的制度設計上,欠缺的還不僅僅只是內部監督的不力,在對該權力運行的外部監督上也形同虛設。在2002年公安部頒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勞動教養案件規定》中:各省級公安機關和地市級公安機關內皆設立“勞動教養審批委員會”以為同級政府“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的“審批機構”。這無異于在法律層面上確認了實踐中所形成的權力代位,而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則被公安機關內部的勞動教養審批委員會完全取代。至此,程序正義的要求已被蕩滌一空。然而程序本身就是對立抗辯的產物,就是為了遏制權力恣意濫用而生的,它一方面有意識地阻隔對結果的過早把握,另一方面有意識地阻隔對法律之外因素的考慮。因此沒有程序正義就缺乏了一道對權力運行的約束,就可能在背離善意性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三)刑法謙抑性要求與勞教制度的擴張性表現

所謂“謙抑”,謙是指謙虛,抑是指抑制,統而言之就是溫文而又謙卑退讓。現代刑法意義上的謙抑內涵,無論是基于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還是基于功利主義,它都既包含著刑事立法的謙抑,也包括刑事司法的謙抑。具體而言,在制定刑法、刑事政策時,應當平衡各種社會調整手段的關系,進行權力的質與量的分配,也就是理性而務實地劃定刑罰權調控和運作的范圍和強度*時延安.刑法的謙抑還是刑罰權的謙抑[A].刑法論叢(第1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61.162.。它可以體現在罪刑法定、疑罪從無、有利于被告原則和嚴格限制死刑等諸多方面。而在司法活動中,就是盡量慎用刑罰措施,使刑罰逐步輕緩化,行刑更人道等等。

一般認為,刑罰權的謙抑實現的路徑主要是非犯罪化和刑罰輕緩化,前者是指犯罪圈的收縮,亦即刑罰作用范圍的縮小,后者則指刑罰強度的減弱。刑罰作用范圍的收縮,就是使原本為刑罰所處罰的行為,轉由其他社會調整方法來予以規制;刑罰強度的減弱,則是刑罰投人量上的減少*時延安.刑法的謙抑還是刑罰權的謙抑[A].刑法論叢(第1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61.162.。總的說來,刑法謙抑性就是刑法要給任何人以人文的關懷,要尊重人的自由和尊嚴。要求刑罰不能過于廣泛的介入社會生活,要本能的保持“謙虛”,不能一有違法行為就馬上動用刑法對其進行處罰,必須有所抑制,能不干涉的領域盡量不去干涉。故刑罰之界限應該是內縮的,而不是外張的,刑罰應該是國家為達其保護法益與維持社會秩序的任務時的“最后手段”,如能使用其他手段亦能達到維護社會共同生活秩序及保護社會與個人法益的目的時,則務必放棄刑罰的手段。即便不得已而用之,也應盡量使用較為寬和的刑罰手段。

顯然這樣謙虛克制的品格在勞教制度的發展歷史中是鮮見的,在其權力運行中,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調動了手中的強力資源,甚至是合法的暴力手段。同時權力監督的缺位,使得這種不受限制的權力天然具有的膨脹欲望迅速擴張。當然這種擴張性在經過多年的鯨吞蠶食之后,其體量已經無比巨大,招致的口誅筆伐也已經不勝枚舉。當變革已經無可避免的到來之際,它們在一片撻伐之聲中倏爾隱退。尤其到了2013年的6月份以后,多有報道江蘇、北京等多地勞教所已經悄悄地完成了從勞教所向強制戒毒所的轉變,并要求“職能轉換,主業轉型”。甚至不管被勞教人員有沒有到期,都填好了解除勞教通知書。當然基于勞教制度自身的弊端,這樣的解除勞教通知越早下達越好,但是像這樣為了應付轉型而倉皇地收縮撤退,是不是也可以視為勞教制度本身恣意隨性的表現呢?更何況根據法律規定,勞動教養和強制戒毒場所都是由司法行政部門管理,各地勞教所和強制戒毒所也往往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我們對于已經習慣于觀念慣性和體制慣性的同一撥人管理之下的強制戒毒所的未來命運的擔心看來還是有必要的。

