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一娜+石玥
[摘要]隨著國際電影市場的繁榮與發展,國外對莎劇電影的研究也逐漸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趨勢。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分為:作者論、原著中心化、影史和跨學科研究四類。在通過研究和分析國外在相關領域內的文章和有關著作后,不難發現,基于研究文學學科自身具有開放性等特點,盡管它們的出發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對推動莎劇電影改編領域而言,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本文通過對上述四種研究方向進行分析,簡要闡述了國外莎劇電影改編領域中的大致內容。
[關鍵詞]國外;莎士比亞;電影
視覺因素是當下社會生活里重要的一項因素,對其進行研究的領域通常被稱為視覺文化研究。隨著視覺因素所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并有向重要文化研究目標發展的趨勢,莎士比亞研究的領域同樣也正在經歷由文本和語言向視覺與表演的巨大變革,這也讓對莎士比亞戲劇改編成電影慢慢形成了相關產業之中的一個重要類別。
一、國外莎劇的產生及現狀
1899年,第一部以莎士比亞的戲劇為基礎而改編的電影出現了。著名演員Sir Herbert Beerbohm所出演的莎劇《約翰王》在銀幕之上出現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雖然時間不長,卻是歷史上電影行業和莎劇表現的首次融合。從這時開始,無論電影行業想做出何種試驗或創作,將莎劇當作基礎而進行檢測和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莎劇所占世界電影行業的總產量的比重不算很大,但對以不斷創新為特點的電影領域來說,也從另一個方面闡述了莎劇為電影工作者所帶來的經久不衰的影響力。隨著莎劇電影的創作和繁榮,對于莎士比亞戲劇電影的改編所受到的關注程度也在逐步呈現出向上發展的趨勢。
眼下,對于莎劇電影和莎劇改編的探究,已逐漸變成了對莎劇進行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件。例如,由劍橋大學所出版的《威廉·莎士比亞》(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Shakespeare)作為莎士比亞研究學科入門的讀本,拿出了至少一整章的篇幅對莎劇實踐中的啟示和現狀進行了探討。作者將莎劇在電影領域內的研究概括為兩方面的問題,即莎劇電影的分類和定義。這是相互交錯的兩個問題,不但事關莎劇電影研究領域的方法與角度,也關系到該項研究的合法性。此書的作者認為,以莎士比亞戲劇為基本而改編的電影和原著文章與電影產物三者之間存在著互相交雜的聯系。
在不同學科互相交雜、參與的時代環境之下,莎劇電影真正純粹的改編已經不復存在,即使改編得再正統,都不可避免會被電影的時代和發展歷程所影響。此類態度的開放性很大程度上將莎劇電影文化研究的傾向體現了出來,同時也表明莎劇電影的研究不再會僅僅局限于文章的精讀當中。
二、莎劇的研究方向
在通過研究和分析國外在相關領域內的文章和有關著作后,不難發現,基于研究文學學科自身具有開放性等特點,莎劇電影的研究也和其他任何一類初步成長的學科分支相同,正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按照其研究方向的不同,可以進行如下劃分:一是從作者角度出發,對有關導演的作品進行分析的作者論;二是從原著文章角度出發,對莎劇的某類或某部戲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進行分析與比較,是與作者論相對的原著中心化;三是以電影的發展史作為出發點,純粹對莎劇電影進行歸納與匯總;四是通過視角各異和風格不同的方法,對莎劇電影進行研究和評述,將此類研究放在大的社會學的背景當中,展現了文化領域之中視覺研究的特點,與此同時也使之發展成為未來該領域之中的長明燈。
(一)以作者論為基礎的研究方向
早在20世紀中葉,法國的《電影手冊》中最早提出了作者論的概念,其所倡導的是影片的藝術性是由電影導演所決定的。如果用這種方法來對莎劇電影進行策略分析時,必須要以事實為基礎:在電影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導演出于對莎劇恒定的興趣,在對其進行電影改編的過程中做了多次嘗試。例如: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黑澤明(Akira Kurosawa)、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佛朗哥·澤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格列高里·柯靜采夫(Grigori Kozintsev)、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等。《把莎劇拍成電影:勞倫斯·奧利弗,奧森·威爾斯,彼得·布魯克,黑澤明的電影改編》(Filming Shakespeares Plays:The Adaptations of Laurence Olivier,Orson Welles,Peter Brook and Akira Kurosawa)是作者論研究方法之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在對上述導演和由其改編莎劇電影中的空間視角進行了集中展現和探討。
很多時候,由于以導演視角對電影進行改編其深層次的含義是不同的媒介相互轉化,簡而言之就是將單純的文字符號轉變為多為的立體影像。所以,在對莎劇電影改編研究的過程當中應該更加注重這兩種不同媒介間所存在的差異,而不是相同的。換言之,莎劇電影改編的好與壞同樣不應該以改編后對原著文章是否重視來當作衡量標準。
(二)以原著中心化為基礎的研究方向
原著中心化,是一種和作者論相對立的莎劇電影研究學說。其主要研究方法是以莎士比亞原著的劇本作為出發點,進而對某個或某類具體的作品不同版本的電影改編進行研究和考察,從而比較原著與電影之間的不同。
