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播
[提要] 民營企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不可替代,但是因自身的特點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現象,如何能夠使民營企業通過路徑的選擇加強創新,從而使民營企業通過不斷的創新在市場競爭中不處于劣勢,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民營企業;創新;路徑選擇
本文為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廳社科指導項目研究課題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Z131030)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民營企業創新路徑選擇問題研究
收錄日期:2014年1月18日
在技術迅速變化的時代,創新(創新大體上主要分為兩類: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本文以討論技術創新為主)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創新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生存與發展之本,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源泉之一,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須條件之一。隨著創新節奏的加快,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為了保持和提高市場競爭地位,維持市場份額,企業必須通過持續的創新來滿足市場需求。由于受到規模和實力的限制(無論從河北省還是全國情況來看,民營企業多數是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缺乏創新人才、缺乏鼓勵創新的激勵機制、缺乏有效的創新戰略和先進的創新文化等特點,導致其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成果較少,民營企業在市場的競爭中處于顯著的劣勢地位。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隨著科技的進步,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是簡單了,而是難度在逐漸加大,創新的風險性、復雜性和創新的投入都在逐漸增大,民營企業如何能夠確保持續創新,并取得實效,創新路徑的選擇非常關鍵。
一、建立健全與創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機制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要素之一,創新的特點也決定了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實力強、規模大的民營企業數量在增加,從事研發的科技人員數量也有較大增長,但由于投入成本高,民營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占比過低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研發人員質量上更是參差不齊,尤其是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數量嚴重不足,與企業創新發展所需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民營企業經營者或業主要改變對科技投入的理念,改變人力使用和管理上的陳舊觀念,根據創新型人才特點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服務機制、獎勵機制和流動機制,吸引并培養創新型人才,滿足創新型人才的訴求,減少不合理的束縛和苛求,營造良好的有利于創新的工作氛圍,充分發揮其創新潛能,提高創新的效率,降低創新的成本。
二、建立有利于創新的長效激勵機制
長效的、恰當的激勵有利于激發和調動創新人才的積極性,有利于吸引并留著優秀的創新人才,而創新的激勵不足或不合理恰恰是當前民營企業存在的普遍現象,多數民營企業對創新的激勵更多是鼓勵創新成功,對創新人才的考核和激勵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沒有效益便沒有獎勵,對創新失敗不夠寬容,使創新人才風險提高,從而束縛了創新的積極性。另外,從激勵方式上更多的是物質激勵,比如發放獎金,而忽視其他激勵方式,從而影響激勵效果。建立適合企業創新需要的長效激勵機制能夠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能動性,適合的長效激勵機制應該是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薪酬激勵、精神激勵、目標激勵等多種激勵手段并存的,能夠有效地激勵創新人才的機制。
三、根據民營企業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創新模式
創新沒有“普適”的模式,創新的復雜性決定了成功的創新模式并不能被簡單復制,民營企業只有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在選擇創新模式時,第一,要根據自身實力。由于創新難度大、成本高,創新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科研實力,還需要一定的資本實力支撐。對于科研實力和資本實力都較強的民營企業,可以選擇原創性創新,也可以在現有成果上的集成創新,還可以通過企業間的兼并從而獲取其他企業的關鍵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改進創新。而對于兩種實力都較弱的民營企業,聯合創新、合作創新是較適宜的選擇;第二,要根據技術環境。每一個民營企業或多或少都會擁有一定的技術,企業根據擁有技術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如果該技術正處在初創期或形成期,此時的技術尚沒有可以遵循的技術標準,原始創新比較適用,如果該技術處在成熟期,通過購買或模仿后的吸收再創新會顯著降低創新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如果該技術處于衰退期,在該技術基礎上的改進創新會延遲技術的適用期限。
四、選擇、制定合理的創新戰略
民營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戰略,短期的決策常常會使企業的創新過程缺乏長期性和系統性,不利于企業的創新。任何企業都應有一套符合自己特點的創新戰略,民營企業將現有技術的短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結合起來,有利于保持創新的長期性,有利于保證企業技術至少不落后。戰略的選擇和制定過程,是企業分析內外部創新環境和企業自身優勢劣勢的過程。企業在制定創新戰略時,一要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創新的風險性決定了實力普遍相對較弱的民營企業在制定創新戰略時一定要根據企業的人力實力、資本實力、企業創新激勵機制、企業基礎研發體系以及研發平臺建設情況等選擇正確的創新方向和創新時機,對于實力相對較強的民營企業,應制定高起點、高標準、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戰略;二要結合企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創新起初更多地表現為成本,要有先期的投入而后才可能得到回報。所以,民營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一定會有不同的創新戰略選擇,在企業初創期,由于自身實力較弱,技術水平較低,原創性創新可能會使企業陷入資金陷阱,所以并不適合。而對于已成規模的民營企業,有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則可以選擇原創性的創新戰略或合作開發創新戰略;三要結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國家的產業政策具有導向性,或扶持、或限制一些產業的發展。民營企業在制定創新戰略時,最好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這樣會得到從稅收、融資到土地供應等多方面的支持,從而大大降低創新成本和創新風險。
五、培育適合創新的企業文化
創新需要人才、技術等“硬件”條件作為支撐,但作為“軟件”的企業文化的作用同樣重要,培育良好的適合創新的企業文化有助于提高創新的效率。創新的復雜性決定了創新不可能只是技術或研發部門一兩個部門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市場銷售、生產等多部門的支持和參與,好的、有利于創新的企業文化能夠促進創新的信息傳遞、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共享,能夠在企業內部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共贏的工作環境,有助于在企業內部形成鼓勵探索、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有助于誘發企業員工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性,有助于建立真正的創新型企業。
主要參考文獻:
[1]劉迎秋,徐志祥.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2.
[2]李燕.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與人力資本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