三、刑法寬容理念下勞教制度廢止后的法律導向

對勞教制度改造的根本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是為了改變公權力對私權利的漠視和侵犯,以刑法寬容理念對之進行改造,它的存在意義是在把握國家安全、社會秩序與公民個體自由、權利界限時得以凸現的*陳正云.刑法的精神[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201.。然而要深刻地把握好這種界限的劃分,真正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要從基本制度層面、刑事政策層面和刑法理念層面進行深入的清理和整合。

(一)在制度建設層面

在制度建設層面的調整首先就是合憲化、合法化問題,就是要讓制度運行獲得合法性依據,即便予以處罰也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就是要師出有名。那么在對勞教制度的改革中,首要的就是要在立法上依據憲法和基本法律的精神對之進行分流改造。但是立法總是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對于一個違法行為,是定性為刑事案件還是行政、民事案件或是降格為行政、紀律處分*岳禮玲.從規范性質看勞動教養制度的廢除[J].法學,2013,(2).。勞教制度的改革也不例外,它必然要面臨著對勞教對象和勞教事由進行分流的選擇,我們不難預測它們可能會向《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處罰法》或者尚在醞釀之中的《違法行為矯治法》分流,但是或多或少的必然會有一部分進入刑法的范疇,甚至完全有可能如某些刑法學者所構想的那樣以刑法的視角來對之進行改造(具體的是保安處分化還是以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出現姑且不論),只要某一行為被納入到犯罪圈,就必須考慮到對其定罪量刑的問題。

就定罪而言,在理論方面首先要深入研究依照何種理論和標準劃分刑事犯罪和行政違法,一方面要衡量違法行為的結果,另一方面要衡量行為的性質,不能簡單地將有關勞教規定中的犯罪結果輕微,給被害人或社會造成危害結果不大的行為統一劃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應重新審查現在實施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勞動教養相關規定中所確立的處罰事由是否妥當,認真考量刑法和行政法分別保護的核心利益,然后將一些以違反行政性法規的行為列入行政性的處罰法,使其非犯罪化,并且懲罰種類中不應包含任何剝奪自由的處罰措施。對于那些被認為已經構成犯罪的行為,需要考慮罪責刑的相當性,最終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展現出來,實現罪刑法定。顯然在法律條文的擬定過程中,要充分考量罪體、罪質和罪量的關系,因為勞動教養事由中有不少已達罪質規定,但尚未達到罪量規定的情形,比如《勞動教養試行辦法》中規定的“結伙殺人、搶劫、強奸、放火等犯罪團伙中,不夠刑事處分的”,以及“曾因盜竊,幾次受行政或者刑事處罰,又偷盜、扒竊,數額不到較大的”,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務必需要慎之又慎。原因在于“犯罪”在我國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法律概念,更是一個極具道義評價性的概念。某人一旦被貼上“罪犯”的標簽,其升學、就業、婚姻及家庭等都將遭到惡性連鎖效應,個體實無異于為整個社會所異化*朱騰.歷史、現狀與改革:勞動教養制度述評[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5).。而對于那些不夠刑事責任年齡,或有精神問題不負刑事責任,或只部分承擔刑事責任,或者犯罪與吸毒、酗酒成癮有關,故在負擔刑事責任的同時為了預防犯罪的目的需要強制治療的人可考慮制定單行法規。

就量刑而言,進入犯罪圈的行為是否必須以刑罰的方法予以懲處?這種對于刑罰圈的設定實際上是再一次進行遴選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應當合理厘清刑種刑度的關系和序列,比如備受指責的最長期限可達4年的勞教期限問題,在改革中必須考慮它與《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拘留期限與刑法中管制拘役期限的有序銜接問題,否則難以改變“違法不如犯罪,勞教不如判刑”的不正常現象,還是會出現諸如為求相對較短的刑期不惜求罪以避免較長勞教期的怪誕但合理的請求。

