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華SHEN Yang-hua
(江蘇科技大學,鎮江 212003)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近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很多人如鄧小平希望的那樣“富了起來”,但是更多的人依然貧困,并沒有出現“富人帶富窮人”的大環境。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比比皆是,今天是“富二代”,明天是醫護關系,窮人看不起病,買不起房,上不起學,找不到好工作等。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由此產生的矛盾也越來越多,這些還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即是弱勢群體。由此產生的很多問題也需要我們探究、解決。
1.1 什么是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又稱弱勢社群,指的是社會中的弱者群體,在財富、社會地位上處于不利地位或者無權、無勢、無人脈關系、無投票權的人,在社會被標簽化及歧視的社群,例如被稱為性工作者、失業和下崗工人、上訪民眾、農民與農民工、部分婦女老人兒童、殘障傷殘兒、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愛滋病患者等。中國官方長期以來并沒有承認弱勢群體的概念,采用的類似詞匯是“困難群眾”。[1]
1.2 我國社會弱勢群體的構成 按照比較統一的說法弱勢群體一般有以下幾類人群:
①企業下崗職工。②在國家體制外的沒有正式職業的人,通常是那些沒有在國家體制內工作過,日常生活主要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③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的農民。④老齡人,身體不健全者都屬于弱勢群體。
按照上面定義,學界也存在諸多爭議,因為這種劃分方法,實際上是把真正的弱勢群體,與那些受到歧視的或者沒有得到平等公正國民待遇的社會群體混淆了起來。
事實上,弱勢群體原本是指那些由于其自身因素所導致社會生存能力低弱的人群。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僅僅是他們沒有得到平等公正的生存和發展機會而已,實際上是政策性的弱勢群體。
綜上所述,現在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既包括受到歧視的群體如下崗職工、體制外的人、農民進城打工者,以及所謂早期體制內退休的人等,也包括如殘疾人、孤寡老人等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
2.1 我國弱勢群體的現狀 當前,我國的弱勢群體有擴大化的趨勢。弱勢群體數量的進一步增多,勢必會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產生不良影響。而且窮困的生活條件使得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沒有足夠的就業競爭力,難以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想改變目前的生存現狀幾乎不可能,他們往往缺乏社會安全感和認同感,自卑、多疑、焦慮是他們常有的心理狀態,心理承受力差,道德意識淡薄,容易導致一些刑事案件的出現。
2.2 我國弱勢群體的主要特征 我國的弱勢群體基數龐大,人員構成情況較為復雜。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弱勢群體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①弱勢群體形成原因眾多,既有自然因素,社會制度安排、個體生理缺陷方面的的原因。如土體被征,性別歧視、先天殘疾等。②“弱勢群體”不能完全與“貧困人口”畫等號。③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他們也往往處于弱勢的地位。
3.1 弱勢群體形成的經濟因素 社會資本缺乏。生活在社會基層的人們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網絡,這導致他們增加社會資本變量的能力和機會缺失,使他們更加被社會邊緣化。自身能力的欠缺和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體制不完善。
3.2 弱勢群體形成的政治因素 我國憲法雖然所有公民都享有政治權利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定,但在具體法律制度中和政治權利分配中,沒有考慮弱勢群體權利的合理分配。
3.3 弱勢群體形成的文化因素 重男輕女的思想,致使許多女性成為文化弱勢群體;另外,政府和社會對教育(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投入不足,使得教育資源短缺,部分教師待遇低,學生承擔的費用高,出現了老師留不住、學生上不起學的現象,這也是形成弱勢群體文化“弱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弱勢群體形成的社會因素 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②城鄉差別觀念還在作怪,有的人看不起農民。③一部分話語權為公眾人物或所謂的成功人士所把持,而普通民眾往往缺乏表達個人意愿的機會,也是導致社會出現弱勢群體的重要原因。
4.1 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綜合性的社會救助新系統 弱勢群體問題長期得不到很好解決,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資金不足,籌款渠道單一,多為國家財政支出,社會各界籌集資金的力量有待進一步增強,國家應當重視企業、個人以及一些非盈利組織等民間力量在在解決弱勢群體問題上發揮的重大作用。積極培育公益性組織,加強社保基金的籌集和監管,實現社會救助主體的多元化。
4.2 全面加強配套措施建設
4.2.1 完善相關法制建設,弱勢群體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其原因除了資金不足,導致經濟保障政策沒有很好落實之外,還包括相關法律政策制度的空白,造成弱勢群體缺少必要的法律保護。一旦弱勢群體的權益受到侵害,他們也沒有相關的維權渠道,只能不了了之。國家一旦重視起弱勢群體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出臺政策,通過明文規定,明確列出侵犯弱勢群體的種種行為,并對這些行為的制裁標準及細則予以明確說明,切實有效,操作性強,就能有效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做到有法可依。
4.2.2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和促進就業雙向機制。弱勢群體問題在我國長期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必須采取幫扶與帶動就業并舉的方式。在財政扶持的前提下,還要積極推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弱勢群體人員就業,從根源上解決他們長期的生活問題。國家要努力推行社會救助和促進就業雙向機制,制定一些專項就業政策,在進一步擴大弱勢群體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基礎上,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切實解決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
4.3 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一直以來,農民工作為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為城市建設者的他們,在社會保障上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權益。許多農民工生病和受傷后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看病難、看病貴常使他們遭遇尷尬。另外,在我國,許多農民因為土地被征用,唯一的經濟來源也被切斷。因此,加快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推進農民工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工作。積極推進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試點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建設的首要任務。
4.4 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 商業保險是除社會保險外,保障人們基本財產以及人身安全的又一重要手段,它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對可能發生的事故予以擔保,并承擔賠償責任,能夠有效地保障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因此要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
4.5 暢通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 弱勢群體一般處于社會的底層,當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缺少一個合法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容易喪失信心,轉而尋求其他利益保障方式。因此,重構有效的弱勢群體利益保障機制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4.6 規范弱勢群體的利益分配機制 我國的弱勢群體規范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堅持以公平為基礎的效率,規范初次分配。
②堅持效率基礎上的公平,強化二次分配。
③以二次分配為基礎,促進第三次分配。營造良性互動的各階層關系,從而形成差異基礎上的和諧。
4.7 建立農民工應急救助機制 應急救助是指針對一些突發性的緊急事件展開相應援助,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消除至最小。一般情況下,我國主要通過相應的應急救助機制處理此類事件。如我國的農民工應急救助機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主要表現在:①依靠政府和民間組織維權,一直以來,農民工維權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必須通過有效的法律手段才能解決。建立農民工應急救助機制的關鍵在于針對農民工開展必要的法律援助;②對一些因工傷和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工,要及時提供經濟援助,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可由所在地的民政局提供幫助。
4.8 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社會各界要從多層次對弱勢群體實施救助,其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在經濟救助領域,加大對弱勢群體的資金物質補貼,提高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在法律層面積極宣傳,提高弱勢群體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法律知識保障自己的生活。在教育方面,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教育資源投入,讓更多的人有享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其知識文化水平。
國家日益富裕已經有能力實施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社會救助,落實到位相關救助弱勢群體的政策,為建設社會主義富強、文明、民主、自由的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1]李強.我國的城市貧困層問題[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41.
[2]閻青春.社會福利與弱勢群體[M].中國社會科學山版社,2002:64.
[3]李佳潼.關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思考和政府的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8(1).
[4]周開文.年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綜述[J].中國社會保障,2003(8).
[5]陳建華.社會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探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3).
[6]費梅萍.社會保障概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