顯然,此類研究角度的立足點在于原著文章,并將原著文章視作亙古不變的固定,而將電影行業依據原著而改編出來的產品看作是變化,是對原著文章進行具象表達的最終試驗。眼下,這種方法在莎劇電影改編的研究中依然占據著有利地位。例如:《莎士比亞與移動的影像:電影電視中的戲劇》(Shakespeare andthe Moving Image:The Playson Film and Television)一書就在序言部分寫到其出書目的在于將莎劇改編覆蓋到部分特定的領域之中,而這里所謂的某些領域顯然是指已有許多電視或電影版本的莎士比亞戲劇。
(三)以影史為基礎的研究方向
此類研究方法的出發點是以電影的發展歷程為角度,純粹對莎劇電影進行歸納與匯總。其中概括較為廣泛的讀本要數Kenneth S.Rothwell所編寫的《銀屏莎士比亞史:電影電視的一個世紀》。
此讀本中,涵蓋了多種傳播介質里的莎劇改編,如:電視、錄像、影碟、電影和網絡等,其所含范圍之廣,可謂是在同類的研究中獨占鰲頭。全書依據莎劇電影發展的時間順序對從默片開始到《哈姆雷特》的莎劇的改編歷史進行了歸納。
作為以其涉及范圍而出名的莎劇改編電影的發展史全書,全書之中也把部分因為保守觀念而被排擠的電影囊括了起來,例如1991年由文森特(Van Sant)所導演的電影《我自己的私人愛達荷》,在這部富有悲憫情感的同性戀電影中某些對話的元素就來自于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與《亨利五世》之中。
(四)以跨學科研究為基礎的研究方向
對于這類研究方法,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其無論是在論證的風格和關注點上都各不一樣,但在對其進行研究和深層探索之后就會發現,這類研究方法的共同之處是,已經不再受影像或文字等二次元框架的拘泥,而是在一個更為寬廣的社會文化的領域范圍內進行研究和探索。此類研究方法不僅使莎士比亞研究產業能夠在更寬廣的領域里散發出不一樣的光芒,而且是其自身能夠適應跨學科研究的風尚,為后現代的語言環境下的文化研究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 《劍橋莎士比亞與流行文化指南》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and Popular Culture)一書中,作者言簡意賅地將莎士比亞出現的領域列舉了出來,例如:政治話語、電影改編、舞臺表演、日常對話、文學與戲劇戲仿以及音樂劇橋段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有關莎劇電影的改編不再單純的是進行文字與影像之間的交流,而是社會中多維度元素的相位交錯和相互滲透。
例如:《看莎士比亞:二十世紀表演的視覺史 》(Looking at Shakespeare:A Visual His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Performance)所關注的問題就是現代與后現代莎劇表演與電影改編中知覺效果的呈現;《解讀銀屏上的莎士比亞》(Interpreting Shake-speare on Screen)則是從教學法的角度出發,進而對銀幕莎士比亞在課程與教室中所應存在的位置進行解讀。
三、結語
總體而言,上述研究手段從方法上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把莎劇電影視為影像或文字間輕重不同的問題,而在這當中又包含了兩方面的觀點:一方認為電影的改編也具有其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并不遜色于原著;另一方的保守觀點則認為,文字大于影像,即莎士比亞的原著文章要高于電影的改編境界。另一類的研究手段則并不在影像或文字等為此結構中徘徊,而是將眼光放置于長遠的目標上,將莎劇電影放于文化生活、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大環境之中,進而對社會中的其他元素與莎劇電影的多維度交互與滲透進行考察。
雖然這四類研究方法無法囊括全部的莎士比亞電影的研究種類,但也大體上體現了國外對莎劇電影問題的研究傾向。
[參考文獻]
[1] Kenneth S Rothwell.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A Century of Film and Televis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附錄Filmography and Title Index.
[2] Shaughnessy Robert,Ed.Shakespeare on Film[M].New York:Pal-grave,2008.
[3] Smith Emma.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Shakespeare[M].Cam-bridge:Cambridge UP,2009.
[4] Davies Amthony,Stanley Wells.Ed.Shakespeare and the Moving Image: The Plays on Film and Television[M].Cambridge:Cambridge UP,2008.
[5] Davies Amthony ,Stanley Wells,Ed.Shakespeare andthe Moving Image: The Plays on Film and Television[M].Cambridge:Cambridge UP,2008.
[6] Cartmell Deborah.Interpreting Shakespeare on Scree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10.
[作者簡介] 武一娜(1980—),女,天津人,碩士,河北大學大學外語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化與翻譯。石玥(1980—),女,河北保定人,碩士,河北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