(二)在刑事政策層面

刑事政策,簡而言之就是國家對犯罪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顯然這里的策略和措施是一種外在的表現方法,其內容或曰精神實際體現了國家對于與犯罪相關的犯罪嫌疑人、犯罪人和被害人所采取的態度。眾所周知我國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這里的“寬”、“嚴”和“濟”都有著豐富的內涵。此三者中,“濟”主要是策略和措施,而“寬”和“嚴”則體現出態度。論及以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勞教制度改革的影響,考慮到勞教事由大多社會危害不大,而以往對勞教對象的處罰總的說來,不是失之太寬,而是責之太嚴。因此寬和、寬容應是其主要態度取向,當然這里不排除當嚴則嚴的個例,同時還可通過“濟”來實現協調。

刑事政策除了可以通過政策導向來發揮作用,同時還可以通過刑事政策刑法化將刑事政策的基本內容或精神體現在刑法中。比如基于國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分野,可分為權威刑法和自由刑法。前者以保護國家權威為重點,重點保護國家與全體的法益,過于限制公民自由;后者以保障公民自由為側重點,重在限制國家刑罰權的發動,以使個人自由得到保障*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3.。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基于社會形勢需要和針對某類法益保護的迫切程度的不同,刑法是傾向于權威刑法還是自由刑法可能都有其合理性。從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來看,自由刑法更加符合現代刑事司法精神。因此在對勞教制度的改造中,必先改變原有認識,必先實現價值觀的易位,才能使勞教制度在改造之后更加貼合現代法治要求,更容易實現刑事政策和刑事司法精神的統一。

縱觀勞教制度的發展歷程也蘊藏著上述對立,并且自始至終國家主義都占據著強勢地位,不管賦予它們的使命是社會管控還是治安維穩,這種強勢地位都為警察權的強勢提供了體制內的依據,而警察權恰恰是現行治理模式的有力維護者。但是社會在發展前進,社會管理模式也應做出相應的改進。而制度惰性下的勞教制度不管是社會管控還是治安維穩都已經是破漏百出,隨著一系列勞教冤案的披露使人們愈發痛惡這種社會管理方式,而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引發的社會討論和網絡輿情的失控,反而容易引起更大的治安維穩問題。正如有學者在論及唐慧案時指出:“唐慧案之所以被高度聚焦,乃是因為本案有太多觸動社會敏感神經的元素,牽扯到人類悲己憫人的同情心、對勞教制度本身的理性檢視,以及基于人文關懷的制度改良期待等。唐慧想為被侮辱、被損害的女兒討還公平,但當地有關公權機關不僅沒有及時、有效地懲治罪愆、救扶弱者,相反還對唐慧施以勞教。這不僅顛覆了普羅大眾關于政府的倫理想象,而且基于本案的上述特殊元素,會加倍凝聚心中痛點,放大個體內心的不平與悲屈。”*秦前紅.從“唐慧案”看勞教制度改革[N].湖北日報,2013-04-29.

(三)在刑法理念層面

如前所述,刑事法治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標準,因此在將刑法寬容性貫徹到勞教制度的改革中時,就必須考慮到應該在此最低標準之上推進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實踐,如罪刑法定觀念、罪責刑相當原則以及合憲性和基本程序保障等理念的倡行。相較于基本制度的構建和刑事政策的貫徹,刑法寬容理念的成長才是最為關鍵的。可以說勞教制度的改革當以理念為先,當以理念為要。勞動教養制度的諸多弊端,究其根源都不過是公權力對私權利的漠視和踐踏,因此有學者就指出:“不論勞動教養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多么嚴重,都終究不過是一種表象。這一表象的深層其實是如何限制國家公共權力亦即如何保證個人權利不受任意侵犯這一憲政問題。”*陳正云.刑法的精神[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416.這實際上是提出了更高的寬容理念標準,即政治寬容。在法治昌明的國家里,只有尊重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公權力在對待公民的群體行為時嚴格依法定位,寬容對待私權利,讓各社會群體都能通過理性化、制度化的途徑,發揮政治參與的表達功能,將其利益訴求輸入到我們的各個決策系統,以影響決策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以社會管控或治安維穩為由肆意踐踏私權利。惟其如此,才能營造寬松的氛圍,才能使公眾增強對政府的信賴感,從法治的角度來說,才能維護司法權威,堅定法律信仰。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公權力運行寬容及公民政治參與理性化、有序化的實現,不僅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之意,而且也是支撐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和諧社會決不是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而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沖突,并由此實現利益均衡和和諧發展的社會。

只有培養出這樣的寬容理念,我們才能在后勞教制度運作中樹立人道主義觀念、程序正義觀念、正當性觀念、謙抑性觀念、善意性觀念以及合理性觀念,才能有效遏制立法者立法意圖的惡意和偏私并以此指導乃至禍延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如其不然,廢除勞教制度,對其而言,可能只是缺少了一個寄主,一旦找到可供其生存發展的土壤,它完全有可能在其他制度下死灰復燃。

當然在這場改革中,最為重要的因素還是人的因素。因為畢竟理念它只是人頭腦中的思維意識,政策也需要由人去把握,制度更是需要由具體的人來執行和實施。所以龐德說:“所有的法律制度都苦于需要依靠個別的人來使法律機器進行運轉和對它進行控制。”*[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30.然而,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它們之間的聯動作用,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形成合理的刑事政策并以此來指導刑事立法早已不乏成功范例。反之,良好而完備的法律制度對于正確理念尤其是社會理念的養成,其作用也不可低估。在很大層面上,我們正是通過制度的約束才逐步形成一種社會氛圍,并在此基礎上漸漸成為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社會理念。因此法律乃至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對歷史事實的表述,在有的時候還需要人為的智性努力的推動(雖然有限度),是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童偉華.法律與寬容——以中國刑政為視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48.。

在勞教制度的改革之中,這種人的因素的體現,不僅僅在于建言獻策的學者要具備這種悲天憫人的寬容情懷,還要求政策的決策者和制定者能真正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精神本質,更為重要的還是司法執行者的自身素質,在酷吏的腦海中不會有寬容容身的余地。如果學者放棄這種智性努力,轉而迎合決策者和司法執行者,那么現在就可以斷言:勞教制度廢止后的改革已然失敗了!

法律和社會存在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它維護了當時社會制度、道德和倫理等價值觀念,也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結構,只有充分了解產生某一種法律的社會背景,才能了解這些法律的意義和作用。每一時代的立法均受限于由經濟狀況、政治環境、社會結構及觀念水準等要素組成的無法超越的時代品格。基于此,回顧勞教發展史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指斥前人如何荒謬或疏于思考,而在于理清制度的來源及發展軌跡并借此衡量其當下狀態*岳禮玲.從規范性質看勞動教養制度的廢除[J].法學,2013,(2).。對于勞教制度的曾經困境,我們也應該能夠理解執行者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但是社會發展到了這樣的一個層次和水平,就必然要求執行者也隨著社會發展提高自身水平。概而言之,制度的供給應該跟得上時代的腳步,那么在這一輪的改革之中,勞教改革能否成為法治建設中的典范,能否完成向順應現代刑事司法精神的轉身,我們拭目以待!

Legal Trends Towards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 of Criminal Offence in Post-Reeducation-Through-Labor Era—Based on the Connection of Criminal Law Tolerance Concept

CHEN Guo-kun

(NankaiUniversitySchoolofLaw,Tianjin300071,China)

Without the legal authority to restrict the personal freedom of citizens,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ercive measures, which is the largest weakness of the syste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it is also the root that caused its ultimate abolition. It should be a warning towards the design of Post-Reeducation-Through-Labor Era system, the new system should avoid such embarrassing situation like “although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ystem has been superseded, the detention management model is still”,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a pilot system for follow-up, then follow the law, we must first fit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 rule by criminal law, if criminal law does not follow the concept of tolerance system, the design must escape the ru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building and implementing reforms in criminal policy concerns the basic system of criminal law, more important is culturing and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tolerance.

legal tolerance; criminal tolerance; the system of indoctrination through labor

2014-04-12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研究”(項目編號:11&ZD072)的階段性成果。

陳國坤,男,南開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

DF613

:A

:1672-769X(2014)04-0062-07

猜你喜歡
理念法律制度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國衛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内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国产|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91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电影|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99热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91原创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亚洲性一区| 亚洲成a人片|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嫩草在线视频|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亚洲天堂高清|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深爱婷婷激情网|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欧美啪啪精品|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色偷偷综合网| 天天综合网在线|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天天色天天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吧| 国内精品91|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